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是迷信還是人生智慧?
107 2025-07-22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家族,自宋代綿延至今,已超過千年。
該家族載入史冊的名士超過千人,擁有世界各國科學院院士104人,其他領域如軍政界、外交界、文化界也是人才濟濟。
這個家族就是:錢氏家族。
近代名人錢鍾書、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其琛等,也都出自錢氏。
為什么錢氏家族如此興旺昌隆?
原因就在于,錢氏先祖所編撰的一部《錢氏家訓》。
這部家訓涵蓋了教子、治家、品德、處世等方方面面,既傳承儒家思想,又提出了具體實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錢氏子孫后代嚴格秉承家訓,傳承優良家風,讓家族興盛數百年而不衰。
讀懂《錢氏家訓》你就會明白,好的家風,是一個家庭最上等的風水。
1
讀書興家
《錢氏家訓》里說:“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在錢家人看來,這世間功名富貴轉瞬成空,唯一不變的,唯有知識的力量。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幼年家境清苦,但家中長輩們卻堅持讓孩子們讀書明理。
他小時候,長輩們經常帶著自己誦讀詩書:
一開始是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后來讀《論語》《唐詩三百首》……
闔家上下,整日書香裊裊。
大量的閱讀,讓錢偉長學到知識,也讓他養成了寬廣的視野。
后來,錢偉長憑借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并最終成為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
作家馬德說,每一冊書籍,每一縷書香,都藏著一個家庭最好的模樣。
一個生長在書香氤氳中的孩子,必定擁有更廣闊的人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爺爺、父親、叔伯等長輩,都受過良好教育,并且都喜歡讀書吟詩。
還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誦讀古詩。
七八歲時,她便對詩詞歌賦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跟著伯父學習格律詩創作。
成年后,她考入輔仁大學,在老師引導下,她一頭扎進傳統文學中,暢游書海,潛心研讀古典詩詞。
正是書籍的浸潤,讓她得以在學界開宗立派,還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化傳燈人。”
清代學者姚文田曾說過一句話: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世界上永不貶值的財富,不是用之不竭的金銀,而是家中書房堆砌的書籍。
書香彌漫的家庭,在無形之中為孩子建設了一座堅不可摧的精神殿堂,積累著源源不斷的智慧和財富。
一個家有書架,有書香,才能永遠興旺發達。
2
勤儉守家
作家劉墨在解析《紅樓夢》里,賈府走向衰敗的原因時,談到其中一點:
賈府上下安于富貴者多,節儉持家者少。
賈家人不僅花巨資建造大觀園,平時的吃穿用度,更是講究排場。
一道對賈府來說稀松平常的螃蟹宴,就要花費二十多兩銀子。
以至于劉姥姥感嘆道:這一頓飯的錢,夠我們莊稼人過一年了。
賈府從上到下鋪張奢侈,一旦遭遇變故,家道中落是不可避免的事。
《錢氏家訓》里說:“勤儉為本,自必豐亨。”
很多時,奢靡只能加速家庭的衰敗,懂得勤儉持家,才是家庭繁榮的底層邏輯。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一生榮譽等身,待遇也很優厚,但他卻過得非常樸素。
1995年,有一家基金會獎勵錢學森100萬港元,
這筆巨款在當時可以在北京買好幾套房子,可錢學森一分不留,全部捐了出去。
他自己則住在單位分配的一套普通三居室,一住就是50年。
就連他用的公文包,幾十年來也沒有換過。
而他平時的穿著,也非常簡單。
無論什么場合,他總是一件藍色工裝外套,搭配一條軍綠色褲子。
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帶領家人踐行著勤儉持家、節約用度的良好家風。
而錢家后人至今也無一敗家,都把日子過得簡單而富足。
有句老話說得好:“傳家處世皆宜儉,教子千方莫若勤?!?/span>
一個再有錢再富裕的家庭,也經不起揮霍無度。
家人勤儉,懂得守住錢財,面對生活動蕩與人事無常,這個家庭才能太平長安。
正所謂,勤為致富本,儉為治家根。
能守住生活的最低處,守住心性與欲望,保持簡樸之風,一個家自然長盛不衰。
