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行自建房,老人們說蓋房忌諱多,這三句俗語要記牢
130 2025-08-12
來源|星球研究所
ID:xingqiuyanjiusuo
在帝都生活近20年
每次當我給別人介紹北京的時候
總會想到一點
什么最能代表
800年歷史悠久的北京城?
是故宮?
是頤和園?
還是天壇?
或者是前門正陽門?
大家都有各自的答案
而在建筑學家 設計師眼中
最能代表北京城的建筑物
不是那些耀眼的紫禁城
而是隱藏在胡同市井中
至今仍充滿煙火氣的
北京四合院
(鼓樓下的四合院,攝影師@蔣晨明)
看似平凡的建筑物
卻是北京城市最深厚的印跡
融入北京城的血脈
甚至北京城本身
就是無數四合院的組合
01 起源
大約在6千-7千年前
大小氏族部落
散布于中華大地
他們擺脫穴居、巢居
這樣低級的生活
開始建屋修房
距今約3000年的
西周時期
人們已經將房屋圍合在一起
以庭院為中心合院式建筑開始形成
(陜西岐山縣鳳雛村西周宮室復原,為典型的合院式建筑,也是我國已知最早、最嚴整的合院式建筑實例,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合院式建筑外部相對封閉
內部安全,寧靜
而且組合非常靈活
打造出豐富的生活空間與場景
慢慢的
合院式建筑
在歷史上不斷被保留下來
從漢代畫像磚
(漢代畫像磚中的合院,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到唐代敦煌壁畫
(合院作為庭院的一種,在下圖的敦煌壁畫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觀點出自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筑》)
再到宋代繪畫
(合院作為庭院的一種,在下圖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觀點出自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筑》)
元代 明代 清代
合院式建筑已經遍布全國
從北方的東北大院
到江蘇浙江的“四水歸堂”
從徽派建筑的“馬頭墻式”
到云南特色建筑的“一顆印”
越向南,院落越小
當時人們特別推崇
合院式建筑
在中國遼闊大地上
延續幾千年之久
北京四合院
正是其中之一
也是最有韻味的那部分
(庭院空間地域分布示意,制圖@張靖&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而最讓四合院“享譽”中華大地
是在元代和明代
作為大一統王朝
這兩個朝代均定都在北京
成千上萬的各地土豪,大臣
紛紛在北京城修建宅院
更有十萬工匠、百萬民夫
來營建皇帝的宮殿
四合院自然而然成了
上至皇帝 下到臣民的不二選擇
(元明二代北京發展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我們先從平民說起
02 民宅
三座房屋圍合
稱為三合院
同理,四座房屋圍合
成為四合院
圍成一個庭院
稱之為一進
圍合出兩個庭院
稱之為兩進
以此類推
(三合院、四合院、兩進四合院和三進四合院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以三進四合院為例
大門通常在院子的角上
(大門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門
是四合院的“形象”
同時也彰顯主人的身份
屋主人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
著重對門進行營建
以求匹配自身的社會地位
婚嫁中人們通常提到“門當戶對”
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大門結構,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通常,大門右邊有一個小房間
用來當作值班或者門房
左邊還有一排房子
因背對街巷而稱為倒座房
是整個四合院中形制較低的房屋
通常用來當作客房,或者傭人們居住
(倒座房及門房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進入大門
就是第一進庭院
用于接待來客
(第一進院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再向里走
便會經過二門
這里就是內外“分界線”
一般來說,男性客人就到這里了
而內部的女眷也一般不會外出
所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二門位置,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有的時候,在二門兩旁
分別矗立著兩根懸空的短柱
柱子下方雕刻蓮花花苞的形狀
這種二門又稱垂花門
(垂花門結構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二門內側
還有屏風作為遮擋
如有客人光臨
視線會被擋在二門之外
以保護主人的絕對隱私
進入二門之后
才算進入四合院的核心部分
這里是第二進庭院
(第二進院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第二進院由正房、廂房等構成正房兩邊的小屋為耳房
東西相對的房屋
就是我們常說的東西廂房
晚輩一般住在廂房
耳房空間較小
一般作為儲物間或書房等輔助房間
(正房、耳房、廂房位置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正房
是四合院里等級最高的建筑物
如同故宮里的太和殿
莊重威嚴
四排柱子前后排列
而且設置外廊
面積大,光線好
往往長輩居住在此
體現明確的等級、輩分
(正房結構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正房和廂房之間
也會設置走廊
方便下雨天行走
也是很好的連接
(廊道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正房廂房圍合的庭院
常常擺放一些石桌石凳 養魚養花
這是全家人的“娛樂中心”
民間有云
自成天地,其樂融融
這是對四合院內院最恰當的描述
(四合院內院,攝影師@蔣晨明)
庭院并沒就此結束
通過耳房旁邊的小通道
在正房背后,藏著一個庭院
即第三進庭院
(第三進院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三進院落中的房屋
為后罩房
私密性最好
通常設置為廚房,庫房
或者留給家里女眷居住
(后罩房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到此為止
一個標準的三進四合院
完全呈現出來了
內外有別,上下有序
廊檐下歲月靜好
窗扇間人世安寧
(三進四合院剖透視,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03 府邸
前面我們展示的只是民宅
而權貴們的四合院
會有四進院,五進院
