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代表吉利的數字是幾?為何不是6也不是8
174 2025-07-22
關于餃子的忠告
"別吃!小心沒命!"一張飽經風霜的老臉突然擋在我面前,滿是褶皺的手搭上我的胳膊,力道之重令我一愣。
老人急促的呼吸聲噴在我臉上,那雙渾濁卻透著執著的眼睛直勾勾盯著我,像是要把我釘在原地。
我手里還拿著剛從口袋里掏出來的皺巴巴的五元紙幣,那是準備買醫院東門口那家"福滿樓"的餃子的。
這突如其來的阻攔讓我一頭霧水,周圍路過的人也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
"老大爺,您這是咋了?"我小心翼翼地問道,生怕眼前這位老人家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跑出醫院沒人管。
俺叫周文革,今年四十有五,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北方漢子。
那會兒是一九九七年,全國上下"下崗潮"席卷而來,我們二機廠也難逃厄運,我和車間里的幾十號工友都領了遣散費回了家。
廠辦企業的鐵飯碗就這么碎了,留給我的只有一本發黃的工作證和幾枚車間里的勞模獎章。
下崗后的日子不好過,廠里分的那套筒子樓還要還貸,兒子周小東剛上初中,老婆張翠蘭在紡織廠也開始放"長假",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熬了半年,好不容易在縣醫院謀了個保安的活計,一個月二百八十塊錢工資,雖然比不上以前在廠里的待遇,但這年頭,能有份穩當工作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每天穿著發白的制服,在醫院大門口站崗、查證、指引病人,晚上還要在住院部的走廊里巡邏。
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有盼頭,那就是每天傍晚下班后,能在醫院東門口的"福滿樓"餃子鋪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手工餃子。
那韭菜雞蛋餡的水餃,皮薄餡大,一口下去湯汁四溢,五毛錢一兩,一塊五一碗,吃得我這天井里長大的老爺們兒直砸吧嘴。
"師傅,來一碗韭菜雞蛋的。"每次我都是這么點,餃子鋪的李桂芝大姐早就熟悉了我的口味。
李桂芝今年四十出頭,臉上總是掛著樸實的笑容,手腳麻利,說話爽快,是街坊四鄰有名的好人。
她和丈夫張建軍在九五年響應政策"下海"經商,開了這家不大不小的餃子鋪,起早貪黑,一對老實人倒也掙下這份體面生計。
平常時候,張建軍在后廚和面、拌餡、煮餃子,李桂芝在前頭張羅著招呼客人。
我每次去,都能看見不少熟面孔,有醫院里的護士、醫生,還有來看病的患者家屬,大家都愛這口實惠的家常味道。
可這天,當我準備享用我的"精神食糧"時,那位攔住我的老人卻打破了我的慣常期待。
"劉師傅,啥意思啊這是?"我腦子里嗡嗡的,實在想不通為什么要阻止我吃餃子。
那攔我的老頭兒叫劉德山,七十出頭,瘦巴巴的身板卻挺得筆直,是醫院退休的衛生監督員,大家都尊稱他"劉師傅"。
我在醫院干了小半年,經常看見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的中山裝,戴著老式的黑框眼鏡,在醫院各個角落轉悠,像是放不下他的老本行。
"別問,聽我的準沒錯!"劉師傅拽著我就走,眼里透著一股子說不出的焦急。
我心里直犯嘀咕,可又不好跟老人家爭執,只能悻悻地跟著他走到醫院旁邊的小花壇邊。
"老劉啊,您這是啥意思啊?那餃子鋪我吃了好幾個月了,沒啥問題啊。"我有些不解地問道。
劉師傅嘆了口氣,從口袋里掏出一包"大前門"香煙,抽出一支遞給我,自己也點上一支,深深地吸了一口。
"文革啊,不是我老劉多管閑事,這里頭有說道。"劉師傅瞇著眼睛,煙霧繚繞中他的表情顯得格外凝重。
我一頭霧水,但又隱約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
那幾天,醫院里正好鬧肺炎,病人多得走廊里都擺滿了行軍床,值班護士忙得腳不沾地,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我值夜班時常常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每到深夜十一點左右,醫院的后門總會悄悄開啟,一個熟悉的身影背著暖瓶、提著飯盒,鬼鬼祟祟地溜進來。
起初我還以為是什么不法分子想來醫院偷東西,正準備上前盤問,借著走廊昏黃的燈光,我認出那是李桂芝。
