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各區(qū)的煩惱,你在哪個區(qū),中了沒?
140 2025-07-05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對玄學之風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學習我們都的先系統(tǒng)的了解來龍去脈。風水之學源于易學,“河出圖,洛出書”自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后,“圣人則之”,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shù)數(shù)之源。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shù)數(shù)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在古代陰陽學說是宇宙生成論,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對立統(tǒng)一,天為陽、地為陰;地有五行,天有五行。《易·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我們可以理解為《易經(jīng)》是中華玄學的基礎(chǔ),所以風水學在學理上有著濃厚的易經(jīng)五行基礎(chǔ)原理。據(jù)《周易·系辭》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代大賢經(jīng)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以大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為理論依據(jù),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目的,以了解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規(guī)律為核心,形成了著稱于世的—風水學。
縱觀歷史,風水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大致分為七個時期,夏周、秦漢、魏晉隋朝、唐宋、明清;每段歷史都因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而有不同程度的傳播。
一、萌芽時期——夏周
風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狩獵時期,但當時只是出現(xiàn)了與風水學相關(guān)的相地知識,擇地而居以繁衍生息。
《周易·系辭》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在遠古時期,人類居無定所,靠采集和狩獵為生,“穴居而野處”,就穴居野處的居住方式來看,是出于人類生存的本能,僅僅只能是一種較為安全的藏身之所,隨著人類的進步、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生產(chǎn)力的提高,穴居野處對他們來說已不再適應(yīng),這就要求人們有一個固定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因為農(nóng)耕生產(chǎn)必須遵循土壤條件、氣候變化等自然規(guī)律。為此,古人在這方面不斷總結(jié)積累經(jīng)驗知識,為滿足人類的需求提供了參考依據(jù),便開始有《周易·系辭》中“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之說,風水的萌芽誕生了。
《尚書·盤庚》里就記載:“盤庚既遷,奠厥攸居……適于山,用降我兇德,嘉績于朕邦……用永地于新邑,肆子沖人,非廢厥謀,吊主靈,各非敢違卜,用宏茲賁。”意思是,盤庚遷至殷地,奠定了居所,傍山選址,可以避兇迎吉。新地址是個很好的地方,誰都不能反對,居住在那里就可以使殷商朝發(fā)達起來。后來的事實證明,在盤庚遷殷之后,“殷道復興”,使商王朝旺盛了幾百年。
此后,精于相地的公劉及古公亶父(即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王),又為其周族人在今陜西岐山縣看了一塊好地。《詩經(jīng)·大雅·公劉》里就記載了這樁事跡,其中說道:“篤公劉,于胥斯原,陟則在獻,復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博原,乃靚于京。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陽,于豳斯館,止旅西密,芮鞠之即。”
詩中記述了公劉相地時既看山,又看水;既看方向,又看太陽,高處看了,再看低處,最后才選定了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其族人遷居此地之后,迅速興旺起來。此篇寫公劉由北豳遷豳開疆創(chuàng)業(yè);
而《大雅·緜》詩則寫古公亶父自豳遷居岐下(在今陜西岐縣):“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敘述了古公亶父率姬姓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來到岐山(箭括嶺)下的周原,詩中又言:“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筑室于此。”意為古公亶父用龜甲占卜,祈求神靈的旨意,卜辭中顯示大吉:此處可居,宜于建宅,亶父決定在此定居。從此姬姓的部落就自稱為周人—生活在周原上的人。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領(lǐng)導下,疏溝整地,劃分邑落,開發(fā)沃野,造房建屋;并營建城郭,設(shè)宗廟,立太社,構(gòu)建中央機關(guān),設(shè)官分職,改變了過去游牧民族的習俗,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使周逐步強盛起來。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詩經(jīng)·大雅·公劉》里那句“相其陰陽”的話,后來也成了風水術(shù)業(yè)的代名詞,人們也把風水師就稱為“陰陽先生”。
