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打水井遇到“陰河”賺大了,真的存在“陰河”嗎?
99 2025-08-15
每當有外地朋友來廣州,照例都會選在一個名叫“六運小區”的地方見面。而照例,朋友都會問上一句:“就一個小區,有啥特別的?”
答案,就藏在它的名字里。
六運,一個自帶“風水寶地”光環的稱呼,它的原意是“第六屆全國運動會”。1987年,廣州承辦六運會。盛會落幕之后,“六運”并未遠去,反而是深深嵌入了廣州。
作為曾經的運動員村,六運小區如今已經看不出賽事的痕跡,但卻變成了廣州市中心最適合city walk以及休閑聚餐的地點之一。從小吃到正餐,從粵菜到西餐,再到古著、咖啡、寵物、鮮花,你能想到的品質生活,小區里幾乎都有。
六運小區里一家酒吧門口寫著“同在一座城市,為什么好久不見” / 南風窗諾言 攝
最重要的是,它緊挨著正佳廣場、天河城、體育西路,占盡區位優勢。但神奇之處也在這里——與其說六運小區的區位優勢好,不如說,這里的區位優勢,就源于六運。
在六運之前,如今坐擁廣州CBD的天河區,其實是一片“爛泥塘”。而承載了“90后”的城市記憶和數載春節花市的天河體育中心,以前更是無人在意的東郊,一個被廢棄的機場原址。
很多人簡單地把運動會理解為建場館、收門票,其實完全小覷了賽事興城的力量。“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這句口號,現在大家見得多了,但到底是什么意思?穿越廣州的歷史縱軸,你就能看到一個鮮活的模板。
可以說,從1987年的六運會,到2001年的九運會、2010年的亞運會,每一次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廣州的城市生命,就重塑一次。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在廣州海心沙島舉行。在開幕式上,主火炬熊熊燃燒 /新華社凡軍 攝
六運會時期,天河區第一次有了姓名,廣州邁出大規模“東進”步伐;九運會時期,廣州開通了地鐵,天河東、黃埔興起,第二次“東進”浪潮涌現。兩次全運會,讓廣州搭起了現代城市骨骼。
到了亞運會,廣州就邁入了城市形象的躍升期。東部的珠江新城CBD基本建成,“南拓”成為重點,第一個高鐵站廣州南站落成,地鐵脈絡基本成熟,亞運城揭開大幕。
這座體育名城、歷史名城、經濟發展的南大門,就這樣帶著激情和活力,一步步把自己妝點成國際大都市。
因此,一場運動會背后涌動的,遠不止賽場上的歡呼與人潮,更是一座城市如何精準把握機遇、實現自我超越的故事。而廣州,向來都是“敢為天下先”。
今天,8月1日,由廣東、香港、澳門共同舉辦的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已正式進入倒計時100天,這將是廣州第三次與全運會牽手。一對“喜洋洋”“樂融融”的中華白海豚形象,開始出現在大灣區線上、線下的各個角落,讓這座城市再次變得興奮起來。
“喜洋洋”與“樂融融” / 圖源: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
我們同樣可以預見的是,廣州一定會迎來第四次變革機遇。這不僅關乎城市骨架的拉伸、產業格局的重塑、基礎設施的飛躍,更與生活于此的每個人的財富與未來緊密相連。
是的,廣州,又要大“變身”了。
1992年,已經88歲高齡的鄧小平,還滿懷熱情地去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廣東。他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春天里,向人們保證,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南大門,將繼續保持開放。
歷史的回響,往往有其伏筆。就在鄧小平此次南巡的五年前(1987年),廣州,這座作為改革開放前沿與祖國“南大門”的核心城市,迎來了一個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其蓬勃經濟活力與嶄新城市面貌的絕佳契機:承辦第六屆全國運動會。
當時的廣州,城市格局與今日大相徑庭。有一句名諺,老廣州人幾乎耳熟能詳:“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這里面說的“河北”,指的是珠江北岸(越秀、荔灣等)的傳統老城區,“河南”指江南岸的海珠區(現在的廣州塔所在地)。而天河區,壓根還沒“出生”。
這句話雖是調侃,但也可以看出彼時廣州跨江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城市重心偏于一隅。因此,為了成功舉辦六運這場全國性體育盛會,廣州啟動了規模空前的城市建設和改造工程。
2001年,作為九運會主場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落子黃村,圖為改造后的奧體中心外部 / 圖源:廣州日報
其中,最為耀眼的成果,就是在一片尚是阡陌農田的土地上,拔地建起天河體育中心——這直接“引爆”了天河區的超速發展。
可能有人會問:辦個運動會,建個體育場,有這么夸張嗎?