她小心翼翼地穿過走廊,一間病房一間病房地轉悠,似乎在尋找什么。
我跟在她后面,看見她走到一個沒有家屬陪護的老人床前,輕聲問道:"張大爺,吃點東西不?我給您帶了點餃子。"
床上的老人眼睛一亮,李桂芝熟練地扶他坐起來,從飯盒里拿出早已剝好的餃子,一個一個喂給老人吃。
"慢點吃,別燙著。"李桂芝的聲音輕柔得像哄小孩子一樣,那雙因常年和面而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端著碗。
我站在門口,看著這一幕,心頭涌起一股暖流。
這樣的場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不斷上演。李桂芝像個夜間天使,給沒家屬陪護的老人送熱水和飯菜,有時還幫他們擦身子、換床單,忙活到凌晨一兩點才悄悄離開。
我實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一次下班后,特意在餃子鋪門口等著李桂芝。
"桂芝姐,我想問你點事。"我搓著手,有些不好意思地開口。
李桂芝正在擦桌子,聞言抬起頭來:"怎么了?文革。"
"劉師傅說你家餃子不干凈,讓我別吃,可我看你對病人這么好,怎么會做出害人的事呢?"我把心里的疑惑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她愣了一下,手上的動作停住了,眼里閃過一絲復雜的神色,然后苦笑道:"劉老啊,他也是好心。"
說完,她把我讓進店里,給我沏了杯茶,坐下慢慢道來。
原來,十年前,他們夫婦倆剛開店時,因為衛生問題與劉師傅起過爭執。
那時候的劉師傅正是醫院衛生監督科的科長,鐵面無私,對周邊餐飲店的衛生要求特別嚴格。
有一次例行檢查,他發現李桂芝家后廚的排水溝有些問題,當場就要罰款停業整頓。
正好那天,劉師傅的老伴兒因為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他一邊得忙工作,一邊還要照顧老伴兒,身心俱疲。
李桂芝夫妻知道后,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劉師傅老伴兒的責任,一個月里天天給送飯送水,有時候劉師傅太忙,還幫著照顧老人家洗澡、換衣服。
劉師傅老伴兒出院那天,這位鐵面無私的老人竟然紅著眼眶,拉著李桂芝的手說:"欠你們的情,這輩子怕是還不清了。"
從那以后,劉師傅對"福滿樓"格外關照,但也更加嚴格,就怕他們出一點差錯。
聽完李桂芝的講述,我更加困惑了:"既然是這樣,劉師傅為什么又不讓我吃你家的餃子呢?"
李桂芝欲言又止,最后只是嘆了口氣:"這事兒說來話長,你改天問問劉師傅吧。"
這話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二天碰到劉師傅時,我主動打招呼:"劉師傅,能跟我說說,為啥不讓我吃'福滿樓'的餃子嗎?"
劉師傅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文革,你跟我來。"
他領著我來到醫院后面的小花園,坐在一張石凳上,掏出煙來又遞給我一支。
"你知道李桂芝為啥總往醫院跑嗎?"劉師傅問道。
我搖搖頭:"不就是送飯給那些沒人照顧的老人家嗎?"
"哎!"劉師傅長嘆一聲,"她自己就是個病人啊!"
我一愣,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答案。
劉師傅告訴我,半年前,李桂芝在體檢時被查出早期胃癌,醫生要她停業休養,好好配合治療。
可她放心不下那些靠餃子續命的老病號,更放心不下丈夫一個人忙不過來的生意,硬是咬牙堅持著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她那個病,最忌諱的就是勞累和不規律作息,可你看看她,白天忙活店里的事,晚上還來醫院照顧那些老人,哪有一點病人的樣子?"劉師傅說著,眼圈都紅了。
原來,劉師傅那句"別吃,小心沒命"不是指餃子不干凈,而是怕李桂芝累壞了身子,害怕她的病情因為過度勞累而惡化。
"她那個人啊,太要強了,我勸她休息,她就說'忙起來就不覺得疼了',這不是糊弄人嘛!"劉師傅氣得直拍大腿。
聽到這里,我的心頭一熱,想起自己下崗后那段灰暗的日子,是街坊鄰里的相互扶持,才讓我撐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劉師傅,咱們得想辦法幫幫桂芝姐。"我認真地說。
"可怎么幫呢?她那個犟脾氣,誰勸都不聽。"劉師傅搖搖頭。
我琢磨了一會兒,突然想到一個主意:"如果她放心不下那些老人家,我們就幫她一起照顧;如果她放心不下生意,我們就幫著張師傅一起干。"
劉師傅眼睛一亮:"文革,你小子鬼點子不少啊!"