二、醞釀時期——秦漢
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術(shù)興起,隨著《周易》學說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周易·系辭》語)的法天象地理論的建立,以及陰陽五行說的發(fā)展盛行,到秦漢之時,日趨成熟的陰陽五行理論,逐步成為解釋宇宙萬物的普遍原理,人們用陰陽消長來解釋季節(jié)變化,用陰陽失調(diào)來解釋各種自然災(zāi)變。
此時的風水學說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望“氣”的觀念。據(jù)《晉書·元帝記》記載:“始皇時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故始皇東游以壓之,改其地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史記·高祖本記》中亦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太平寰宇記》均有記載,秦代的長水縣有一座山(今浙江嘉興南),秦始皇聽術(shù)士說有天子氣,便遣發(fā)一批死囚去要斬斷龍脈
又據(jù)《史記·日者列傳》載:“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辯訟不決,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人取于五行者也。’”,文中記述了漢武帝把術(shù)數(shù)家聚會討論確定娶婦的吉日,堪輿家也在其中之列,明宋濂 《<葬書新注>序》:“堪輿家之術(shù),古有之乎?《周禮》墓大夫之職,其法制甚詳也,而無所謂堪輿家禍福之説,然則果起於何時乎?蓋秦漢之間也。”。
此階段風水理論還不夠充實,只是處于一個逐步成型階段,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的應(yīng)用已較為普遍,并且成為當時人們對宇宙世界認識的基本概念,同時奠定了風水學的理論基礎(chǔ)。
從《漢書·藝文志》目錄可知,出現(xiàn)了兩部關(guān)風水的奠基之作書籍《堪輿金匱》(十四卷)和《宮宅地形》(二十卷),據(jù)相關(guān)研究資料認為,漢代流行的六壬式占可能是《堪輿金匱》的內(nèi)容之一。《宮宅地形》屬于形法類的一部風水專著,《漢書·藝六志》中說:“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廓室舍形,壬及六畜骨法之度數(shù)、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然形與氣相首位,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由此可見,漢代風水術(shù)已包含有相地、相人、相物、相畜之法了。文中提到九州之勢以立城廓、宮室、宅舍、屋形等,顯示出漢代修建城池都邑及民房宅舍時,要充分考慮周圍環(huán)境與地理形勢的,這無疑是對風水理論的一種發(fā)展,使卜宅、相宅的實踐經(jīng)驗可上升到理論層次。這些理論對風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奠定了風水最初的理論基礎(chǔ)。
三、奠基時期-魏晉至隋
到魏晉時期,風水理論體系初步建立,風水理論日趨成熟,相宅之風盛行,產(chǎn)生了像管輅、郭璞這樣的風水宗師。《三國志·魏書·管輅傳》中說:“輅年八九歲,便喜仰視星辰,得人輒問其名,夜不肯寐……與鄰比兒共戲土壤中,輒畫地作天文及日月星辰。每答言說事,語皆不常……及成人,果明《周易》,仰觀、風角、占、相之道,無不精微。”
管輅過毋丘儉墓時對其風水所下的斷語:“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yīng)至矣。”可見管輅對風水術(shù)之精通,流傳至今的風水學經(jīng)典《管氏地理指蒙》一書,據(jù)考證為托名管輅所著,書中對觀星望氣、陰陽交感、山川形勢、尋龍點穴有系統(tǒng)的論述,堪稱風水學說之準繩。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則是郭璞,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縣人(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晉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shù)數(shù)大師和游仙詩的祖師。被后世從事風水研究學者普遍尊郭璞為風水奠基鼻祖。
所撰風水專著《葬經(jīng)》(亦名《葬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風水學說的正式形成,“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二字正式出現(xiàn)。葬書
《葬經(jīng)》一書最早見載于《宋史·藝文志》,題署為郭璞所撰,明初大儒宋濂在《葬經(jīng)》序言中云:“竊嘗讀之,真確簡嚴,意非景純不至,實堪為相地之宗也。”吳沉在序中亦盛贊道:“吾知景純之書,百世所不能廢也,景純蓋亦傳述古人之遺法而筆以乎?嗚呼,以景純之書,明白簡易,為子孫家置而誦之,豈不足以盡送終之禮!”
