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與民宅的距離要求是多少?養豬場不能隨便建!快看這里!
181 2025-08-11
“白墻黛瓦春使然,青磚拈花香猶在”,這是古代建筑的真實寫照,青磚綠瓦四個字足以體現古代建筑的特點。 我們至今都還能看到千年前留下的古城墻,經過歲月的淘洗,那些青磚城墻顯得十分古樸,讓我們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韻味。
而同時另一點也讓我們驚嘆不已,那就是古代的燒磚技術。不僅僅是古城墻,有不少歷朝歷代的古建筑都保存了下來,而建造它們的主體就是這青磚。然而古代明明燒得出紅磚,為什么古代建筑使用的大都是青磚呢?在我看來,這得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青磚和紅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其實青磚的建造工藝比紅磚難得多,而且它們的原料也是有差異的。
紅磚主要是用粘土、頁巖以及煤矸石等原料,將它們粉碎后,混合捏成,只要在九百攝氏度的情況下就可以燒制成功。而青磚卻不一樣,它的原料主要是粘土,而且至少要到一千攝氏度才能成功。
別看九百攝氏度和一千攝氏度相比,只是相差一百攝氏度,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情況下,想要將窯洞里的溫度提高一百攝氏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青磚和紅磚相比,還多了一道工序。
紅磚是用大火燒制成功后,等熄火了自然冷卻,因為窯洞里空氣流通,氧氣比較充足,所以紅磚里面的鐵元素得到充分的氧化,最終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紅色。
而青磚卻并非這樣,等到磚坯燒透后,會直接往窯洞里淋水。因為窯洞里的溫度很高,淋進去的水很快變成了水蒸氣,這樣一來就阻隔了空氣流通,不利于青磚里面的鐵氧化。而在缺氧的情況下,磚塊里面的三氧化二鐵最終還原成了氧化亞鐵,所以最終成了我們看到的青色。
青磚因為這多出來的一道工序,使得它有很好的耐風化,耐水特點。所以每當我們到旅游景點觀賞那些古代建筑物時,都能看到用青磚造成的房屋,它們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卻能依然屹立在我們面前,這足以展示青磚的優越性。
青磚不僅僅是抗風化和抗水能力強,它還十分堅硬,是古代防御的好材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古城墻幾乎都是青磚所造。
在先秦時期,陰陽五行說便十分盛行,而后在歷代發展下,還逐漸衍生出了風水之類的學說,而這也影響了古人對青磚的喜愛。
在陰陽五行的理論里,青色是屬水的,而紅色是屬火。在中國人心中,水是最高尚的美德。老子曾經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人們很容易便接受將青磚作為自己的住在材料。
按照陰陽五行來劃分,秦朝屬于水,所以當時的社會上的風格便是尚黑,而大秦帝國因此也使用了各種青磚來作建筑物。這些建筑物看上去非常的莊嚴壯觀。后來便有了一個詞,叫做秦磚漢瓦,意思就是說秦朝的磚和漢朝的瓦是最好的。所以,慢慢地青磚便逐漸流行了起來。
同時,在陰陽五行里,火主心,一般人說心火,就是指人們心里的火氣大了,心里有了煩惱。可見這火不是一個好東西,而紅色自然也就不會被古人選作為房屋住宅的顏色。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水剛好克火,而代表水的青色自然就更受到人們的喜愛。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五行、風水等因素,對青磚的發展影響很大。水生萬物,至今人們還是對于青色十分喜歡。
我國古代大多數朝代都是比較喜歡素雅的風格,而這離不開儒家思想的影響。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文化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而儒家思想更是對我們民族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對青磚的發展呢也有所影響。
儒家文化推崇簡樸、“中庸”,而紅磚的顏色卻是這樣的絢麗。在儒生看來,卻是過于招搖刺眼,哪里比得上青磚的穩重、莊嚴更得士大夫的歡心呢?
那么青磚好看嗎? 很多人聽到儒學士大夫喜歡穩重的顏色,肯定會以為青磚是呆板木訥的樣子,十分乏味,其實并不是這樣。
雖然青磚的顏色比不上紅磚奪目,可論起“美貌”,卻是絲毫不差。古代的青磚也是有很多種,并不全是單一的青色,而是帶有各種花紋和圖案,在穩重莊嚴中不乏精致美觀。
漢代漢畫像磚聽這磚的名字,大家應該就知道它是漢代生產的,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而今天的我們看了也不得不稱贊一聲。這塊漢像磚高112厘米,寬45厘米,而在磚面上刻滿了雕飾,包羅萬物。
至今我們還能看到磚面上的浮雕栩栩如生,線條十分靈活,整塊磚繁美精致,像是一個藝術品,而誰能想到它只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塊磚呢?
