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北望有三臺 項王故里壯山月

昨天小鳳帶著大家到鹽城東臺的西溪文化旅游區,游走中溫習了關于“鹽”的傳奇故事和傳奇人物。
過新年,連走六天,連說六回,小鳳也想靜靜了。怎么可能?!今天,繼續跟隨小鳳的步伐,一起來到江蘇十大新景區的第七站——宿遷三臺山森林公園,感受不一樣的壯美吧。

宿遷三臺山森林公園內景
宿遷三臺山森林公園位于宿遷市區北部,面積11平方公里。三臺山屬于馬陵山麓余脈,向西3公里即為煙波浩淼的駱馬湖。登高遠眺,湖水澄碧,百鳥鳴唱,野趣濃郁。

三臺山森林公園夕景
宿遷八景中,此處獨占“三峰夕照”“葡萄醉月”二景。詩云:“馬陵北望有三臺,雨后浮云四面開。斜日一輪無限好,半山晴翠送將來”。

那山、那水、衲田
“那山那水衲田”是這里的主題,參天大樹,鏡面翠湖,錯落花田,還有在這里繁衍生息的100多種野生動物,形成一個生態天堂,被稱為“江蘇的西雙版納”。
“大美衲田”是這里獨有的景觀,它位于公園東側森林休閑體驗區,從宿遷地方的種植習慣入題,充分利用佛的意和形,通過道路、水系的縫合以及農田的縫補,打造綴以各色花卉美景,兼具生產功能的“大美衲田”,體現“最美的生態,永遠的時尚”宿遷城市建設理念。
顧名思義,衲田之“衲”為“縫補,補綴”之意,場地汲取南方優雅秀麗、北方粗獷雄渾的田相,南北融合,形成新的田地肌理,多種形式匯聚,呈海納百川之態;衲田之“田”即為花,花作于田中,田園清新撲面而來。漫步衲田中,聆聽一首歌曲,欣賞一朵鮮花,等候一片晚霞,如收獲一種沒有目的、沒有功利的純凈喜悅。
這“衲田”的產生,其實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晶。
三臺山為馬陵山余脈,東側一帶歷來水患不斷,為在此耕作,先人鑿山挖塘形成梯田,而后田地依山向東,由山地延伸到平原,因地制宜,融合魯南旱梯田及江南水道疏通等耕種方式,田相多樣。衲田則依據地勢形成逐級錯落的梯臺,錯臺間采用古樸的農家塊壘石墻,田間小徑拾級而上,石砌水渠緣路而落,田間洼地形成溪澗,兩岸蘆花、紅蓼紛飛,一副似古非古,亦南亦北的衲田景象渾然天成。田塊拼貼恰似佛家福田衣,是謂三臺山的庇護袈裟,護佑宿遷一方圣土。

項羽故里雕塑
這里還有數不盡的歷史人文景觀,張果老追神驢、相思湖等撲朔迷離的傳說;新石器時期和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址;韓梁洞等唐宋古戰場遺址;宿北大戰三臺山狙擊戰等解放戰爭遺址,等等。
其中最傳奇的莫過于項王墓。
的確,說到宿遷,就不能不提項羽,西楚霸王,悲壯英雄。
不久前,一篇《項羽葬于三臺山說》的文章轟動史學界,眾說紛紜,激起千層浪。
民間傳說或許就能佐證歷史。小鳳一上三臺山,就聽到關于“三臺山有項羽墓”的傳說。據當地老者講,項羽生于梧桐巷,葬于三臺山。當年項羽烏江自刎后,其原來的部下呂馬童得到部分尸體,秘密派人送回下相,葬于三臺山,并立“無項碑”。
這一傳說在當地百姓中代代相傳,口口相授,慮周藻密。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了項羽身首異處,分別為五人所得,王翳取其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史記·項羽本紀》只交代了項羽頭顱被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至于項羽軀體究竟葬于何處,至今尚無確切史料及文物可以考證。
“埋骨還需桑梓地”,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習俗。項羽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生時他想著衣錦還鄉,死后他盼著葉落歸根。烏江被圍,他“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寶馬贈亭長”,是對愛戴并想幫助自己的忠厚長者的報答,體現了他一生重情重義、知恩圖報和善良豪俠的天性;“頭顱送故人”,既可以理解為給故人一個立功受賞、榮華富貴的機會,展現他義薄云天的氣概,同時又表現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以及魂歸故里的殷殷期盼。
三臺山距項王故里(項羽出生地)僅隔14里,一南一北,兩兩相望。三臺山,是宿遷人眼中的幸運富貴之山。中國古代有“容封九錫,位列三臺”之說,三臺是官階,大致為宰相,有仕途行大運的含義。項羽與三臺山還有著深厚的淵緣,留下了“項羽練兵三臺山”“項羽虞姬邂逅相思湖”“霸王花”“項王借塔鎮水”等故事。三臺山上,至今還留有“霸王扳倒井”“霸王試劍石”“霸王習武臺”等遺跡。因此,無論是從古代風水講究,還是與三臺山淵源看,世人將項羽選葬于三臺山都再合適不過了。
據三臺山景區一位負責人介紹,宿遷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這樣的:項羽尸分五處,原項羽部下騎司馬呂馬童得其一體,秘密派人將其送回下相,其時劉邦正派人四處追殺項羽余部,對祭拜項羽更是嚴令禁止,如何才能避過劉邦的耳目安葬項羽,令呂馬童頗費周折。恰逢三臺山一陸氏京官的老人去世,呂馬童便巧施移花接木之計———為項王在三臺山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利用為陸姓老人出殯之機,將項羽的遺骸安葬在這里,霸王魂歸故里。
據老人們回憶,三臺山上的“項王墓”旁原有塊無項碑,碑長約2米、寬約0.5米。當年,劉邦雖擊敗了項羽,但心有余悸,擔心項羽余黨借其遺骨為記卷土重來,于是一方面排查各地是否私設項羽墓冢或祠堂,如若發現即行拆除;另一方面將項氏族人趕盡殺絕。呂馬童在安葬項羽后,為保住項羽的墓地不被發現破壞,便于后人祭拜,又因為埋葬的是項羽無頭的身軀,故在項羽墓前立無項碑。無項碑,名為無項實有“項”。在勝者為王敗者寇的年代,或許就不難理解三臺山項羽墓為何在官家史書以及相關史料中鮮有記載了。
經人指點,在三臺山景區的角落里,小鳳也發現了芳草萋萋中的“疑似項王墓”遺址。至于這場討論的結果,已被宿遷有關部門注意到,正廣泛征求意見——項羽真豪杰,氣貫天地間,故人聲聲喚,重現三臺山。

三臺山森林公園東北角的項王墓遺址,據當地老人回憶,此處抗戰前還有成排的石雕石像,栩栩如生
從衲田到項王墓,處處能體會到這里的西楚文化的魅力,氣勢滂沱。
壯美如斯,四時不同景,處處皆迷人。接下來就為大家展示一下三臺山森林公園的四季之美吧。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

隆冬時節,大雪盡落,覆蓋了森林枯枝的蕭索氣,只留一席靜謐。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春回大地,三臺山成了花的海洋,生靈的天堂。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三月晦日偶題》

夏日草長,樹木盛發,五彩繽紛,最是生機勃勃處。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書河上亭壁》

秋日私語,樹樹皆是秋色,漫山遍野若夕陽照落一般。

馬陵北望有三臺
正是:
一語天然萬古新,
豪華落盡見真淳。
遙望三臺山水翠,
力拔山兮日月輪。
(轉自:鳳凰江蘇)

(時間以支付寶服務器時間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