《葬經(jīng)》分內(nèi)、外篇兩部分,前面視頻有做過介紹。以“葬乘生氣”為總綱,重點闡述了五行之氣的行止聚散,以及死者與生者之氣的禍福關(guān)系,提出了“五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經(jīng)》曰:氣感而應(yīng)鬼福及人”。
清代吳元音在《葬經(jīng)淺注》中則直接引用《周易·文言》中“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之語,解釋父母子孫“同氣相觸而應(yīng)”的依屬關(guān)系,以“生者氣之聚”說明“葬乘生氣”對后代興旺的重要性。又言: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認為“風”和“水”聚散行止,是有無“生氣”的關(guān)鍵因素。書中“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的四勢之說,成為選擇風水環(huán)境的首要條件。《葬經(jīng)》全書雖然僅有兩千余字,但它重在闡述相墓點穴的基本觀點,為后世風水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是風水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風水文化之宗。
至隋代時,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chǔ)之上又有所發(fā)展,也是風水理論體系分野的時期,出現(xiàn)了一脈相承的師承關(guān)系,活動地域也相對清晰;最有建樹的當首推蕭吉,其人精通樂理、五行、相宅之學,著有《五行大義》、《相經(jīng)要錄》、《五姓宅經(jīng)》等書,于五行生克之理、勘察風水地理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但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三》中記載了十三種與風水有關(guān)的相地書籍。從書目名稱來看,當時多以五音、五姓、五行生克為理論依據(jù),總體來說,在前代基礎(chǔ)上并沒有大的突破,因此歸結(jié)于同一階段。
四、發(fā)展成熟時期-唐宋
唐宋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鼎盛時期,各種文化也廣泛興起,是風水理論進一步發(fā)展、應(yīng)用、成熟和風水著作大量面世期,形成較完善的理論體系;這個時期,風水名人輩出,據(jù)《古今圖書集成》堪輿名流列傳記載,當時的風水大師有:袁天罡、李淳風、一行禪師、司馬頭陀、丘延翰、楊筠松、曾文遄、范越鳳、賴文俊等。
但最具有影響的風水名師當屬楊筠松和賴文俊;其中以楊筠松為最突出,對后世風水學的影響與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比郭璞顯的更大。
楊筠松是唐僖宗朝國師,官至大夫,掌管天文地理之事,號救貧先生,代表作有《疑龍經(jīng)》、《撼龍經(jīng)》、《立錐賦》、《青囊經(jīng)》、《天玉經(jīng)》、《都天寶照經(jīng)》、《天元烏免經(jīng)》、《三十六龍》、《正龍子經(jīng)》等書。救貧先生風水理論的要點主要體現(xiàn)在《撼龍經(jīng)》和《疑龍經(jīng)》中,強調(diào)山龍落脈形勢為主,開創(chuàng)了后世風水中的“形法派”,理論主要針對陰宅而言,其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說,為后來《八宅周書》提供了主要理論依據(jù)。前面視頻也有介紹。
楊筠松在風水史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關(guān)鍵人物,在其學說中山水相宜、觀龍察脈、陰陽互動、雌雄交會等理論觀點,為后世風水理論起到了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后人稱他“曲盡地理造化運行之機,真參贊化育之大道”。可以說楊筠松是郭璞之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宋朝年間的賴文俊,自號布衣子,世人稱賴布衣,主要著作《催官篇》二卷,在風水界有一定影響力,是理氣學派的典型代表作。
另外要提到的是唐代廣為流傳托名黃帝所撰的《黃帝宅經(jīng)》一書,《黃帝宅經(jīng)》在風水史上與《葬經(jīng)》地位等同,亦是理氣派的重要之代表作。
