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產業園區提質擴容 引爆中部綠強大裂變“核動力”
150 2025-07-05
女媧,作為我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之神,歷代以來深受我國人民的崇拜和喜愛。
關于女媧的神話傳說很多,有女媧摶土造人,女媧煉石補天,伏羲女媧兄妹結婚等。
為了祭拜這位創世女神,我國許多地方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女媧廟。
近年來,在我國陜西省平利縣,發現了女媧墓碑。
女媧墓碑的發現,吸引了許多人的興趣,不少人紛紛慕名而來。
也有人不禁發問:難不成,神話里的女媧真實存在過?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女媧山,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女媧的治所。
這里屬于巴山余脈,山地與丘陵相互融合,植被豐富,景色優美。
女媧的傳說,更是給這里增添了一種神秘色彩。
作為曾經入選“中國最美鄉村”的平利縣,也因為女媧山吸引著不少人紛紛前來。
關于女媧山的起源,當地有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女媧采金州南山五色石煉石補天后,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土地廟。
從此,女媧娘娘就在此處向當地的老百姓傳授種桑養蠶、抽絲制綢的技術。
當地民眾為了感念女媧娘娘的恩德,于是就將土地廟改建為女媧廟,派人世代看守,供奉香火。
當然,這些都屬于神話或民間傳說,關于女媧娘娘是否曾在此地逗留,似乎并沒有確鑿的證據。
然而,在2004年7月13日,當地民眾在對女媧遺址僅存的大殿進行保護維修時,卻發現了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這究竟是什么事,為何會令當地民眾感到震驚?
仔細一看,原來大家在廟底發現了一塊石碣、兩通石碑。
石碣上刻著“中皇山碑文”幾個大字。
據相關資料記載,這是清道光三十年刻上去的。
想必大家都會有疑問,中皇山到底在哪里呢?
其實,中皇山也就是女媧山,因女媧而得名,此后人們更多地稱之為女媧山。
那兩通石碑上又有著什么呢?
其中一塊石碑上刻著“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這是清咸豐三年圣旨欽命刊立的。
碑上面還橫寫著四個大字——辛山乙向。
古代人信奉風水,“辛山乙向”就是陰陽五行里面的概念。
中皇山女皇氏圣皇又是誰呢?
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上古神女——女媧大帝。
另外一塊石碑是光緒十二年刻上的,碑上刻著銘文“女媧山道路工程經事碑”。
這一碣二碑都是有關女媧娘娘的,這也就十分有力地證明了女媧文化的發祥地在陜西省平利縣。
陜西省平利縣,因為女媧墓碑的發現,從而廣為人知。
其實,關于陜西平利女媧廟的歷史十分悠久,女媧墓碑的發現更是證實了這一發現絕不是偶然。
早在晉朝時期,《華陽國志·漢中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漢中之東,古蜀漢謂之東三郡。……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
劉林先生作有批注,“作道”在今天陜西省平利縣的東邊。
而“九君”二字的小篆與“女媧”二字十分相似,所以有專家認為“九君”是傳寫中出現了錯誤。
由此可見,女媧娘娘是在陜西省平利縣的東邊捏土造人的。
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陜西省平利縣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
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中也有記載,“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云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華、陜界黃河中有小洲島,云是女媧墓。”
房州,也就是今天與平利縣相鄰的湖北房縣,在西晉時期,平利是房州的管轄區域。
“上庸界”即現在的平利縣。
這也就是說,女媧廟就在陜西省平利縣。
除以上典籍外,《舊唐書》、《新唐書》,以及《九域志》等典籍中,都有著女媧廟就在陜西省平利縣的相關記載。
南宋史學家羅泌雜史著作《路史》中對于女媧廟的地址有著十分明確的記載,“女媧始治于中皇山,繼興于驪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媧山,有天臺鼎峙,今建女媧廟。”
