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有道理嗎?
83 2025-07-04
□ 熊奇錄
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說到重慶,山即是城,城即是山;四方周正、八水繞城,又成了西安的城市特色……對天水而言,它的古城特色是十分明顯的,“兩山夾峙、一水中流”是古城的自然環境特色;“五城相連、軸線貫穿”是古城的城制格局特色;牌坊、門樓、四合院、古樹、名泉構成了古城的風貌特色。
一
天水,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主體在秦州舊城區,即位于藉河以北的階地。藉河河谷呈東西帶狀延伸,南北兩山分峙南北,呈現出“兩山夾峙、一水中流”的自然環境格局,對古城形態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城市物質環境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城與藉河之間在歷史上為河灘低地,分布有官泉、水月寺、城南公園等少數建設用地,多為菜地和磨坊,呈現出典型的郊野田園風光。
據清《天水縣志》記載:“秦州城墻周圍長2公里,東、西、北三面有壕,城南無壕,以藉水和湖汊為屏障。同時在南北兩山和河灘地帶也分布了玉泉觀、南郭寺等文物古跡和以北關為代表的大片古民居。
天水城制格局受地形條件影響,呈帶狀延伸,自東向西依次由東關城、大城、中城、西關城和伏羲城五個部分組成。干道均為東西向,并以一條主干道貫通于五城中,使五城緊密相連,巷道多為南北向。環城開城門21座,把街巷同郊區連成一個整體。
東關城位于舊城東部,即現在共和巷、進步巷以東,東橋頭以西。在五城中最長,開有四門,東曰“廣武”,西曰“阜財”,北曰“拱極”,西通大城。東關以民居為主,商業活動少,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有大片農業用地,有萬壽宮、天主堂等著名古建筑。目前東關經過改造建設,古城面貌與之前有所變化。
大城位于東關城西,是天水古城區的中心,有城門四座,南曰“環嶂門”,北曰“華清門”,東西兩門分別與東關和中城相通,并各建有城樓一座,東曰“長安”,西曰“咸寧”,每樓東西均懸有巨匾。大城是古城官署學校集中的地區,商業也較繁榮,僅次于西關。著名建筑有文廟、隴南書院、城隍廟、瑞蓮寺、南北宅子等。目前,大城仍有連片保留的古民居建筑群。
中城原為羅玉河故道,中城東西窄、南北長,辟城門3座,北名“中和門”“北極門”,南名“南祥門”(即水城門),南門外為官泉。中城在五城中最小,主要是現在中心廣場周邊,卻是集市和手工作坊的集中地區,有些街巷便以行業來命名,如山貨市、豬羊市、雜貨巷等。主要古跡有南門外的官泉、紅臺清真寺、北關清真寺等,目前保存完好。
西關城呈西窄東寬的梯形,開有五門,東部通過新城門、衍渭門與中城相通,西以啟漢門與小西關相通,東北曰“大慶門”,東南曰“阜康門”。西關是歷史上商業最繁盛的地區,同時也是目前古城風貌保存較好的地區。不但擁有山陜會館、織錦臺、張育生宅、哈銳宅等眾多的文物古跡,同時大量連片古民居和街巷格局也保存完好。
伏羲城又名“小西關城”,俗稱“小街”,以雙橋路為界,呈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方形,主要城門為聯系西關的啟漢門和西部的西稍門。此外,在緊鄰西關的東北和東南各有城門一座,北為“小北門”(即聚寶盆城門),南名“小南門”。伏羲城與西關均為目前古城風貌保存較好的地區,主要古跡有聞名遐邇的伏羲廟、諸多名人故居和棗園巷古巷道。
除上述五城之外,天水古城區還包括城廂部分地區,其中規模較大的為北關。北關依附于大城和西關之間,多為居民區,民居型古跡較少但批發商業繁盛,同時宗教建筑較多,主要古跡有玉泉觀、泰山廟、演法寺等宗教建筑。
受地形的限制,天水古城以“五城一關”的城建格局,蜚聲遠近,這也成了天水古城獨一無二的城建文化特色。
二
如果說,“五城一關”是天水古城顯著的城建格局特色,那么,眾多的牌坊、門樓、寺廟、四合院、古樹、名泉,則成為這座城市的風貌特色,她們讓天水古城血肉豐滿,搖曳多姿!