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該書應(yīng)該在唐代成書。《宅經(jīng)》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序、總論、凡修宅次第法、陽宅圖說、陰宅圖說。序曰:“今采諸秘驗,分為二十四路,八卦,九宮,配男女之位,定陰陽之界,考尋休咎,并無出于陰陽之宅,此即養(yǎng)生靈之圣法也。”由此可知,其理論依據(jù)是以陰陽為綱,配以天干、地支、八卦、九宮,形成二十四山、二十四向,又稱二十四路,以坐向五行及男女年命五行斷其吉兇。其核心是根據(jù)卦象、卦理,再結(jié)合時空方位五行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來論證宅相概況,恰與楊筠松風水理論的“形法”相對應(yīng),可見,唐代的風水術(shù)已有明顯的“形法”與“理氣”之分。至宋時已派生出正式的流派和體系,這便是著名的江西派(即形法派又稱巒頭派)與福建派(即理氣派)。
五、元-特殊時期
將元代單另為一個階段,主要是因為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朝代,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游牧于農(nóng)耕兩種文化的沖突交融,讓風水學的發(fā)展處于一個相對低潮的時期。
但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對后世在風水學有影響的一位重要人物劉秉忠,據(jù)《元史》記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jīng)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其所編著的《地理大全》《平砂玉尺經(jīng)》《劉公五星正變與歇砂圖注》為后世風水經(jīng)典。他將《周易》“大哉乾元”中的“元”,定為國號,被忽必烈采納,這就是元朝的由來。
不過劉秉忠最大的貢獻,應(yīng)該是選中了北京作為元朝的首都。元世祖統(tǒng)一全國后,問謀士劉秉忠,應(yīng)在何處建都?劉秉忠回答道:““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左環(huán)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勢甲于天下”。”于是,忽必烈聽從了劉秉忠的建議,定北京為首都。
此后劉秉忠“辨方位,得省基,在今鳳池坊之北,以城制地,分紀于紫微垣之次”。運用易學中“法天象地”的思想,綜合各種風水理論,確定了元大都的中軸線。并依據(jù)周易風水的原理,設(shè)計了規(guī)模宏大的北京皇城,并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的雛形。
六、盛行時期—明清
明清時期是對前期風水理論進一步發(fā)揮釋義和理論驗證總結(jié),同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視風水,輔助他完成霸業(yè)的開國功臣劉伯溫便是“博通經(jīng)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的堪輿術(shù)數(shù)大家,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也精于風水,且為自己身后安葬選了“仙蝦八斗”風水寶地。據(jù)《春明夢余錄》記載,明成祖的長陵便是由江西風水師廖均卿等人所選,由此可見,明代對風水的重視與流行。
而清代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其統(tǒng)治者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努力學習漢族傳統(tǒng)文化,在宮室建造和陵寢選址上也完全遵循著漢文化的傳統(tǒng)。由于受漢文化風水的影響,清代設(shè)有專門負責天文觀測與宮室陵寢的風水事宜的欽天監(jiān):“凡相度風水,遇大工營建。欽天監(jiān)委官相陰陽、定方向,諏吉興工,典至重也。”
由于明清時期帝王對風水的重視,官方和民間并舉,使堪輿之風大興,風水的發(fā)展,流派林立,著述繁多,體系也更為龐大,理論則更趨繁雜。
以輯錄整編前人風水理論的著作有:《人子須知》《天機會要》《地理大全》《地理正宗》等。