權貴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甚至是七進院九進院
這樣級別的宅院
人們稱之為
“大宅門”
(五進四合院,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明清官僚
和珅、紀曉嵐、于謙、楊繼盛、
祖大壽、洪承疇、張之洞、李鴻章······
都曾有過超級四合院
(李蓮英故居,攝影師@張自榮)
而皇室王族
擁有十三進院稀松平常
正所謂“庭院深深深幾許”
而且
他們將四合院進行排列
擴展為多跨四合院
向西稱為“西跨院”
向東稱為“東跨院”
(東、西跨院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橫跨后的四合院
再進行景觀設計
打造出無與倫比的建筑群
南鑼鼓巷的文煜宅第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下圖為文煜的宅第當中的可園,他是清代光緒年間大學士,可園為其宅第中的一部分,原繪者為馬炳堅,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多跨多進四合院中
最經典的代表是
三跨十三進院的恭王府
占地6.2萬㎡
橫跨南北兩個街區
(恭王府平面布局,制圖@張靖&李張子薇/星球研究所)
談到雕梁畫棟
恭王府堪稱極致
恭王府院中
勝似江南
(恭王府湖心亭,圖片源自@VCG)
此外還有
濤貝勒府、永璂貝勒府、順承郡王府
端郡王府、孚郡王府、循郡王府
寧郡王府、克勤郡王府、肅親王府
淳親王府、莊親王府、儀親王府
禮親王府、慶親王府、鄭親王府
定親王府等等
大型四合院王府遍布北京城
(北京現存王府地圖,制圖@陳思琦&張靖/星球研究所)
當然
最頂級的多跨四合院是皇帝居住的
紫禁城
紫禁城可以看做一個
超級多跨四合院
灰墻灰瓦在這里升級為
朱漆琉璃頂
大門、二門升級為
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等
(航拍故宮,大清門已拆除,圖片源自@VCG,標注@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
午門從一個門洞
升級為三個龐然巨門
外加兩個隱藏的掖門
中間是皇帝的御道
西側門走宗室王公
東側門走文武官員
秩序井然
(雪中的午門,攝影師@宋達)
穿過午門、太和門等重重門禁
是3萬㎡的超大中心“庭院”
太和殿廣場
(太和殿廣場,圖片源自@VCG)
廣場正對的便是“正房”
太和殿一座十一開間金頂紅墻的宮殿
坐落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的臺階之上
(故宮三大殿,從左至右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圖片源自@VCG)
穿過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門
才進入內廷
內廷中
又包含著眾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包括
乾清宮、養心殿、毓慶宮
長春宮、咸福宮、永壽宮
儲秀宮、太極殿、翊坤宮
鐘粹宮、景陽宮、承乾宮
永和宮、景仁宮、延禧宮
等等
整個紫禁城
就是這些大小四合院的組合
皇帝、妃嬪、奴仆
無數生生死死、悲歡離合
都在這一個又一個院落中上演
(故宮衛星圖,圖片源自@Esri)
04 北京城
平民、富室、權貴、皇帝
蕓蕓眾生的四合院
組成了中華帝國的都城
北京城
根據《乾隆京城全圖》
清代乾隆時期的北京城
共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
棋盤式布局的街道
將這些四合院劃分成不同的區塊
最小的道路單元
沿用元大都時期的稱謂
胡同
(北京四合院與胡同,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胡同名稱各異
基本可以反映居住人群的特征
以平民為主的胡同取名
牛蹄子胡同、雞爪胡同
母豬胡同、屎殼郎胡同、嘎嘎胡同
燒餅胡同、張禿子胡同
等等
以富戶為主的胡同取名
養廉胡同、松鶴胡同
庫司胡同、永昌胡同
壽逾百胡同、百花深處胡同
等等
以官員為主的胡同取名
把臺大人胡同、參政胡同
濟州衛胡同、無量大人胡同
石大人胡同、三寶老監胡同
等等
(白塔寺周圍的胡同,攝影師@紀一凡)
胡同之上
則用街坊劃分
更高一層的片區
德勝門大街、鼓樓大街、安定門大街
東直門大街、朝陽門大街、東長安街
西長安街、阜成門大街、西直門大街
等九條主要的大街
將各個片區連接在一起
(街坊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街坊之上
內城又按八旗劃分居住區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
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分列八旗,拱衛皇居”
外城則是漢人的居處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八旗分布,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一個以紫禁城為核心
等級森嚴、布局有序的
北京城
終于誕生
一個由模塊化四合院組成的
簡單而偉大的古都
(1966年9月21日北京衛星圖,圖片源自美國國家檔案局,標注@張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已經沉淀為北京的底色
城市不論如何日新月異
四合院都會穩臥中央
構成這個城市的底色
這就是
北京四合院
它從數千年的中華建筑文明中走來
一步步升級成偌大的北京城
滲透到北京的骨髓
(紫禁城體仁閣和中國尊,攝影師@柳葉氘)
創作團隊
撰稿:李張子薇
設計:張靖
圖片:任炳旭
地圖:陳思琦
審校:擼書貓、陳穎
封面:制圖@張靖、攝影師@柳葉氘
【參考文獻】
[1] 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2]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 翁立.北京的四合院與胡同[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3
[4] 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 段柄仁.北京四合院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6] 陳義風.當代北京四合院史話[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7] 郭虓.氣候對中國傳統民居庭院空間的影響[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
[8] 蔡豐年.北京舊城胡同與四合院類型學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