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三不空,福祿自然來”,明日正月初十, 三不空是啥
177 2025-07-03
出去逛,有時候趕時間,一路要去好幾個地方,但是一些地方總有意猶未盡之感,就好像是吃過事的酒席,明明席口很厚,各種菜肴都是能叫的上名字的大菜,卻總是感覺不到什么特色,不如平時只點其中的一道菜吃的有意思。
漫川關就是如此,我去過三次,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過兩次,卻總是找不到這里的感覺。想想鄭愁予的詩,我明白了:
“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每個旅行者都是過客,只要是過客,就永遠不會有歸人的情愫,但是我的旅途,卻一直在追求歸人的感受。
這次去漫川關,我開始調整我的角度,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它。
漫川關位于商洛山陽縣東南邊陲70公里,為湖北、陜西二省交界處。漫者,水多也;川者,平原也,漫川以地貌廣大水域寬闊而得名。
作為陜鄂之邊,歷代均于此設防,在隴海鐵路通車前,漫川作為水旱碼頭,為陜鄂豫蜀物資交流重要集散地之一。從陜西地圖上看,漫川是“跪射俑”屁股正中,從漫川地圖看,卻又像是邁向祖國東南的一只靴子。
相術上講屁股主財運,漫川關的財運不錯;向邁向東南方的一只靴子,財運主東南。
漫川關歷史悠久,秦楚分界碑今還尚在,“朝秦暮楚”的典故源于此地。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33年)置漫川縣,南宋時,這里是宋金雙方反復爭奪的迂回戰場,清為里,民國為鎮。
陜南小鎮的繁榮都和水運有關,漫川關也不例外。金錢河從這里流向湖北的上津,明清兩代,這里水運發達,有“南通吳楚、北連秦晉”的水旱碼頭之稱。《山陽縣志》記載漫川關當日商貿盛況“舟楫如林,貨物山積”。各地貨物由漢口或老河口運抵漫川,再通過馱運銷往西安、河南、山西,當地居民“十戶九經商”。
當時興建的船幫會館、湖北會館、武昌會館、騾幫會館,武圣宮等建筑物今被列為保護文物。“板鋪門”、“蝎子街”、“石子路”無不在敘說著漫川關昔時的繁華和特有的秦風楚韻。
旱碼頭是騾幫和船幫交易的中心市場。每年三月三為騾幫交流會,要在鴛鴦戲樓唱大戲。五月端午是船幫會館交流會,水碼頭賽龍船,旱碼頭唱大戲,繁榮商務。商貿流通使得南北文化在漫川充分融合。
騾幫會館俗稱“馬王廟”,始建年代不詳,光緒年增修,分廟院與戲樓兩部分。廟院為南北兩院并列,中以墻隔。每院依次有前殿、天井、正殿和兩廂。騾幫會館是當時鄂、陜、湘、晉、豫5省客商云集的物資散地和水陸交易市場。騾幫會館南側有武昌館,北側有北會館,加之附近的樓閣式民宅,組成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融清代南北建筑風格之大觀。
鴛鴦雙戲樓是漫川關的標志,由南式戲樓和北式戲樓兩座同向戲樓組成,是中國唯一的一座聯璧式雙戲樓。南樓為重檐,顯得靈秀,北樓為單高挑檐,顯得大氣。兩樓中間用演員休息室巧妙連接。該樓在建筑藝術、繪畫藝術、磚雕、石雕、木雕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據說雙戲樓曾經常唱對角戲,北秦腔、南漢劇,而且同臺演出,各自吸引觀眾,這叫做“斗戲”。
第一次去的時候看的老房子
現在整修的街道
騾幫會館和鴛鴦戲樓把這條明清街分為上下兩片,以這個廣場為界,上片主要是居住區,下片為商業老街。我第一次去漫川的時候,殘存的老房子還不少,但是這次國慶節去,老房子明顯少多了,原來的街道底,很多房子都低于路面,新的路面改造工程,要加下水道,使得兩邊的房屋一小半落入地下。
關于老房子改造,我多說兩句。很多人不希望改造老房子,但是老房子不改造,確實住著不舒服。如果要想改造得很好,就要花費很多的錢和精力,這個錢要住家戶投入,不是每一家都能夠承擔的,有些必須政府出面統一政策。
第一次去的時候看到的街道
現在整修的秦楚街
現在沿河修建的“秦街”和“楚街”,基本為新修建的,其實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基本都是普通的現代的二三層樓房,沒有一點特色,而現在加蓋了馬頭墻,把路面是墻面加以提升,比原來好多了。
古鎮都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旅客留下來。留下旅客,不僅要靠古色古香的建筑,還要有配套的生活設施和宜居的環境。如大理,如麗江,故江浙一帶的小鎮,商業區是繁華的,但是休閑區又有特色,漫川具備這樣的條件。
漫川關依山傍水,群山環繞,景點眾多。漫川鎮前店子村的土地嶺有“千佛洞”,3面摩巖,紅磚砂石上雕造立體石佛近千尊。前店子村回龍寺組,有 “砧子石藏經洞”,還有蠻王洞、朝陽洞。鎮子周圍還有娘娘廟、三宮廟、慈王廟。
漫川關是陜西省旅游規劃的四大古鎮之一,高速路在這里又有出入口。漫川關居民南北交融,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有南方人的精明細心,他們有經商的傳統,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具備,假以時日,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何況,這里還有南北風味精華匯聚的“漫川八大件”。
蘇東坡即使被貶嶺南,都有詩句云“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發展旅游,不就是讓游客“賓至如歸”,在這里沒有“過客”的感覺嗎?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