天水古城區經歷數千年的發展,除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城制空間格局外,同時形成了其獨特的城市風貌特色:即擁有眾多的牌坊、門樓、寺廟等血肉之軀,體現出文化古城巍峨壯麗、深邃含蓄的魅力和風韻。
首先看牌坊,俗稱“牌樓”,是劃分自然空間的標志性建筑。天水歷史上,有大型牌坊20多座。
天水牌坊以木制為主,起初只有單排立柱,后來才逐步發展為四柱、六柱,是一種門洞式的建筑。具有代表性的當屬伏羲廟大門前的三座牌坊,嚴格來講它們屬于牌樓,其中兩座在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現在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重修的牌樓。
歷經幾百年風霜雨雪的侵蝕,遭受無數次天災的毀損,天水的牌坊逐漸減少,時至今日已所剩無幾。現存有影響的只有城隍廟牌坊、南宅子牌坊。
古牌坊,倡導宣揚的是封建時期的倫理道德。作為倫理綱紀的物化建筑,擔負著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其宣揚的道德,取舍的“倫理”,旌表的人物,就是“德治”的措施之一。這幾座牌坊,不僅凝聚著歷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而且從中也體現出各個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一座牌坊,一則故事;座座牌坊,匯編成一部燦爛的牌坊文化史。
門樓,多是天水古城風貌的另一特色。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大門的構建,因為它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安全、交通、分隔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的功能。
在天水人的印象中,著名的門樓有醉白樓、織錦樓、楊家樓、葛家樓等,此外一些較大的巷道如東倉巷、重新街、關爺巷等巷道的巷口,都建有造型各異、大小不等的門樓。很可惜,這些門樓沒有保存下來。但據一些老人和專家講,這些門樓大多充分利用材料的質感和工藝特點進行藝術加工,并選擇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特點,從而達到建筑風格和美感的協調與統一。
天水古城不大,但寺廟卻是鱗次櫛比。道觀、寺院、祠堂遍布大街小巷和南北二山,而且凡有門樓之處又幾乎都有小廟,其中以重新街的土地祠香火最盛,每逢農歷初一、十五,來此的人總是絡繹不絕。時至今日,保存完整的有伏羲廟、玉泉觀、南郭寺、瑞蓮寺、演法寺、泰山廟、老君廟等。
四合院,這些凝固的建筑應該是天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所在,一二十年前,站在天水的任何一處高地向下俯視,但見四合院灰墻黛瓦、檐接門連,歲月的印跡和滄桑盡收眼底。
天水四合院由大門、門道、垂花門、庭院、上房、左右廂房等基本元素組成,屬于漢式北方傳統四合院形制。其大門一般設在宅院左下角,進入大門后經過門道和小天井,穿過二門(即垂花門),才進入正院或序院,從而使得庭院幽靜、安全,私密感很強。四周房屋沿邊布置,而中央留出較為寬敞的中心庭院。房屋布置遵循前次后主、縱軸線為上,東西兩廂為次的等級觀念。總之,天水古民居在北方厚墻灰瓦、莊重敦厚的意境中,浸透著南方的秀麗、輕盈和靈巧。城內至今還保留著40余所明代居民住宅,經歷多次強烈地震始終安然無恙,為國內罕見。其中著名的有南北宅子、張育生宅、馮國瑞故居等。
清乾隆進士、知州王寬在《詠秦州》一詩中寫道:
帶水環城雉,深隍治似舟。
沙堤防未雨,麥隴雙千秋。
瓜蔓東西港,桑田下上疇。
渠成他日事,井浚玉河流。
古樹森森,名泉淙淙,這是天水最耀眼的城市風貌,是古城最攝人魂魄之所在。參天古樹為天水城增色,天水城因古樹而厚重。天水因眾多的泉水而靈秀,不竭的泉水因悠久的古城而永恒……
來源:天水市融媒體中心文化文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