分門別類后,形勢巒頭方面有:《地理醒心錄》《入地眼全書》《地理啖蔗錄》《形氣元珠》《卜宅真機》《地理精微記》《謝氏地理》《地理玉髓經(jīng)》《地理八竅》《辟徑集》《撼龍經(jīng)批注》《地理心法》《地理括要》《地理三字經(jīng)》《楊公倒杖法》《一貫堪輿》《地理仙婆集》《地理鉛彈子》《地學求真》《地學》《地理人子須知》《地理大成》《地理指掌》《扒砂經(jīng)》《地理鐵案》《地理人天共寶》《地學形勢集》《地理琢玉斧》《天機會元》《陰陽二宅全書》《陰宅集要》《雪心賦》《地理大略》《地理正義六種》《地理正宗臆解》《地理金丹》《地理四彈子》《賴公葬法秘旨》……等等。
理氣方面有:《葬經(jīng)翼》《地理理氣秘旨》《地理度金針》《地理三會集》《圖書奧義》《三元地理理氣圖說》《玉尺經(jīng)全書》《地理孝思集》《地理錄要》《天心正運》《地理小補》《地理說略》《地理葬書》《玉尺經(jīng)正義六種》《經(jīng)羲秘旨》《心眼指要》《地理辨正合璧》《辨正發(fā)秘初稿》《地理辨正》《乾坤法竅》《地理金鎖秘》《堪輿指原》《地理仁孝必讀》《地理一盤珠》《堪輿正論》《堪輿正傳》《辨正直解》《催官篇注》《陰陽捷徑》《撥砂真訣》《地理鉛彈子》《地理五訣》《天元五歌》《陰陽撮要》《堪輿理氣秘訣》《堪輿辟謬真?zhèn)鳌贰兜乩砹?jīng)注》《山洋寶鏡》《周易葬經(jīng)》《理氣擇要》《堪輿輯要》《地理存菁》《直指原真》《四課水法》《堪輿一貫》《地理元文》《地理撮要》《許氏辨正釋義》《理氣三訣》《山洋指迷》《楊曾地理元文》《沈氏玄空學》《辨正新解》《金氏地學粹編》《穿透真?zhèn)鳌贰蛾庩栁逡鏁贰缎展帕x四種》《錢氏辨正參解》《天玉經(jīng)說》《地理一貫集》《陰宅鏡》《堪輿小志》《陰陽指正》《地理指南》《天玉經(jīng)注》《地理四秘全書》《地理辨正集注》《天驚訣補義》《定向指原》《增補理氣圖說》……等等。
論述水龍的專著有:《地理新知錄》《水龍經(jīng)》《地理千里眼》《青田劉氏心書》《地理正經(jīng)》《輔星水法》……等。
陽宅方面有:《陽宅十書》《陽宅大全》《陽宅集成》《宅法全書》《陽宅要訣》《立宅賦》《陽宅修方招吉》《宅法定論全書》《八宅斷訣》《陽宅指掌》《相宅新編》《陽宅三要》《宅譜通言》《宅譜指要》《陽宅入山斷訣》《八宅明鏡》《陽宅便覽》《陽宅愛眾篇》《都天滾盤珠》《宅法舉偶》《相宅經(jīng)纂》《陽宅會心集》《魯班經(jīng)》……等。
論述羅盤的著述有:《羅經(jīng)頂門針》《羅經(jīng)透解》《羅經(jīng)撥霧集》《易學蔣針》《羅經(jīng)秘竅》等。
擇吉方面有:《三式秘竅全書》《象吉備要通書》《永寧通書》《協(xié)紀辨方》《玉鏡正經(jīng)》《選擇輯要》、《崇正辟謬》、《諏吉便覽》、《董公選擇要覽》、《選擇正宗》等。
記錄山川龍脈的鉗記有:《臥云地圖》《安徽各地鉗記》《桐城龍脈總論》《賴劉越中鉗記》《澉浦鉗記》《蘇州大地記略》《地紀圖說》《越中鉗記》《蘇州來龍記》《地鉗雜記》《休寧鉗記》《浙中鉗記》等。
除以上所羅列的眾多書籍外,還有遺漏的或未知的亦不少!通過對各類風水學書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學者們的不斷探研,風水理論已相當完備,很多資料成為當今研究歷代風水的重要文獻。
七、總結(jié)
風水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結(jié)晶,是先祖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富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風水術(shù)之所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背著封建迷信的污名,與江湖騙子借著風水的名義行騙有著不可忽視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各種“風水大師”仍行于世。
未來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了解,汲取古人的智慧,剔除風水術(shù)中夾雜著的各種封建糟粕,拋棄泥古不化的思想觀點,學習和掌握現(xiàn)代科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做到與時俱進,學會用多元思維的方式思考問題,用現(xiàn)代統(tǒng)計的方法對古人留下精華進行一番梳理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繼承和發(fā)展風水術(shù)中科學的、能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精華,使風水這門學問得以繼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