3
和順治家
在談到家庭關系時,《錢氏家訓》里有這樣一句話:
“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
對一個家庭而言,上下齊心,一團和氣,才能彼此合力,將生活過得蒸蒸日上。
錢鐘書一家總被世人所稱道,正是因為他們和諧的家庭氛圍。
夫妻倆在英國留學時,楊絳經常熬夜讀書,以至于到了早上,她根本起不來做早飯。
換了常人,可能會對妻子有所怨言。
可錢鐘書不僅沒怪罪妻子,反而主動做早飯:煮雞蛋,烤面包,熱牛奶,泡紅茶……
等楊絳醒時,他就搬來一張小桌,支在床上,讓妻子坐著享用早餐。
正是這份包容與體貼,使得他們夫妻倆結婚幾十年來,幾乎沒吵過嘴、紅過臉。
在他們的影響下,女兒錢瑗養成了豁達、開朗的性格。
多年后,錢瑗遇見了丈夫楊維成。
那時,楊維成已有一雙兒女,大兒子楊宏建更是正值青春期。
這樣的重組家庭,像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但錢瑗卻用自己的大度和真心,征服了兩個孩子的心,把家庭經營得和和美美。
而在她看來,自己的持家之道,正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
她曾表示:
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他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見過好的家庭是什么樣的,從而知道怎么往正確的方向跑。
朱熹曾說過: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余歡。
意思是說,如果家庭內部很和氣、很平安,即使缺衣少食也會覺得快樂。
俗世煙火中的家庭,免不了會有柴米油鹽的碰撞,和雞毛蒜皮的磕絆。
倘若事事都要大動干戈,終會把這個家傷得千瘡百孔。
與家人相處,不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計較。
當一家人相敬相愛,同心同德,家自然就能變成一個遮風擋雨的安樂窩。
4
忠厚傳家
《錢氏家訓》里有這樣的訓言:
“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饑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span>
家庭富足時,要幫助家族中人,設立學校和公田;年景饑荒時,要籌集錢糧救濟親戚朋友。
在錢氏族人看來,德行善舉,才是家庭興旺的根本。
民國時期,錢氏后人錢俊人,自幼家境清貧。
但他通過自身努力,一步步邁入官場,走向飛黃騰達,成為遠近聞名的鄉紳賢達。
發達以后,錢俊人秉持樂善好施的優良家風,堅持行善事。
1934年,他出巨資疏通河道、修筑大壩,從而大大減少了旱澇災情,惠及鄰近幾個縣鎮。
1936年鬧了饑荒,他就打開糧倉,接濟窮人。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善舉:修橋、鋪路、造涼亭……
也因為錢俊人的良善仁厚,錢家在當地備受尊敬,不斷地開枝散葉,越來越興盛。
古語有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
厚道處世,以德傳家,家才能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
北宋詞人周敦頤,幼年家道中落,隨母親寄居在舅舅家。
舅舅沒有嫌棄他們孤兒寡母,反倒教他讀書做人,還將朝廷封蔭子弟的名額給了他。
進入仕途的周敦頤,也始終以德行立身。
他常年穿著舊衣,有時甚至連粥都吃不上,卻還主動將俸祿拿出來救濟世人。
此等“清正仁厚”的家風,不僅讓周氏綿延至今,甚至影響了當地的鄉民,出了200多名儒士、100多位官員。
《易傳》里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個家庭如果堅持積德行善,那么必然能夠為后人帶來福氣和余澤。
若是積累惡行,則會給子孫帶來禍患。
這世間,所有的善意都是流通的,種下善因,自然就會得到善果。
多存善心,多行善事,慈悲仁厚,才是一個家族的傳家之本。
▽
2021年6月,《錢氏家訓》被列入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不只是錢氏后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
一千多年來,錢氏家族的傳承和繁榮激勵了無數世人,《錢氏家訓》也被一代代人視為經典,反復刊印、學習。
讀懂《錢氏家訓》中的智慧,多讀詩書,保持節儉,修好德行。
樹立起良好家風,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得到滋養,整個家自然綿延興盛。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