除此之外,北宋詩人郭祥正《青山集·卷三》中就有《題女媧山女媧廟》詩歌二首。
這兩首詩描寫了女媧山女媧廟的地理位置及自然風光,進一步說明了女媧山女媧廟就位于陜西平利。
平利縣因女媧山女媧廟而聞名于世,在女媧廟的周圍,有許多遠近聞名的建筑。
在女媧廟不遠處的山峰上,有一座山峰,名為“偏頭山”。
據當地的居民說,當時,女媧娘娘在煉成一塊補天石之后,于是就奮力補天,可不曾想第一腳卻用力過猛,將山踏歪了,往西南方向傾斜。
于是,“偏頭山”的名字因此而來。
其實,女媧廟也與這個傳說有關。
因為女媧娘娘的第二腳就踏向了我們所說的中皇山。
當地居民為紀念女媧娘娘,于是將山頭西側夷為平地,在平地上建了女媧廟,以此供奉。
在女媧山的附近,還有一個叫作“磨溝”的山溝。
這個山溝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
原來,這與伏羲女媧兩兄妹承天意“滾磨成婚”的傳說有關。
相傳,在一場大洪水之后,不少人被奪去了生命。
在這蒼茫的宇宙之間,只有伏羲和女媧兩兄妹相依為命。
后來,受神靈的暗示,伏羲和女媧結婚后才可以繁衍人類,人類才可以時代生生不息。
于是,他們兩人就商議,如果這是上天的旨意,那他們就承天命,結為夫妻。
他們兩個手里各持著石磨,向山下滾去。
兩扇石磨在滾下去的時候,若是合在一起,那他們二人便結為夫妻,若是沒有合在一起,那他們就分散。
他們將兩扇石磨向下滾去,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兩扇石磨緊緊地合在了一起。
可見,讓伏羲和女媧兩兄妹結婚,這是上天的旨意。
因此,承接上天的意愿,伏羲和女媧結婚后,婚后生子,人類得以繼續繁衍。
唐代李冗《獨異記》一書中就有這件事的記載,“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當使煙悉合,不使煙散。”
在女媧山的何家村,還有一座“三姊妹墓”。
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姓張的一戶人家,家中三個女兒誦經修道,懸壺救世。
三姐妹終身未嫁,死后合葬在同一座墓中。
石碑上刻有“三姐妹墓”的銘文,石碑中央,有墓志銘:“三品聚成封生而有品死而有品,一心渾相印來也無心去也無心”。
張氏三姐妹醫者仁心,拯救眾生,遠近聞名。
說完女媧廟周圍的建筑,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聚集在女媧廟上。
女媧廟的構建其實十分簡單,它沒有圍墻大門,只有三個建筑構成。
輝煌氣派的文殊菩薩大殿,相對較小的女媧老殿,還有一溜并不起眼的二層爛尾小樓。
游客一般來到這兒,主要是為了看看女媧大殿,向女媧娘娘祈福。
雖然文殊菩薩大殿是新建的,但許多人根本都不愿意去看它一眼,更別說那二層爛尾小樓,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那破爛的樓房有什么可看的。
目前,女媧廟管廟的是一位姓杜的老人,據杜老人講,自己已經七十來歲了,2007年的時候他來到了這里。
杜老人的家離女媧廟并不遠,他白天看廟,到了晚上,就回家去睡。
據來過女媧廟的游客反映,杜老人是一位友好謙卑、勤快老實的人。
他懷著恭敬的心向女媧娘娘燒香作揖,他還告訴游客,“女媧娘娘殿里的香不能斷,千燈長明。”
對待來這兒的游客,他也是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盡顯地主之誼。
來到女媧廟,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女媧殿。
女媧殿共有兩層,下面一層中間是門,兩旁分別為長方形木窗。
上面一層有三個窗戶,都是木制構造。
但當我們走進去時,其實會發現只有一層。
門口有塊匾,匾上寫著“女媧圣皇”。
門兩側是對聯,黑底黃字,對聯上寫著“補天立極開渾元,摶土制簧啟人文”。
走進大殿里面,迎面而來的就是女媧坐像。
坐像大約有一人高,漢白玉雕成,除胸前微微露出里面的黃袍外,全身都被紅巾包裹著。
女媧娘娘的坐像頭微微抬起,眼睛平視著前方,神情自若。
在坐像的后面,是寶葫蘆狀的壁畫。
葫蘆的邊上分別有四個“山”字,最上面的兩個“山”字中間還帶有一豎。
葫蘆的頂上是一塊黑色的牌匾,牌匾上寫著“人祖始母”四個大字。
女媧坐像的面前擺著供桌,以作供奉之用。
供桌的前方是一個臺子,臺子較供桌矮,上面還放著香爐和油燈。
坐像的兩側,有黃色布幔垂下。
殿門后面的墻上還掛著小夾子,夾子上面夾著粉紅顏色的紙,這是用來抽簽的地方。
粉紅紙上都印著“女媧靈簽第一”的字樣。
這里的簽有上上簽,還有中上簽、下下簽。
每個簽旁邊都有一首詩,用來說明最近的運勢。
如果抽到上上簽,那就說明最近的運勢很好。
但如果抽到下下簽,也不必沮喪。
這只能說明最近的運勢雖然糟糕,但并不代表以后的運勢會一直糟糕下去。
只要我們多做善事,相信我們的運勢終會變好的,壞運終歸只是一時的。
在女媧山的后面,有一座墳墓。
這座墳被稱為“太子墳”,這座墳墓不太一般,是按照關中唐長安皇親國戚的喪葬風格來安葬的。
為何在這偏僻之地,竟然有這么一座等級之高的墳墓呢?
