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禁忌 | 別破壞自己的“風水”,這些小事正在偷走你的好運氣
186 2025-07-01
文章轉載自“地球雜志”
2022年7月1日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
香江之畔 惠風和暢
獅子山下 山河錦繡
愿東方之珠 明天會更好獅子山下的樓宇
香港,一面城市,一面自然。
香港,作為中國甚至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總令人聯想到高樓林立的金融區,繁華時尚的購物街,然而除了現代都市,這里也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山明水秀、峰巒疊嶂、鳥語花香,身臨其境,可以暫別城市喧鬧,仿佛置身自然秘境。
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密集住宅區的對比
為保護珍貴的自然遺產,香港自上世紀70 年代起便設立了自然保護區,并于2009 年正式設立了香港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為世界第七批、我國第26個世界地質公園。
2015年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地質公園采用的統一標記經過四十余年的歷史,香港已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健全的設施,各類型保護區總面積逾440平方公里,占香港陸地面積四成以上,一個高度發展的國際大都會擁有如此高比率的保護區實屬世界罕見。
香港地質公園地圖
主要地質遺跡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簡稱香港地質公園)位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東部至東北部,陸地面積逾150平方公里,是以郊野公園、海岸公園和特別地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珍貴的地質遺跡、優美的海島風光和多樣的生態環境,使這里成為天然的地學博物館和休閑旅游勝地。香港地質公園擁有世界上著名的酸性火山巖六角柱,典型豐富的沉積地層,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景觀。根據主要巖石種類與地貌特征劃分為新界東北沉積巖園區和西貢火山巖園區,各景區地質特征獨特,地質資源極其豐富。
新界東北沉積巖園區,包括東平洲、印洲塘、赤門和赤洲黃竹角咀景區,它以古生代泥盆紀、二疊紀,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至新生代古近紀的地層、古生物、沉積巖和構造地質遺跡為特色,出露了四億多年來形成的多種沉積巖和古生物化石,展示了香港完整的沉積地層,斷層、褶曲及軟沉積物變形等地質構造發育極佳,堪稱典型的戶外沉積地質教室。
乘船漫游在新界東北部海岸線,深入探索這片區域便可發現這里處處皆是盛景。黃竹角咀和赤門海峽北岸一帶可以找到目前香港最古老的巖石,約為4億年前的泥盆紀形成,以砂巖、礫巖為主,發現有魚類和雙殼類等古生物化石。從海上看,原本水平的巖層被擠壓至近乎垂直形態,好似一塊紅白相間的“五花肉”。
黃竹角咀泥盆紀地層剖面
順著海岸線來到最東部的東平洲,在這個精致的小島可以發現香港境內最年輕的巖石,約有5500萬年歷史,保存較為完好的新生代湖相沉積巖巖層——粉砂巖,巖石層層疊疊,陳列于海天之間,遠遠望去好似“千層糕”。
薄層狀的粉砂巖是由非常細的沉積物規律地在咸水湖沉積固結而成,含有大量鹽類礦物,反映了當時半干旱與相對濕潤交替的氣候變化。巖層良好地保存了波痕、平行層理、韻律層理、泥裂、雨痕等沉積構造,還包含了大量植物碎屑化石和昆蟲化石等。這些沉積巖形成傾斜的薄層,經過節理和風化,創造了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
東平洲粉砂巖地層
“更樓石”
在新界東北沉積巖園區還有一個頗有意思的景點,那就是位于西北部的印洲塘,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四周有群山作為屏障,風平浪靜,是一隅與世無爭的恬靜樂土,首次到訪印洲塘,便驚訝于那截然不同的氛圍和寧靜安詳的感覺,讓人難以相信自己身處于香港。
印洲塘的地貌形態特征令人聯想到“文房四寶”,被形象地譽為“印塘六寶”,印洲的印章、黃幌山的羅傘、白沙頭咀的毛筆、筆架洲的筆架、印洲附近的石排濃墨,還有如紙張般平滑的海水。
印洲塘(石排代表濃墨)
左:印洲(代表印章),右:黃幌山(代表羅傘)
筆架洲(代表筆架)
沙咀(代表毛筆)
西貢火山巖園區,擁有全香港最長的一條海岸線,也是島嶼最多的區域,發育有世界罕見的酸性火山巖六角形柱狀節理。這里在1.4億年前曾經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在火山活動中形成了大面積的柱狀節理——糧船灣組。火山巖柱面積逾100平方公里,露出地面的高度達100米,總厚度超過400米,石柱直徑平均約1.2米,最粗可達3米,加上豐富多樣的海岸地貌,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質遺跡。
世界上大部分的柱狀節理一般發育在硅質含量較低的深灰色玄武巖中,如位于英國北愛爾蘭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巨人之堤”,然而,香港的柱狀節理則罕有地發育在二氧化硅含量高達76%的淺色流紋質火山巖中,規模和巖性皆為世界罕見。
糧船灣花山的海蝕崖布滿整齊的柱狀節理
