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世界名畫:《馬拉之死》《杜普教授的解剖課》,還有梵高的《自畫像》……等一等,越看越覺得哪兒不對。原來,這些大師級經典油畫作品的主角有了點變化。
cos遇上攝影,會產生怎樣有趣的化學反應?最近,四川師范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同學,就在期末作品中將兩種藝術融合在一起。同學們通過服裝、化妝、道具,將自己扮演成油畫作品中的經典形象,再拍攝成照片,完成“模仿秀”。
《梵高自畫像》
全班動員
帽子圍脖是紗巾和紙做的
“胡子是網上買的假的,自己涂成黑色,圍脖是手工用紗巾做的。”在眾多cos名畫的攝影作品中,倫勃朗的肖像作品由大一學生曾祺完成。回憶起期末時的這件作品,他自己很滿意。對于一個有攝影和繪畫基礎的專業學生來說,做這樣的作品,的確有著特殊的意義。
“以前就很熟悉這些大師的作品,沒想到自己會融入到這個角色當中。”曾祺說,曾經對這些作品的解讀,僅限于觀摩、崇拜的階段,當聽到夏老師布置這個期末作業時有點懵。為了完成作業,他開始準備需要的道具和服裝。不少道具和服裝無法找到現成的,他就到處借、買,也自己手工制作。
巴齊耶自畫像
作品中的帽子和圍脖,就是他買的紙和紗巾自己制作的。由于男生不擅長化妝,他們也開始求助同班的女生幫助完成。“基本上是男生忙服裝和道具,女生幫忙化好妝,大家齊心協力。”
除了外形的相似,神態的模仿也是老師提出的要求之一。曾祺開始大量查閱名畫背后的故事,“要了解人物的身份、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才能讓自己在模仿過程中,體會相同的境遇。”從人物形態到服裝和化妝,再到神態表情的模仿,都是老師要求的范圍,曾祺也是煞費苦心。
當他了解到,肖像中人物身份是一名貴族時,他在模仿過程中,也特意昂起了頭,抬起脖子,“要展示他高貴、冷傲的身份特征嘛。”通過數次表情神態的模仿,他終于在鏡頭下,展現了最接近原作的自己。
倫勃朗作品之一
創意十足
照片拍攝數小時 為達效果涂滿痱子粉
如果說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夠讓同學們花費心思,那后期的攝影和制作,也讓大家更進一步體會到了團結協作的力量。因為沒有專業攝影棚,構圖、燈光、場地也成了完成作品的一大難題。
“我們基本上就用畫室和寢室兩個地方,完成了所有作品。”負責攝影的張冀同學說,大師的畫作中,之所以為經典就在于光、影、色彩、構圖的應用,畫中所畫,作者之所想,也要在同學們照片中盡量體現出來。
大家在畫室的角落,搭建了作品中的場景,再用桌布圍上,制作成簡陋的“攝影棚”。“畫室中的燈光是散燈,要用點測光的效果,只有自己打光。”沒有專業的燈光,同學們用自己寢室的臺燈,打造了燈光效果。
在拍攝《杜普教授的解剖課》這幅作品中,全班男生齊上陣,這也是張冀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首先是人物形象特別多,一共有9個人,一具“尸體”,每個人物形象都需要做到位,才能達成整體的一致。而躺著的那位同學,始終沒有在燈光下達到原作中白亮、聚光的效果。
“給他身上涂滿痱子粉吧”,為了達到整體效果,這位躺著的同學也被迫做了個“全身美白”張冀回憶,這張照片拍了一個多小時,他刪了又刪,終于達到想要的效果。“大家都很累,擺造型擺了那么久,不能動,但是出來都很滿意。”
杜普教授的解剖課
布置緣由
刷新對攝影的認識 培養藝術審美
“他們的表現真的超出了我的預期。”布置這堂作業的正是教授《攝影基礎課》的夏老師,當看到自己的學生上交的期末作業時連連表示了驚訝,“沒有攝影棚,單憑幾個道具,就能完成的這么好,”作為專業課老師,夏老師已和這批同學朝夕相處了一年,談及為何這樣布置作業,夏老師很直接,“為了刷新他們對攝影的認識,這對以后他們的專業學習有幫助。”
“這是攝影基礎課,需要他們具備基本的藝術審美,”在油畫出身的夏老師看來,這么做的目的在于把平時手機拍攝的生活照,和攝影藝術進行區分,基于這樣的理念,夏老師首先想到了大師的名畫作品,“通過攝影來模仿大師名作,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攝影魅力。”于是,夏老師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油畫,讓學生來進行模仿和臨摹,限期半個月。
轉眼半個月過去了,學生如期上交了作品,當打開電子文檔,看到自己學生,把名畫作品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夏老師發出了贊嘆,“說實話,這個靈感的實施有一定困難,”他承認,布置這個作業時,并沒有太多期待,“這個作業不止是模仿人物,還涉及設計服裝、布光、布景等環節。還是女生完成的好,她們擅長P圖,你們(男生)用的都是原圖。”
封面新聞 記者田之路 何方迪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