但事實如此:十年后,天河體育中心周邊長出了天河路商圈;二十年后,珠江新城CBD在這里崛起。
今天,天河區GDP突破6600億,成為中國經濟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天河體育中心周邊延展出了天河路商圈 / 圖源:pexels
橫跨一場運動會的短短數年,不僅徹底重塑了廣州的城市空間格局,將發展的重心強力東移,更為五年后南巡時的新氣象,奠定了基礎。
但六運會給廣州帶來的還不只是基建,更是“用市場的邏輯辦大事”的本事。
要知道,前五屆全運會籌辦資金全部來自中央和地方財政。到了六運會,規模擴張,成本上漲,壓力倍增。所以,如何為六運解決資金困境,甚至把困境變成機遇,又彰顯了廣州的民營經濟活力。
1984年,廣州組團赴美參觀了洛杉磯奧運會,正是“奧運經濟”初見奇效的一年。廣州深受啟發,回去就史無前例地成立了全運會服務總公司,硬生生用市場化手段“攢”出6000萬元——超額完成預期任務一倍。
如此一來,在各種意義上,六運會都為廣州完成了21世紀來臨前“拓荒”的重要一步。而12年后的九運會,則為廣州再次進行了“精裝修”。
2001年,中國剛加入WTO,從未中斷過舉辦廣交會的廣州,自然成了世界關注的重要窗口。這一年,為了九運會新建的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能容納8萬人的場館,全國找不出第二個。全新的塑膠跑道,顯示出廣州與國際接軌的細節和決心。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 圖源:廣州日報
開幕前,廣州的交通格局也再次拉伸。為方便觀眾到“奧體”觀賽、游覽廣州,廣園快速路面世了,地鐵一號線也全面開通。天河區東部、黃埔區的大規模開發,讓廣州的向東拓展不斷加速。
2010年廣州亞運會時,有人高度評價“辦得和奧運會一樣好”。但很少有人記得,這份底氣,早在九運會時就埋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下,廣州已經提前踐行“存量煥新”,曾經讓廣州人引以為傲的天河體育中心和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都會成為十五運的重要場館,繼續發揮動能。
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即將到來,廣州再次站在聚光燈下。
從六運會時期的展示改革開放成果,到九運會展現現代化大都市實力,再到亞運會,躍升到國際舞臺,展示全球城市形象。十五運的廣州,又會是什么樣子?
與以往任何一次最不同的是,這次的全運會將由粵港澳三地的19個城市共同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說:“這是歷史賦予粵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
從一座城市到一個灣區,不變的,還是廣州。這座與大型體育賽事淵源深厚的城市,又一次深度參與、見證了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時刻。
廣州獵德大橋 / 圖源:pexels
事實上,為全國體育經濟進行創新試驗的事情,廣州已做了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數次。六運會的“錢從市場中來”是一件事,還有一件則發生在更早之前,甚至是在中國首屆全運會的四年前。這件事,同樣與即將進行的十五運有著關聯。
除了“天體”“奧體”,十五運還有一個參與場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這個場館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已經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是嶺南體育文化的“活化石”。老廣州人,曾叫它“廣州城東郊的演武場”,也叫東較場。
1906年,廣州在這里舉辦了中國首個按奧林匹克規則舉辦的大型運動會。注意,這同樣是“歷史首次”,讓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萌芽。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也叫東較場 / 圖源: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種種力證之下,可以發現,廣州確實是一個善于創造“從0到1”的地方。但其實,這座城市也有兩個非常簡單的特性:變和不變。
六運、九運、亞運,“變”的部分很直觀,即城市空間的物理擴容,其主要體現就在于“新的城市組成部分”誕生了。
