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對門真的會傷人?住過的人都懂這些痛
94 2025-07-08
塔,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精華,它們或巍峨入云刺破蒼穹,或玲瓏層疊檐角飛空,一磚一石之中,暗合中國人的天地方圓之道。在南寧青秀山和崇左左江江畔各有兩座奇塔,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
左江歸龍塔
左江,是廣西崇左市最主要的河流。說起左江,人們都會想起左江江心島上那座奇特的塔,奇特是因為這是一座斜塔,更因為這塔斜而不倒將近四百年。
而更傳奇的是,當地人普遍認為,左江斜塔建設之初就是一座斜塔,因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斜塔都無意建成斜塔,只是因為后來發生地基沉降才導致傾斜,如果左江斜塔是個例外,那當初人們為什么要建個斜塔呢?
明朝時崇左叫太平府,據《太平府志》,斜塔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在當時知府李友梅的督建下,左江的石頭島上豎起了一座三層磚塔。75年后,清朝康熙年間,時任知府徐越再加建兩層,成為現在五層磚塔。
據說,從前人們行船到左江這個河彎處,就水急浪大,船翻人亡之事不少。人們認定這是江中有妖龍在作怪,附近村民群策群力,智取妖龍,為民除害,為紀念這一壯舉,人們建起了這座磚塔,并命名為歸龍塔,村子也因此得名歸龍村,歸龍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當地人“歸龍”的愿望并非空穴來風,據記載,斜塔所在的江心島原來不是島,而是半島。這個半島象只巨手,從岸邊伸向江心,把左江攔掉一半,迫使江水在這里來個急轉彎,并形成湍流,給過往船只帶來滅頂之災。
明清兩代,崇左的交通更多是依賴江河航運,建塔就是為了警示過往船只注意安全。
與此同時,當時政府還把半島變成江心島,相當于開了一條分流的水渠,減少水道急彎形成的湍流。工程完成后,水流平緩了,航運事故也少有發生。
滄海桑田,斜塔依舊,警示過往船只的同時,斜塔成了人們到崇左必游的景點。2019年10月,左江歸龍斜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常來講,導致塔傾斜乃至倒塌的因素主要有三:地基、傾斜度和自然災害。初步估算,整座塔連塔基的重量約900噸,而巨石能承載的重壓是18萬噸,地基沒問題。
傾斜度方面,理論上講,如果不考慮建筑材料的抗壓和抗伸強度因素,當塔體的重心偏離超出塔體邊線的時候,塔才會發生倒塌,顯然目前塔的傾斜程度并不大。
自然災害方面,由于斜塔塔體比左江兩岸高,因此,洪水對塔體影響不大,影響最大的要數地震,但崇左有史以來并無記載發生過大的地震。青而不倒的玄機是否會在塔內呢?
