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機應該放在哪?需要注意什么?放錯位置,壽命可能相差一倍
146 2025-07-04
時間:2016.4.16
地點:上饒萬達中心·信江雙塔五桂座萬達書院
風水學與城市規劃之誤區
雖然風水學與城市規劃緊密關聯,早已是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景觀學科之常態。是這些學科及行業的必備知識,但因現代人與傳統畢竟疏隔已久,文化斷層現象十分嚴重;風水學又長期被批評是封建迷信,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還不能正式學習、講授,從業者或愛好者遂只能自修,或找江湖上的所謂大師、異人請教,以致這領域中充滿了訛誤、迷霧、似是而非、以訛傳訛的現象。
我看過許多城市風水的視頻、講義,其中便有大量這種情況。
其中最多的是講靈異。如北京奧運會建鳥巢、水立方時,要動北頂娘娘廟,結果靈異頻傳,只好挪改了位置。2013年成都天府廣場修建四川大劇院時挖出了李冰埋的鎮水神獸,結果當年就發大水,四川省九十萬人受災,直接損失33.5億。1999年上海建東西高架時,主樁無論如何打不下。書記求教于龍華寺高僧,才知龍穴所在,壓著一只大鱷魚精,樁子打在背上,當然打不下去。高僧做法放開鱷魚(豬婆龍)之后,工程才能進行,但高僧也死了。所以目前大柱子上雕了九條龍以為厭勝。﹍﹍﹍
諸如此類,說來玩玩,當然無妨,可是能作為討論城市風水之憑準嗎?何況越說這些,就越會讓人相信風水云云只是玄談、只是鬼神迷信!
但真要說風水學,卻又是極困難的,到處都是不靠譜的偽知識。例如“中國風水網”,開篇就介紹說:“相傳風水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是戰神,跟風水有什么關系?
又有人根據《靈城精義》談城市風水規劃。看起來很有道理,書名不就是講城市嗎?何況劉伯溫還替它做過注解,不是很權威嗎?
其實不然,這書是明代人偽托五代十國何溥之名所撰,所謂劉伯溫注更是假的。而且此書是講陰宅的,它創立三元三運之說,把天地之運結合起來,再輔以河洛八卦,使陰宅風水學說的適用性更為廣闊,當然有其價值,但與城市規劃不是一回事。
談風水的人,當然更會引用楊救貧的《疑龍經》、《撼龍經》、《青囊奧語》等等。楊公為江西風水大師,開巒頭一派,以龍、穴、砂、水為四大綱目,觀來龍去水,影響深遠是不用說的。但其法主要也是葬法,專著如《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等都是明證。《青囊奧語》的青囊兩字即本于郭璞。《晉書·郭璞傳》記載隱士郭公把《青囊中書》傳授給郭璞;趙希弁《讀書后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可見其淵源。
事實上,中國風水學,郭璞是中間分界關鍵人物;早期也沒有風水一詞,風水云云,就出于郭璞。郭璞《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是有關風水最早的定義。因這個緣故,郭璞以后之所謂風水學其實就都以葬法為主,主看陰宅與廟宇、宗祠等。論陰宅重于陽宅,即使是看陽宅,一樣以陰宅之理言之,以子孫將來發不發為主
理氣派以時間和空間的選擇術為依據,以羅盤定空間方位,并取八卦五行、飛星翻布定生克吉兇,亦即通過年運與宅墓的坐向推算主人命運的時空因素。方法固然與形勢派不同,但性質相近,且觀察范圍更為縮小。住要是看宅的形體結構與布局。
故羅經有三盤,正針(內圈)為地盤,中針(中圈)為人盤,縫針(外圈)為天盤。他們基本只用正針(正針是以地磁方位為坐標)。
其中玄空法流行的一百二十分金,是指每山作五格分金,二十四山共有一百二十分金。玄空地理將每山中間三格范圍內的稱為下卦,最左和最右一格稱為替卦或起星。
這些都不是看城市的方法。看城市是看大格局,不是建一棟房子、點一處墓穴的問題。更不能東拼西湊,照抄明清風水地理書。
另外,有些城市對風水沒有深究,看別人建了些風水建筑,感覺挺好,也依樣畫葫蘆,不知其實反而會受其害。
例如許多城市都有上饒婺源龍天塔這樣的風水塔:
該塔在浙源鄉風山村頭浙溪旁,是婺源僅存的一座風水塔,也是鳳山村水口標志性建筑,始建于宋,后毀。重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相傳,過去鳳山村多火災,故村民筑塔鎮之。水口,則是古時婺源每個村落自然領域的入口。有如住宅大門,關乎宗族的興衰。因而許多村市在關鎖形勢的地方,多建有文峰塔、文昌閣、橋、亭等建筑,藉以藏風聚氣,使村市可長居久住,人丁安泰興旺。
像上文提到衡陽被列入全國十大好風水城市,入選的理由據說即是它的石鼓江山上建了一個塔。評選者又說,如果找到城市的龍脈,找到穴眼之后一定要把它鎖住,才能鎖住城市的命脈。也就是在水口的位置會做一些寶塔、建筑物等來鎖住。而衡陽是很特殊的,三座寶塔分別鎖住了衡陽三個河眼,
這類傳說與講法,說明了塔的功能主要是鎮邪、鎖運。
塔,原先是印度建筑,后隨佛教傳入而在中土普遍流行了起來。可是佛教傳統的塔是陰塔,主要用來盛僧人之骨灰,蘇東坡詩所謂:“老僧已死成新塔”。用在各城市村鎮的塔則是陽塔,功能是助陽氣、鎮妖邪、補風水,例如該處文風不盛,就要建文筆塔或文昌閣來補益,所以有常稱為風水塔。《陽宅三要》云:凡都省、府庭、州縣、場市,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修高塔,皆為文筆。
興建這類塔的風氣起于明朝初期(公元十四世紀),后來幾乎每個縣城甚至每個鄉鎮都有。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建塔也被視為“地脈興,人文煥”的大事。
然而,大原則雖是如此,也不是每市都要建。風水若無缺陷,建它則甚?塔與城市建筑原有之格局又搭不搭呢?
新疆伊犁特克斯八卦城曾擬八十米的高塔,就是個沒考慮清楚的例子。后來我把它改成了太極壇,作為城市展覽館,可能才是協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