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日子過得好,家里這4樣東西不能留,太晦氣了,建議扔掉
109 2025-07-05
古北水鎮是繼長城和水庫之后,今日密云最耀眼的一張新名片。短短幾年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京北水鎮橫空出世,一躍成為各大排行榜上的爆款名鎮,不禁吊足人胃口,讓人想去一探究竟。
供圖 / 視覺中國
古北水鎮離北京城約 120 千米,是北京到承德必經之地,2009 年大廣高速京承段全線貫通,將兩個歷史名城的距離大大縮短。四百多年前清朝皇帝康熙的承德避暑之路,這里便是中途歇腳之地,過去京城到古北口的腳程足有幾日,如今一下縮短了幾十倍。
供圖 / 古北水鎮
傍晚的水鎮,一眼望見獅子橋下,河水蜿蜒,青灰色仿古民居鱗次櫛比,不遠處山脈起伏……山水鎮渾然一體,在眼前鋪陳開。
供圖 / 古北水鎮
待到夜幕降臨,遠處司馬臺長城如金蛇般盤在山巔,閃爍著古老的想象力,長城在夜幕的襯托下,更顯蜿蜒靜謐。環顧四周,司馬臺長城不僅是長城劇院的背景,它還是整個古北水鎮的背景,不管走到哪里,目之所及都能望見它,雄偉而蒼老,在脊尖上矗立著。
白天時,從山頂俯瞰,狹長的水鎮位于燕山山脈余脈東部,兩山之間的溝域內,東邊是北大洼,西邊為后川后山,司馬臺長城盤踞其上。兩山間的湯河關口如今變成了鴛鴦湖水庫,溫泉和冷水匯集一起,終年不結冰。
發源于河北豐寧的湯河貫穿了整個水鎮。沿河行走,民國街區、水鎮歷史風情區、臥龍堡民俗文化區和湯河古寨區由南往北次第展開,隨之展開的還有古中國的風水格局:兩山之間,夾湯河水,背山面水,典型的自然聚落與“長城堡寨”結合的北方村落。
初入小鎮,城樓上“京師鎖鑰”四個大字點了題,搖聯展開,“溯游潮水又回轅,萬壑群山鎖隘門”,似乎昭告來人,邊關正是水鎮故事的線索。
水鎮入口不遠處,有一棟城堡式建筑是燒酒坊。坊內地上排滿釀酒工具,地下是酒窖,酒雖已封壇,仍然彌漫醉人香氣。這酒香深遠,直飄到四百多年前。傳說戚繼光在修筑薊鎮長城時,冬天大批量釀制燒酒給將士御寒。釀造作坊一般規模小,產量也少,因此稱小燒,明朝時在古北口盛極一時,如今作坊消失,釀造技藝仍然活著。
供圖 / 古北水鎮
從酒坊走到楊無敵祠,一路都保留了傳統的建筑風貌,據說水鎮里不少房屋的建料都是從周邊村落收集而來,這里更復刻了古北口楊無敵祠的原貌。穿過日月島廣場,不遠處便是震遠鏢局。
院落是典型的北方山地合院,呈中心對稱布局。鏢師張震遠自幼習武,八國聯軍侵華后,他離開京城,在古北口開設赫赫有名的震遠鏢局。鏢局最輝煌的時候,曾護送光緒皇帝出京。張震遠的生平事跡,百年前接鏢、議鏢的光景都濃縮于這個山地合院之中。
八旗會館在湯河區,在這里可以了解到有關滿族歷史、婚姻風俗、駐守邊防與傳統的滿族駐軍日常。院內有摔跤臺,古北口曾有清朝駐軍,留下了許多滿族痕跡。
供圖 / 圖蟲創意
從八旗會館出來,幾步路就到了司馬臺長城腳下。回望來路,從城樓鋪陳開來的邊關歷史之旅,逐一歷經了邊關將士的以酒壯懷、楊家將的英勇壯烈、震遠鏢局的行軍護送、八旗子弟的駐軍戍邊。長城不僅是邊關歷史的載體,也是故事的高潮。起承轉合的敘述,情景再現的往事,把旅人帶入那個“京師鎖鑰”的邊關古北口。
供圖 / 古北水鎮
這里的建筑是復刻的,但歷史卻真實鮮活——水鎮提供了許多在地傳統文化的切面,使得風尚的特色古鎮能與過去的古北口連接,鏢局、八旗會館、楊無敵祠無一不在捕捉古北口歷史的韻味。
供圖 / 古北水鎮
歷史演變中古北口古村落里散落在各處的廟宇文化、滿族文化、營城文化,無不被集合在水鎮的鎮區之中,或含蓄、或明晰地進入了游人的視野之中。雖是后天養成,但也頗有看點。
攝影 / 劉玉奎
古北口擁有豐厚文化底蘊,但發展緩慢,古北水鎮應運而生,它對文化傳承做了一次全新的嘗試和探索,成為密云發展旅游的亮點。
供圖 / 古北水鎮
古北口及北方傳統村落文化是水鎮的底色,又借鑒南方小鎮的發展模式,用現代語言和科技手段復活過去歷史,更將優勢文化資源集結在水鎮之中,讓人們可以觸摸,可以認知,可以體驗。它化零為整,在開發中傳承了歷史,也創新了文化。
在這里,兩千年的古北口鎮雖已蒼老,但并未遠去。
- END -
撰文丨肖文
編輯丨宋鵬飛
原文取自《風物中國志·密云》有增減、改動
圖書《風物中國志·密云》
本文未署名圖片來源于"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