就這樣,我和劉師傅商量好了計劃,找到了幾個經常吃"福滿樓"餃子的街坊鄰居,大家一拍即合。
我們輪流幫張建軍干活,有的和面,有的切菜,有的包餃子,張建軍一個人的活變成了幾個人分擔。
劉師傅負責說服李桂芝去好好治療,我們則承諾會照顧好她惦記的那些老人家。
起初,李桂芝不肯接受我們的好意,覺得虧欠大家,可在我們的軟磨硬泡下,她終于同意住進醫院接受正規治療。
醫院的生活枯燥而單調,我每天下班后都會帶著新鮮的餃子去看望李桂芝,告訴她店里的情況和那些老人家的近況。
李桂芝的病房窗戶正對著"福滿樓",每天清晨,她都能看到店門口排隊的人群,那是我們這些業余幫工的"杰作"。
張建軍手把手教我們和面的技巧、餡料的配比、包餃子的手法,雖然我們笨手笨腳,但用心去做,味道居然也差不多了。
治療期間,李桂芝的情緒有起有伏。有一天晚上,我去送餃子時,發現她的眼睛紅紅的,顯然是哭過。
"桂芝姐,怎么了?"我小心地問道。
她擦了擦眼淚,勉強笑道:"沒事,就是想起小時候的事了。"
原來,李桂芝小時候家里窮,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一個人帶著她和弟弟妹妹,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只有他們家吃不起肉,只能包韭菜雞蛋餡的。
母親總是說:"咱家的餃子可香了,有韭菜的香味,有雞蛋的鮮味,比肉餡的還好吃呢!"
小小的李桂芝信以為真,直到長大后才明白,那是母親的善意謊言。
她開餃子鋪后,一定要把韭菜雞蛋餡的做得最好,就是為了圓母親的這個"謊言"。
"我媽媽走得早,沒看到我開的餃子鋪,要是她在天有靈,看到這么多人排隊吃我包的韭菜雞蛋餃子,該多高興啊。"李桂芝說著,又紅了眼眶。
我聽著,心里也是一陣酸楚,默默地遞給她一張紙巾。
就這樣,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李桂芝的病情逐漸好轉,醫生說她的恢復情況比預期的要好得多。
三個月后的一個周末,蔣院長和幾位主任請我和劉師傅去辦公室。
"老劉啊,你們做的好事,院里都知道了。"蔣院長面帶微笑地說。
原來,李桂芝的主治醫生被我們這些人的行動感動了,向院長匯報了這件事。
院長提議,在醫院食堂辟出一塊地方,讓李桂芝夫婦在那里開一個窗口,這樣既能讓他們維持生計,又能照顧到李桂芝的身體。
"醫院里病人家屬多,護士醫生們也需要吃飯,這是雙贏的事情。"蔣院長說。
我和劉師傅都驚呆了,沒想到事情會有這樣的轉機。
當我們把這個消息告訴李桂芝夫婦時,兩個人都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初夏的一個傍晚,李桂芝康復出院的日子終于到來,"福滿樓"的新店也在醫院食堂正式開張。
劉師傅挽著袖子在案板前和面,張建軍切著新鮮的韭菜,我和幾個老街坊站在一旁包著餃子。
李桂芝坐在小板凳上,臉上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燦爛,像是屋頂透進來的那縷陽光,暖融融的。
食堂里排起了長隊,有醫生護士,有病人家屬,甚至還有附近單位特意趕來的食客。
"聽說這家餃子是全縣最好吃的,連院長都點名要吃呢!"隊伍里有人這樣說著。
李桂芝聽了,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轉身去廚房幫忙。
看著她忙碌的身影,我想起了那天劉師傅攔住我的場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這世上,有些忠告乍一聽像是無稽之談,可背后卻是最純粹的關心。
我們這些俗世間的普通人,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有的只是點點滴滴的互助與溫暖。
正如李桂芝的那碗餃子,看似簡單,卻包裹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他人的牽掛。
醫院的長廊里,餃子的香氣和人間的溫情,在這座小縣城的黃昏里慢慢彌散開來,滋養著每一個疲憊的心靈。
如今,每當我路過醫院食堂,看到"福滿樓"窗口前排隊的人群,總會想起那句"別吃,小心沒命"的忠告,心中充滿感激。
因為正是這句看似荒謬的忠告,讓我看到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情感,那就是不求回報的關懷與無私的奉獻。
這或許就是我們這代人的集體記憶:在最艱難的日子里,是彼此的扶持讓我們走到了今天。
餃子的香氣依舊,人間的溫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