而“不變”的是,廣州沿著改革開放的路徑從未變化,始終是讓城市的發展服務于人的發展。當然,也只有在這種目的下,一座城市才會有新的創造、有用的創造,讓市民更健康,讓城市經濟有了新的支點。
但十五運,首先迎來的就是“不變”。不新建大型場館,不新建“全運村”,90%以上的競賽場館利用現有場館改造升級;省下的資金,能投入到更長期的民生工程里。當然,它也基于六運、九運、亞運的原始投入,這又是一個健康的循環——辦運動會,不是為了短暫的熱血,而是要為了更長足的發展。
“變”的又是哪些呢?智能觀賽系統、無障礙設施……這些都是在現有的場館基礎上,進行更好、更人性化的改造。因為完成了“從0到1”,所以也可以順暢地進入“從0到∞”,這就是廣州給自己種下的良好基因。
十五運會機器人咖啡機 / 圖源:全運廣州
因此,一座愿意用時間和汗水進行拓荒的城市,在迎來“灣區共舞”的時刻,當然也會更加從容。
此次十五運,將首次舉辦跨境賽事,公路自行車將疾馳港珠澳大橋。這個項目,帶來的深遠意義,同樣令人期待。它不僅讓參賽者和觀眾體驗了粵港澳三地的“路路通”,也為以后的三地政策優化提供了一次寶貴的試驗機會。
可以想象,雖然這一次的十五運沒有“建場館”“建新城”,但是它帶來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大灣區發展前景。三地之間,關系更近,道路更近,經濟也必將融合得更為緊密。
其實說到底,廣州的變與不變,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讓市民變得更幸福,在每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最后,讓我們回到一個最基礎的問題,運動會是為誰而辦?其主角是一座城,還是一場賽事,抑或是運動員、觀眾?
在泡泡瑪特的Labubu火爆全球之前,有一只冰殼熊貓,曾經也一娃難求,它的名字是冰墩墩。2022年的冬奧會,這只憨態可掬的胖墩兒突然成了“頂流”,這一設計正是出自廣州美院的手筆。
冰墩墩的形象有很多種解釋,但它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是,笨拙、努力、溫暖,張開手臂,就像和所有心懷熱愛的人緊緊相擁。因此,擁有一只冰墩墩,就能夠讓沒能參與奧運的孩子們,也和奧運建立起了最直接的聯系,感受競技的魅力。事實上,吉祥物的形象,就是公眾情懷在運動會的集體投射。
2022年的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
而鮮有人知,中國體育史上的第一個吉祥物,也是在廣州誕生的——還是那場被所有人記住的六運。
1987年,一只小山羊“陽陽”橫空出世。它擁有健壯的四肢,憨態可掬的臉龐,誕生自“羊城”傳說。這只羊,同樣代表的是每一個廣州市民。它讓全運會,真正變得全民、親民,也讓全國人民深深地認識了羊城。
而九運會的吉祥物則是一只醒獅“威威”,它呼應的是讓廣州人最為自豪的嶺南文化圖騰,同樣隱喻的,是新世紀的中國崛起。威這一個字,在廣東話里,代表的就是威風、漂亮、厲害。
九運會的吉祥物是一只醒獅“威威”
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從羊城到嶺南,全運會越來越有“大局觀”,這背后其實是城市實力和形象躍升的體現。因此,十五運的吉祥物,就又“升級”了。
如果此時居住在大灣區,或者正在游覽大灣區的人可以發現,一對粉白兩色的中華白海豚已經上架各大銷售點。這正是十五運的“宣傳大使”:“喜洋洋”“樂融融”,它們頭頂三色水柱,又分別代表木棉紅、紫荊紫、蓮花綠,象征著粵港澳三地海洋文化同源。
之所以選擇“中華白海豚”,也有寓意。“中華”,就是粵港澳共同的名字。而白海豚,對海洋水質的要求極高,在碳中和的目標下,它們正是大灣區生態治理的最佳“代言豚”。
白海豚是大灣區生態治理的最佳“代言豚” / 圖源:全運廣州
所以,全運會,不止是一場運動會。它是為人而辦,也是為城而辦。競技最有魅力的地方,不是將興奮留在彼時彼刻,而是通過精神火炬的傳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豐盛的未來。
城市與人一樣,重要的不是遇到什么事,而是把事變成什么。廣州將成事的決心,寫在天河CBD的玻璃幕墻上,寫在奧體中心的跑道上,也寫在2025年每一個為全運會歡呼的普通人眼里。
讓我們一起,把每一次“圍觀”變成“參與”,把每一次“事件”變成“基因”。
下次路過天河體育中心,不妨在跑道上多停留一會。上世紀八十年代,推土機第一次在這里動工的時候,面向的不只是一片田野,還有今天的廣州。
作者 | 張來
編輯 | 江江
值班主編 | 張來
排版 | 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