香港地質公園標志,以柱狀節理作為主要設計元素
萬宜水庫東壩是近距離欣賞柱狀節理的最佳地點。漫步在萬宜水庫的地質步道,近距離欣賞這些世界級的六角形巖柱和典型的地質構造,仿佛時光倒流,我們可以親身感觸到地球一億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東壩還可以看到呈S形扭曲的巖柱,1.4億年前,巖柱仍處于半塑性狀態,因為受到外力作用而小幅度變形,形成了獨特的S形。
萬宜水庫東壩
巖柱彎曲的地方就是最脆弱的地方,在地質作用下,巖柱沿著這里裂開,地下巖漿沿裂隙趁虛而入,灌入石柱之中,形成香港地質公園內標志性地質遺跡景觀。
呈S形彎曲的巖柱
除了酸性火山巖六角柱,西貢地區的橋咀洲海島還擁有比六角柱更早期形成的多種火山巖。
橋咀洲
海島西端的連島沙洲海岸布滿礫石,因潮汐漲退,礫石時而浸泡在水里,時而露出水面暴曬在陽光下,強烈的熱脹冷縮和多種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導致巨礫表面形成獨特的網狀龜裂外表,因貌似香港的地道美食“菠蘿包”而深受游客喜愛。
表層龜裂的石英二長巖巨礫
兩個園區均可找到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成為香港地質公園一條靚麗的風景線。隨著海平面上升,隆升的山峰被淹沒,變成眾多海島,侵蝕和沉積作用進一步把綿長的海岸線塑造成形,在漫長的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侵蝕及沉積地貌,如海蝕拱、海蝕柱、海蝕平臺、沙嘴、連島沙洲及沙灘。
位于橫洲的海蝕拱
位于果洲群島的大型滑塌面
大浪灣
大浪四灣之一 ——西灣
生物多樣性除了復雜多樣的地質地貌,這里還孕育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
香港位處華南沿岸,生態環境多樣化,而且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一到冬天不少遷徙鳥都會來到香港。這里生活著全中國三分之一的鳥類物種,全年不同時間、地點均能欣賞到近500種千姿百態的鳥類。
白腹海雕
“見欲扁舟搖蕩去,倩君先作水云媒”,地質公園中到處可見自由飛翔的白鷺,還可在布滿柱狀節理的荒島上找到多種燕鷗和香港最大型的雕類——白腹海雕,他們每年夏季都會到訪香港,在此繁衍生息。
燕鷗
除了鳥類外,蜻蜓和蝴蝶也是地質公園內常見的動物,它們在嬌艷的花叢中穿梭往來,絡繹不絕,在濕地和溪流中翩翩起舞,爭奇斗艷,把這里點綴得更加妖嬈、美麗。
裳鳳蝶(香港最大的蝴蝶品種)
藍額疏脈蜻
要說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那就要屬香港特有的盧氏小樹蛙了,它身體短小,成年個體體長只有1.5厘米,是中國最小的蛙,通常生活在水源附近,棲于地面或枯葉堆里。
盧氏小樹蛙
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及海洋環境適合熱帶及溫帶動物生長,所以有著豐富的海洋生物,已記錄魚類達1,000種。香港東面海域的水質良好,特別適合珊瑚生長,香港地質公園孕育出大面積的珊瑚群落,生長著香港所有的84種石珊瑚和23種軟珊瑚。
石珊瑚
軟珊瑚
歷史文化遺產走在香港地質公園,穿梭百年時空,翻閱歷史故事,探索融合在這自然遺產中的人文歷史,獨特的文化正在這里孕育發展。
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鴨洲地區曾發現新石器時代(距今六千年)的石器和陶瓷。直至宋代以前,香港地區人口稀少,以傜、畬及越族為主,后來有逃避戰亂的中原人士南下,定居在香港西北部的平原。地質公園所覆蓋的新界東北和西貢地區因山嶺逶迤,位置偏僻,難以開墾,早期人口稀少,主要以逐海為生的漁民為主。
香港地質公園范圍內保留著不少始建于19世紀中期甚至15世紀的村落,主要有漁村和客家村兩類。這些村落因地處偏遠,而且大多位于保護區內,不受城市發展影響,村莊建筑得以保存,大部分的村屋均以青磚及泥磚建造,部分保留有城市人難得一見的農具。至今吉澳常駐人口雖不足五十人,但村民仍努力維持傳統的生活與習俗,遺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吉澳島(1960年代,吉澳島是的繁榮的小島,有漁民和客家居民約六千人。)
新界地區大部分客家村落聚居的后山林區,是香港保存最好的林區,這些客家原居民的祖先多在數百年前由華南各地遷入,他們深信山嶺是生機所在,因此大部分村落都依山而建。樹木以半月形環抱村落,形成“風水林”,村民們相信這片林木能保護村落及帶來好運。
風水林不僅能保護水土,防止泥石流,作為天然屏障能阻擋寒冷干燥的東北季候風,又具有隔火功能,可以減慢山火蔓延,茂密的闊葉樹林還可以調節微氣候、改善居住環境。歷經三百多年的保護,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生態價值。
荔枝窩村后的風水林
蜿蜒綿亙的
地質景觀
雄偉壯麗的海岸地貌
茂密繁盛的森林植被
珍貴豐富的野生動物
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
在這里融合碰撞
形成了獨特的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也見證了香港地質歷史億萬年的滄桑巨變致謝:資料和照片由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本文首發于《地球》2020年第6期,有刪節修訂
圖片來源: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責 編:卞躍躍
排 版:尹 璐
審 核: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