斜塔采用雙筒式結構,外筒和內筒是塔的主要支撐,外筒壁厚80厘米,內筒壁厚90厘米,螺旋樓梯既是登塔的步梯,又是外筒和內筒的聯系梁,把外、內筒連為一個整體。
核心筒技術是先進的建筑技術,在現代建筑的中央部分,由電梯井道、樓梯、通風井、電纜井、公共衛生間等圍護形成中央核心筒,以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與外圍框架形成一個外框內筒的結構,這種結構的受力合理,并具有極優的抗震性。
近四百年前建造的古塔就已經采用了類似現代建筑技術,讓斜塔塔身穩定,傾而不倒。古人對建筑學的高超造詣,將修建這座斜塔的真正原因隱藏其中,至今仍是廣西古跡中的一大謎題。
青山龍象塔
在廣西南寧青秀山的山頂,另一座明代古塔屹立,這座塔叫龍象塔,是南寧市的地標建筑之一。它的故事,要從明代一個叫蕭云舉的人說起。
據史料記載,蕭云舉是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在一些民間傳說中,說蕭云舉父親是賣粥小販,偶然從吃粥的客人處探知了青秀山風水寶地,后來果然高中進士,升官發財。
實際上蕭云舉乃是官宦世家,高要縣令之子。在《明神宗實錄》和《明熹宗實錄》的記錄中,蕭云舉為官清廉,深得萬歷皇帝信任。
他考上進士后一路飛黃騰達,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是公安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秋天,蕭云舉雇工人在青秀山鳳翼嶺修建了這座九層寶塔。
有的傳說認為青秀山鳳翅嶺形如鳳凰翅膀,這一片地形恰似鳳凰戲牡丹,寶塔建在此地是希望留住鳳凰不要飛走。還有的傳說則認為寶塔下方就是邕江的東南水口,“寶塔鎮河妖”可以避免財源外流,保一方平安。還有人說,寶塔立于南寧市中心的東南方,目的是祈求文昌鼎盛。
南寧市地方志辦志書科原科長周紅解釋道,當時在現在吳圩那一帶有一個平垌王叛亂,修塔起一種威懾的作用。
因佛經所載水行龍力大,陸行象力大,寶塔被命名為“龍象塔”。以力大無窮的龍象為名,由此可見,蕭云舉造塔時心中所寄托的祈愿,必然是一件需借龍象之力方能實現的大愿。
不過,過于相信縹緲命運的蕭云舉,卻因一聲驚雷,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明天啟三年(1623年),朝政大權落到宦官魏忠賢手上。蕭云舉不愿和奸宦同流合污,于次年再度辭官回鄉。
傳說回南寧后不久,心情郁郁不歡的蕭云舉到青秀山上游玩,卻被人告知龍象塔在夏天某夜遭雷電所劈,已然崩塌了兩層。蕭云舉聽聞后大驚失色,這個不祥之兆使他深受打擊。
黯然神傷的蕭云舉徒步下山時,不慎跌倒而受傷,回去后不久便病逝于家中。
明朝末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乘船抵達南寧時寫下了途經青秀山的記載,原來九層的龍象塔,只能看到五層了。
1935年出版的《邕寧一覽》記載了龍象塔的新動態。龍象塔在1928年被改名為中山紀念塔,但人們通常都只叫它青山塔。不久,青山塔迎來了它最大的劫難。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日軍從海陸空三路對我國展開大規模攻擊作戰。1938年1月8日,日軍空襲南寧,敵機就在青秀山附近盤旋。
當時國民黨新桂系邕寧縣縣長陳壽民認為,高聳在青山峰頂的龍象塔已成為敵機轟炸南寧的導航目標,便下令將龍象塔拆毀,只遺留部分塔基。屹立了數百年的古龍象塔從人們眼前消失了。
又是幾十年人世滄桑,苦盡甘來。1984年12月4日,南寧市民意外驚喜地從報刊頭條上看到一則新聞:南寧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青山塔。
消息傳開,人們紛紛踴躍捐款,首批贊助款就達7萬多元。新龍象塔的設計參考了桂平東塔的造型,外形呈八角狀,塔高52.35米,寬12米,塔身九層磚混結構,內設旋梯207級直達塔頂,外檐鋪設綠色琉璃瓦,每層檐角下均懸掛8個銅鈴,1986年6月23日,重建青山塔工程正式開工。
1987年10月1日,南寧市政府宣布青秀山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把“青山”恢復為“青秀山”原名,“青山塔”也重新定名為“龍象塔”。據《南寧晚報》報道開放日的盛況,有上萬游人排隊參觀了重獲新生的龍象塔。
從那一天開始,青秀山和龍象塔重新成為廣西首府南寧市最靚麗的城市名片之一,伴隨著廣西旅游的開放和發展,以日新月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古塔靜立千年,如睿智長者垂拱天地。斗拱間流轉著歲月,也沉淀了無數先人的智慧,它們化作星子落入人間,在一代代人的仰望中流轉不息。
本周六(4月19日)21:20
廣西衛視播出的《廣西故事·恐驚天上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