這到底是何人的墳墓?
《新唐書》中,有著相關的記載。
女皇武則天執掌朝政后,將中宗皇帝李顯貶為廬陵王,流放至房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丹江。
李顯懷著郁悶的心情,從都城長安向房州出發。
一路上,舟車勞頓,人困馬乏。
到了女媧山時,李顯偶感風寒,身疲力盡,遂到女媧廟中休息。
從享受錦衣玉食的皇太子,到如今被貶為庶人,風餐露宿,荒郊僻壤,李顯的心里十分悲憤,郁結成病,久病不起。
這時,幸虧廟里的一位小和尚悉心照顧,李顯的病才逐漸好轉。
李顯感激小和尚的恩情,但現在自己處境堪憂,無法以厚禮報答小和尚,于是將小和尚收為義子,想著日后再報答小和尚的恩情。
后來,李顯再次登基為帝,他對女媧廟中的小和尚仍念念不忘,于是派手下人去廟里尋找小和尚,想要封給小和尚一官半職。
可等到手下人去往女媧廟時,當時照顧李顯的小和尚卻不幸早已病逝,沒能等到李顯的報答。
李顯于是頒布詔令,封小和尚為皇太子,命人將小和尚的遺體葬在女媧山后面的山丘上。
這座墳也因此而命名為“太子墳”。
女媧廟旁邊“太子墳”的存在,也就說明了在唐朝,女媧廟附近的山川土地是朝廷贈予女媧廟僧侶的廟產。
在唐代,因為太子墳的存在,女媧山更受朝廷的重視。
說起女媧,大家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女媧是人類的始祖。
關于女媧創造人類的傳說,共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女媧按照自己的模樣,用黃土和泥捏造出人類。
另一種是女媧和伏羲結婚,婚后生育出人類,之后世代繁衍。
除此之外,女媧煉石補天的傳說更是廣為人知。
相傳,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爭奪帝位,共工大敗。
失敗之后的水神共工并沒有因此而放棄,他一怒之下,撞上了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人間陷入一片混亂。
看到黎明百姓遭受苦難,女媧娘娘擔起重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她練五色石補好天空,斬斷神鱉的四足來支撐四極,平定了洪水,殺掉了猛獸,從此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此后,伏羲和女媧夫婦還創立了文字、歷法、音樂、占卜等,人類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可見,女媧娘娘的功績卓越,因此人們興修廟宇,用來供奉女媧娘娘,感恩女媧娘娘的豐功偉績。
當然,這些只是神話傳說,那么在我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女媧這個人?
女媧墓碑的發現,究竟能不能證明女媧曾經就存在世上?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萬物的認識有限,由此產生了原始崇拜。
最開始的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是以氏族為部落,部落中的人聚居在一起。
當時,主要的生產方式以原始的采集和狩獵為主,女性在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就較高,女性更深受尊敬。
在原始的崇拜中,人們更加崇拜的可能就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個首領。
在原始人的眼中,這位首領無所不能。
于是,人們就以這位母系氏族的首領為原型,創造出了女媧的形象。
女媧的形象,就是原始社會中先民對女性的崇拜和謳歌,是華夏民族心理的一個縮影。
《女媧山 女媧廟 女媧墓碑的發現》;《文博》;2005年06期
《女媧的足跡》;《大秦嶺紀事01》;2014年4月
《陜西平利伏羲女媧廟》;《中華始祖太昊伏羲 下 中國遠古文明探源》;2008年9月
《大神女媧山》;《遠山古道:尋找漢水女神》;2020年6月
《女媧原型》;《古老心靈的回音 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199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