熱天一到,街頭巷尾的餐館、夜市大排檔,處處彌漫著龍蝦的誘人香氣。相關數據顯示,僅去年我國小龍蝦產量達到316.10萬噸,小龍蝦已成為我國淡水養殖品種中的大品種,僅次于草魚、鰱魚和鳙魚。美團外賣數據也表明,4月以來,“小龍蝦”相關菜品銷量同比去年增長219.07%,足以見得大家對小龍蝦的熱愛。不過,美味當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如何食用更健康?這份小龍蝦健康食用指南請查收。
小龍蝦的這些部位最好不要吃
小龍蝦雖好,但并不是每個部位都能放心食用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龍蝦身上那些不能吃的部位吧!
蝦頭:藏毒的“雷區”
在吃龍蝦時,很多人都習慣先嗦一口蝦頭,覺得那是最鮮美的部分。但其實,龍蝦的頭部是一個“藏毒”的雷區,并不建議食用。
從龍蝦的生理結構來看,它的頭部是消化和排泄器官最為集中的地方。肝、腎、胰等重要器官都在頭部,這些器官就像一個個“過濾器”,在龍蝦的生命活動中,承擔著處理各種毒素和排泄物的重任。當龍蝦在水體中攝取食物和水分時,水中可能含有的重金屬,如鉛、汞、鎘等,以及各種細菌、寄生蟲,都會首先進入頭部的這些器官。研究人員對小龍蝦不同部位的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小龍蝦不同部位的重金屬元素含量存在顯著差異,腹部肌肉重金屬元素含量明顯低于蝦頭,大致趨勢為蝦頭>外殼>螯足>腹部肌肉。
有些人可能會說,那蝦頭里的蝦黃總可以吃吧?其實,蝦黃是母蝦成熟時期在頭頸處產生的卵,它與龍蝦的肝臟、胰腺等器官緊密相連。這些器官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和重金屬,如果長期食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蝦腸:“垃圾通道”勿入口
當我們剝開龍蝦的尾巴,常常會看到一條黑色或褐色的細線,這就是蝦腸。蝦腸位于龍蝦的腹部,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就像一條隱藏在蝦肉中的“暗線”。如果龍蝦吃的是藻類等綠色食物,蝦腸可能會呈現出淡綠色;如果吃的是腐殖質等,蝦腸就會比較黑。
蝦腸作為龍蝦的消化道,是食物殘渣和排泄物的“聚集地”。龍蝦在進食過程中,會攝取各種物質,其中一些無法被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就會留在蝦腸里。同時,龍蝦新陳代謝產生的排泄物也會通過蝦腸排出體外。當我們品嘗鮮美的龍蝦肉時,如果不小心咬到蝦腸,那股奇怪的味道會瞬間破壞我們的食欲,讓原本美味的龍蝦變得難以下咽。此外,蝦腸中還可能含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以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威脅,可能引發腹痛、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疾病,長期積累還可能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損害。
蝦鰓:細菌的“溫床”
除了蝦頭和蝦腸,蝦鰓也是絕對不能吃的部位。蝦鰓位于龍蝦頭部的兩側,形狀就像一些纖細的毛發,呈灰白色或淡黃色,在龍蝦的生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龍蝦的呼吸器官,通過不斷地過濾水體,吸收水中的氧氣,為龍蝦提供生命所需的能量,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然而,正是由于蝦鰓直接與水體接觸,且其表面積較大,這使得它成為了一個極易吸附各種有害物質的“重災區”。當龍蝦生活在自然水域中時,水中可能存在的細菌、寄生蟲以及各種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殘留等,都會在蝦鰓上大量積聚。相關研究表明,蝦鰓中的細菌數量遠遠高于龍蝦其他部位,其中不乏一些對人體有害的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這些細菌在適宜的條件下會迅速繁殖,一旦進入人體,就可能引發腸道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
從寄生蟲的角度來看,龍蝦的蝦鰓也是肺吸蟲、肝吸蟲等寄生蟲的常見寄生部位。這些寄生蟲的幼蟲或蟲卵如果被人體攝入,就會在人體內寄生,對人體的肝臟、肺部等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教你正確挑選小龍蝦
我們在菜市場或超市購買小龍蝦時,該如何挑選呢?專家給出4個建議:
1.仔細觀察小龍蝦的背部是否紅亮干凈,腹部和爪的絨毛是否白凈整齊,最重要的是看蝦鰓是否白和干凈。外表如果是暗紅色的,肚下發黑,有可能是陰溝或者渾水中長大的,千萬不能選。
2.捏一下蝦身,要挑蝦身硬挺、觸須齊全的,如果蝦肉比較有彈性,說明肉質很不錯,烹飪好后味道會非常鮮美。
3.聞一下小龍蝦有沒有異味,如果有異味,就不能挑選了。
4.拿著比一比,同樣的季節,人工養殖的小龍蝦要大一些,個頭均勻,肉質也比較飽滿。
如何安全處理小龍蝦
在清洗小龍蝦時,我們可以先用流動水沖洗,然后在水中加入食鹽或白醋,浸泡1~2個小時。用刷子或鋼絲球刷洗小龍蝦腹部,根據需要剪去小腳和大鉗子,清洗干凈后除去蝦鰓、腸道。為避免處理小龍蝦時手部感染,專家建議這樣做:
1.戴手套處理小龍蝦
戴上一次性手套可以起到隔離作用,減少手部與小龍蝦的直接接觸,降低感染風險。但需要注意的是,戴上手套也并非萬無一失,如果小龍蝦的殼或鉗子過于尖銳,也可能扎破手套。
2.選擇專業的處理工具
專業的處理工具包括剪刀、鉗子等,這些工具不僅可以更方便地處理小龍蝦,還能降低手部受傷的風險。
3.注意手部衛生
處理前,最好洗手并消毒;處理后,也要及時洗手并擦干。如果手部被扎傷或出現傷口,要及時清洗并消毒,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