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風(fēng)水 日照莒縣一村民把親戚墳給偷遷
183 2025-07-02
新建的紀念碑正反面。欄桿被用來栓牛
我們一行七人冒著酷暑,從鐵嶺大甸子鎮(zhèn)新墳村李成梁祖先家族墓轉(zhuǎn)過青云山,來到李千戶鄉(xiāng)小屯村李成梁家族墓。該墓地的石像生是李成梁為其先祖李哲根穗修建的陵寢設(shè)施。還有李成梁及其兩個兒子李如松、李如柏衣冠冢。當?shù)卮迕穹Q這里為“老墳頭”或“龍王嘴子”。
令人忍俊不禁的石虎
墓地左右兩側(cè)有石像生4對,依次為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像(左為武將,右為文官)。石虎(是否是虎看不出來)昂首蹲在地上,羊、馬臥在地上,文官雙手握著笏板、武將手握劍器,石像挺胸站立。后山半坡是李如松、李成梁之墓(衣冠冢),后側(cè)、左側(cè)和右側(cè)是其后裔的墓群。
鐵嶺市距離李氏家族聚居地李千戶鄉(xiāng)小屯村有半小時車程,村里兩千多口人,仍以李姓人家為主,他們是李成梁的后裔。
注:原來稱催陣堡鄉(xiāng)小屯村。2002年2月6日撤銷催陣堡鄉(xiāng)、李千戶鄉(xiāng),合并設(shè)立李千戶鄉(xiāng)。
李成梁家族墓在該村南附近,背靠一條小嶺,前瀕一條溪水河,遠方是山巒,煙嵐繚繞。這里的石像生為雙雙四重對面排列,中線為正東西向。依常理,古墓石像生兩側(cè)即為神道,而神道一般都是正南北向的,但小屯石像生的神道卻是東西向,這是因為這里的墓地早年曾被損毀,現(xiàn)在各個石像生的位置都是經(jīng)過后世維修后重新確立的。這些石像生有:蹲姿石獅、臥姿石羊、跪姿石馬和立式文武翁仲各一對,石像憨厚,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遼北境內(nèi)現(xiàn)存僅有的明代墓前石像生作品,也是明代鐵嶺藉要職官員家族墓地的唯一現(xiàn)存遺物。
石像生是古代帝王以及王侯將相等權(quán)貴人士陵墓前安設(shè)的石人,又翁仲,此外還有一些石獸。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顯示墓主的身份、等級、地位,也有驅(qū)邪、鎮(zhèn)墓的含義。石人象征墓主人生前的儀衛(wèi),石獸象征吉祥和辟除邪惡的神獸。其造型生動,氣宇軒昂,雕工精細,由整塊巨石雕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shù)價值。
專家認為,這些石像生的塑造年代很可能是在李成梁被明代朝廷重用之后的隆慶、萬歷年間,也就是公元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公元1567-1620年)。這一時期,正是李成梁升任遼東總兵并在抵御建州女真襲擾戰(zhàn)斗中屢建奇功、在朝廷內(nèi)外和遼東大地廣受贊譽的時期。此時明神宗對李成梁褒獎有加,李成梁為顯耀門庭、祭奠先祖而修建祖墓,這在當時也是件很光彩的事情,因此,把小屯李成梁石像生雕建的時間厘定在這一時期是應(yīng)該接近歷史事實的。
小屯石像生石坊等設(shè)施早年被破壞無存,石像生也都全部倒伏,埋沒于土中。1984年,重新將這處石像生樹起,直到現(xiàn)在。作為鐵嶺地方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這處石像生早被載入相應(yīng)的史料之中。民國二十年修訂的《鐵嶺縣志·古跡》就有這樣的記載:“城東三十里小屯村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之墓,墓前石坊、石碑及石人、石馬等物今皆毀壞。 ”
不過,民國《縣志》說這處石像生是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的墓地,實在是個錯誤,因為這里不但不是李如松的墓地,也不是其父李成梁的墓地,而是他的先祖李哲根穗的陵地設(shè)施。清康熙六十一年修訂的《李氏譜系》記載:李如松墓在“順天府宛平縣長興店之西南”,所以鐵嶺的這處石像生應(yīng)是李成梁為其祖先修建的陵寢設(shè)施。
李成梁及其兩個兒子李如松、李如柏衣冠冢
李成梁衣冠冢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后期將領(lǐng)。鎮(zhèn)守遼東30年期間,先后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萬歷三十六年被劾罷。萬歷四十三年卒,享年90歲。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wèi)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朝名將,萬歷三大征他打了兩大仗,指揮過萬歷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zhàn)爭。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遼東總兵。萬歷皇帝也十分欣賞他,把他看做明朝的武力支柱;可惜他死得比較早,要不努爾哈赤很難占領(lǐng)遼東。后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zhàn)中陣亡。死后,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謚忠烈。
李如柏(1553年-1620年),字子貞,號肖城。遼東鐵嶺衛(wèi)人,是名將李成梁之子,由父蔭為錦衣千戶。因飲酒誤事,被免職。再以父蔭授鐵嶺衛(wèi)都指揮僉事,歷任密云游擊、黃花嶺參將、薊鎮(zhèn)副總兵等職。萬歷十六年被劾,解職。后充宣府參將,因疾辭官。嗣明征朝鮮,如柏署都督僉事,率師援拔平壤、奪開城有功,碧蹄館之戰(zhàn)射殺立花家猛將小野成幸,晉都督同知,繼任貴州總兵;二十三年轉(zhuǎn)守寧夏,晉右都督,再因病辭官。家居二十余年,明末遼東危,無將可守,再起用李如柏。擊退蒙古炒花部,加封將軍、右軍都府右都督。不久,與后金軍薩爾滸之戰(zhàn),其引軍防懿路,出鴉鵲關(guān),甫抵虎攔路,未遇敵即潰,死者千余。其被彈劾還京,最后無法承受世人非議,天啟元年(1621)九月十三日于宅中自殺。
圖文 | 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