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師生活雜憶(9)
安師生活雜憶(9)
校園素描
文/王國琦(吉林松原)

一九八四年九月一日臨近中午時分,滿載著安師八四級新生的接站大客車,停在安師校園盛開著如霞似火串紅的花壇前,剛剛入學的我們扛著行囊、拎著提包,在接站學長的引導、組織下,魚貫從大客車里走出,擁入從此與我們相伴四年、一生難忘的安師校園。
凡入安師上學讀書,第一眼便可見到門面并不闊綽反倒略顯寒酸的校門。這些年也曾去過無數的
學校,大城市的大學、小城鎮的中學、鄉村中心學校,甚至包括鄉村小學,也曾留意過這些學校的校門,當年安師的校門怎敢與這些學校的校門相比!安師校門寬不過六米,兩組對應相套的門垛東西呼應,一對對開的大鐵門,開關落鎖總是發出吱呀呀的聲響。“大學之大不在大門之大”,有俗語稱“瑕不掩瑜”,安師校園大門的簡陋寒酸卻從來沒有遮蔽過它的高雅與神圣、端莊與秀美,安師校園大門的全部“風水”全在于筆直端正懸掛在門垛上的校牌和校牌上赫然書刻著的“白城地區安廣師范學校”十個大字。
在校時,每天出出入入校門口,似乎不曾留意過它的存在,也沒能體會過它的意義。一九八八年仲夏畢業離校前,拿到照相館師傅送來的把校牌與我的二村照P在一起的照片時,才略有心動地欣賞了P在照片里校牌上的“白城地區安廣師范學校”十個大字。我不懂書法,看不懂這十個大字的藝術之美,但卻從它靈動不失嚴謹的字體里,領略到安師人的精神和風骨。
據說,安師與松原市某中專類學校合并向松原市搬遷時,那塊木質校牌曾一度被忽視,遭了些許“磨難”,后被一位學長撿起,收藏。學長的此舉,對于安師人來說,不啻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德之事,使具有安師“血統”的所有安師人,可以尋找到一件寄托相思的“圣物”。它也以其所獨具的精神內核和情感依托,提醒著我們無論走到哪里、身在何處,都要高高擎起并繼續擦亮“安師”這塊響亮的招牌。
一條與大門等寬、南北貫通的水泥路,連接在安師校園大門與灰白色公寓樓之間,水泥路正中坐落著一個看上去略顯蒼老的花壇里,串紅花開正盛正旺,一片火紅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足以驅走上學旅途一路的疲勞,也一下子點燃即將跨入青春歲月的我們的火熱激情。那時那地真有把滿壇花紅擁入懷抱或把自己融入花海的沖動。
水泥路兩側分布著兩個花園,花園的面積不是太大,但對于一個剛剛走出破破爛爛農家院的我來說,有花園的世界便是高雅的去處,直至今日,我依然對整潔的院落情有獨鐘,對家養綠植鐘愛有加,大概源于當年進入安師校園時看到兩個規規矩矩花園的影響吧。花園四周以低矮的紅磚壘砌、水泥抹頂、中間鏤空的女兒墻圍攏,女兒墻內栽植有修剪整齊的低矮灌木樹墻,花園里以刺玫、丁香、柏樹居多,間或幾棵樹冠豐茂的松樹站立其中。花園四周便是砂石鋪就的校園甬路。魯迅曾寫到,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安師校園恰也如此,并不寬綽的甬路上眾學子經常徜徉其上,漫步聊天,也不乏談情說愛,是是非非。
東花園之東,便是勾引著我們的食欲的食堂了。前文已對那個令我們向往又令我們無奈甚至厭惡的食堂做過描述,此處省去大約1500字。我想,這里省去的文字,凡是在安師讀過書、在食堂就過餐的安師人,都能落筆而敘、千言萬語、滔滔不絕吧。
西花園之西,有幾棵垂柳郁郁蔥蔥,也有幾棵新植的白楊挺拔而立,甬路之邊、垂柳白楊之下,格桑花在微風中搖晃著纖細的腰肢,腰肢之上盛開著或粉或紅,或白或紫五彩繽紛的花朵。這花是否一如安師校園里流動著的少女們綽約的風姿一般呢!也許只有正青春的安師少女們才能讀懂這花的五顏六色之美吧。
(注:此文筆止于此,公寓樓、樓后教學平房及操場,待后文繼敘。)
轉載自《王者的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