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若現三象,福運財氣自旺!
145 2025-07-24
滄州自古人杰地靈,文化傳承綿延有序,英才輩出。特別是明清時期,滄州辦學科舉入仕之風盛行,催生了區域文化的輝煌燦爛,出現了一些科舉家族和一批地位顯赫、權傾一時的高官大員。這些朝廷官員年邁卸任回鄉,死后選擇大運河畔風水寶地埋葬,守墓者建村,形成了以官員姓氏加 “墳”為名字的村落。
(一)強家墳村
位于滄州市區運河西側,黃河路南。村頭的標識碑上這樣記載,明朝時,滄縣強莊子有一強姓當朝御史死后于此地。守墓者建村,故名。
這個強姓御史叫強珍。字廷貴,出生于滄縣舊州強莊子村。明天順六年(1462)舉人,成化二年(1466)進士。歷任安徽涇縣縣令、浙江道監察御史、巡按甘肅,山東按察司副使、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等職。強珍在淮揚做官之時所行善政甚多,當地人稱呼他 “強青天”。
《中都志》謂強珍“清風高節,充塞宇內”、“性強鯁,政尚嚴刻,所至有風采,為時所重”,朝中要臣把強珍稱為“材御史”,凡有重任,必定委派前往。
弘冶六年(1493),強珍以母老乞求辭官還鄉。正德元年(1506)病逝,葬于滄州城南運河西畔,其子孫守墓結廬世居,遂形成強家墳村。
據說,因強珍在世時,得罪過當時的奸閹劉瑾,他去世兩年后,強家仍被錦衣衛查抄財產,理由是強珍墓前石馬有僭越之嫌。
(二)張家墳村
張家墳村因大運河生態修復區建設已被拆遷,原來的位置就是現在的百獅園東側。因明南京戶部尚書張縉死后葬于此,張家的后人世代守墳形成村落,取名為張家墳。
張縉,祖籍山西陽曲,至張縉移居滄州。張縉自幼穎悟不凡,且學習刻苦,就讀私塾,每逢考試,總名列榜首。天順六年(1462年)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進士及第,隨之步入仕途。
縉初任鈞州知州,后補滄州知州,因執政有方,民心所向,朝廷擢升其為南京工部郎中,后出任杭州府知府。正德元年(1506年)擢升戶部左侍郎。他官職最高做到南京戶部尚書。
張縉任滄州知州期間,執政有方,深得民望,“州人愛戴之,有廉明仁恕之稱。”他清廉公正,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造福了一方百姓。
滄州的百姓對他特別愛戴,他卸任之時,滄州人依依不舍。多年以后,當遭到太監劉瑾迫害的張縉再次路過滄州時,被知恩圖報的滄州人永遠地留了下來。
張縉73歲時,皇帝恩準他致仕,遂回到滄州居住。嘉靖三年(1524年),在家病逝。上賜諭祭令,由其子戶部侍郎張夏葬于滄州運河邊。
(三)代家墳村
位于市區東南部小趙莊鄉。這個村名與明朝兵部尚書加太子保銜戴才及戴氏家族有關。
戴家於明永樂1404年由浙江紹興府余姚遷入滄州,繁衍至五世,戴氏家族出了一杰出人才戴才。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12歲考取秀才。成年后中舉人、取進士。入仕為官屢建功業。三次帥兵西征,歷時15年,抗倭定邊、興修水利、功勛卓著,明嘉靖朝官升兵部尚書加太子保銜。
戴才為兵部尚書時,于1540年建立戴家祖墓。由張姓人家為看墓人。據說張姓人原為戴尚書手下,受恩于戴家,愿世代為戴家看門、護院、守墓。由墓形成今天的滄州戴家墳村。
戴才為其父建墓地時,墳土全部用船沿大運河從浙江紹興府余姚縣原籍運抵,大批船隊源源不斷的到達,墳地用土已夠。多余的土戴才就命令在運河的西岸,建立了私家園林,形成了今天的戴家園村。
近幾十年,戴字被錯寫為代了,成了代家墳村。
(四)呂家墳村
位長蘆大道東側。清順治三年榜眼呂纘祖死后葬于此,逐漸形成了呂家墳村。
明永樂年間,呂氏始遷祖呂良臣從山東蒲臺遷至滄州,他的后裔從明嘉靖后期起,在滄州城逐步繁衍成為呂氏大族,自明中葉至清末民初間,十余世人才連綿不絕。至六世呂子桂,滄州呂氏家族出了第一個進士呂子桂,官至湖南寶慶府知府。
自呂子桂始,呂氏家族共出了七位進士、八位舉人。
呂纘祖,字俊發,號修祉,自幼聰慧,雙目炯炯有神,博學強識,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成為清朝第一位榜眼,授弘文院編修,先后擔任過國子監司業、弘文院侍讀、侍講學士等官職。著有《幾園集》。
呂纘祖博學、善書法,著有《幾園集》《南游病語》《滄州詩抄》,曾參與編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