秦磚是西漢早期用于墓葬里面的,我們都知道古代人盛行厚葬,那些富貴人家,不僅在生前可以享受著奢華的生活,去世后也會有著許多的陪葬品,而琴磚正是其中一件。
秦磚中間是空的,磚壁非常薄,外表鏤刻了菱形花紋。因為它是空心的,輕輕地扣在磚面上,還能聽到聲響,據說可以和琴聲產生共鳴,令琴聲更加悠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到了明代時,很多人家都用這種磚來擱放古琴。
明初的曹昭就曾經在《格古要論》里面說道:“闊可容三琴,長過一尺許;桌面郭公磚最佳”,其中這“郭公磚”就是指琴磚。
唐鑿榫井磚這種磚是專門用來砌井的,它最早產生年代可以推算到西漢以前,而到了唐宋時期,各地已經普遍開始使用這種磚井。在唐宋遺址里,我們發現了很多帶榫磚井,而它們的剖面是梯形的,一端帶榫眼,另一端是是有榫頭的帶榫磚。
錦溪出土鑿榫井磚距今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有榫有眼,做工非??季?,是唐代水井專用磚。
銘文磚最早是出現在戰國晚期,等到秦漢時期逐漸在關中地區、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流行了起來。而到魏晉時期,銘文磚主要是在長江中下游盛行。
銘文磚分兩種,一種是建筑用磚,另一種則是特別燒制的墓磚,也就是用在古人的墓室中。而銘文磚上的銘文則主要是通過模印、刻畫和直接書寫完成的。
其實除了這些磚以外,中國古代還是有很多其他的青磚,比如漢代城磚、六朝板磚、西晉紀年磚,甚至還有只有巴掌大的窗花磚。它們都非常地精致好看,經歷了數百上千年,依舊能為我們展示青磚的美麗與古韻。
雖然青磚的確很美麗精致,而且還種類繁多,可是如果有人就是更喜歡紅磚,那他可以選擇使用紅磚而不是青磚嗎?
這自然是要冒著很大的風險的。其實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幾乎都是尚紅色貴紅色的習慣,大紅色更是一向被看作是正統,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帝王更是對紅色愛不釋手。
于是這古代帝王就正大光明地宣布,這個紅色只能我用,宮墻更是正宗的朱砂紅色。在一片青磚房宅中,自然而然凸顯出皇宮的不同,朱紅的宮墻是皇權的代表。
所以官員和平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哪怕心里再喜歡那紅磚頭,也不會跟自己的小命過不去,非要去折騰。不過也是有例外,比如在山高皇帝遠的福建閩南,部分地區就大量使用了紅磚。
不過民間使用的紅磚和皇帝御用的紅磚燒制秘法是不一樣的,并且相對于青磚來說,民間的紅磚燒制過程簡易,成本低,但是密度不高,疏松易碎,而青磚則要實用得多。想必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主要使用青磚吧。
其實在古代也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用得起青磚,只有那些經濟能力不錯的人才舍得花錢買青磚建房子。對于這些人來說,雖然青磚因為自身的實用性而更貴些,但是他們完全負擔得起,自然是不會去選擇品質更差的紅磚了,要不然就成了“有失身份”。
而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一天到晚都忙著掙口糧,他們住的幾乎都是灰撲撲的土坯房,即便紅磚要實惠些,也不是他們可以消費得起的。
所以對于古代人來說,有錢的都去選擇價格貴的青磚,貧窮的連便宜的紅磚都買不起,買得起紅磚的又得顧慮皇權至上,最終還是選擇了青磚。想必青磚的千年不衰,正是歷史的選擇吧。
所謂“秦磚漢瓦”,青磚在中國流行了數千年,憑借的不僅僅是它耐水、耐風化以及堅硬的實用性。同樣也離不開它繁美復雜的外觀,有著眾多種類可以供世人挑選。而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們古人勞動的結晶。
而如今數千年過去,前人早已不在,我們卻能憑借那些青磚上的點點痕跡,探測千年之前發生的種種,不禁讓人感嘆不已。這些流傳至今的青磚,都是咱們歷史的見證者,見證著咱們民族的變遷發展。
參考文獻:
《道德經》
《格古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