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風水:廚房風水的忌諱你知道嗎?
55 2025-07-03
你是青海人嗎?
你是青海人嗎?你是青海人嗎?
重要的事情問三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你一定
對今天小編推出的這個內容不陌生
——青海民間體育項目!
因為,這些項目
許多青海人都在玩,
而且是當做游戲在玩。
不過,有些人已記不起它們本來的名稱叫什么了,
忘了曾經都是和誰一起玩過。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重溫一下
(因為有些項目大家太熟悉了,
所以小編只精選了其中的15項)——
打猴兒
“打猴兒”即打陀螺,青海冬天氣候寒冷,滴水成冰,少年兒童喜歡的戶外活動之一就是“打猴兒”。猴兒有用果木削制成的,也有磚石磨制成的,一般呈圓錐形,上圓下尖,大小不一。有的在猴兒觸地的尖頭上鑲嵌一顆小鋼珠,還有的把猴兒精心描繪得十分精致,“打猴兒”用的鞭子也很講究,鞭桿有竹子的有榆樹枝的,也有荊棘枝的,鞭稍有用柔韌結實的細皮條擰成,也有用光滑柔軟的麻皮搓成。兒童們一邊打猴兒一邊口中念叨著“猴兒跑,娃娃鬧,猴兒跳,娃娃笑,猴兒賺好過年。”
打拋兒
“打拋兒”是青海廣泛開展的活動,拋兒一般用牛、羊毛精心編制而成,長短不一,成人用的長一些,少兒用的短一些,以能夠掄起甩開為宜。拋兒粗如手指,中間一塊兒編織的比較寬大的叫“拋窩兒”用來放置石塊。一頭還編織了用以套扣手環的套環。在草原山巒之間,人們或用拋兒催趕畜群,或用拋兒驅打兇殘的野獸,保護人畜安全。使用拋兒時將發力的手中指套進一頭環扣內,用食指和拇指抓緊另一頭,在“拋窩兒”里裝上拳頭大的石頭,然后目測目標的距離,用力甩動以手心為圓心,當拋兒達到一定轉速時,再用手腕的動作朝目標作鞭打樣的抽擊,同時食指和拇指松開,石塊就會沿圓的切線方向,飛向目標。民間有“滿把石飛過對山頭,牛羊拋兒打死牛”和“拋兒長,打死狼”的說法。
打毛蛋
打毛蛋,利用牛羊毛纖細,伸展性強,彈性好的特點,纏成拳頭大小的毛線球,染成五彩斑斕,或用牲畜尿脬圍里,外纏毛線,其形狀,彈性可以同當今的皮球媲美,叫毛蛋。打毛蛋一般是比賽性質的,有兩人互相比試,有數人分成兩組比賽,也有一人單獨打著玩兒的。方法有拍打、干打、穿襠打、踢打等多種。次數多者為勝。干打是用手使勁打擊毛蛋。趁毛蛋彈空的空間,拍打者迅速轉體360°,繼續拍打轉體,連續次數多者為勝。穿襠打是用手拍幾毛的后在某淡出的彈起的瞬間抬起一腿跨越生氣的,毛蛋排擠次數多者為勝。
拔腰
拔腰,比賽雙方弓腰反臂抱住對方的腰部,裁判下令后,兩人盡力想法將對方提離地面。要求比賽雙方牢牢站穩腳跟,一條腿伸向對方襠下,取半蹲姿勢,當對方提自己時,盡力下坐,同時還要伺機提起對方。當對抗到相持不下時,必須不失時機一鼓作氣地將對方拔地而起,以取得最后勝利。這種活動需要有毅力和耐久力。比賽仍取三撥二勝法。拔腰不用器械,不受場地限制,可隨處進行。
背碌碡
碌碡是青海人對農村碾場用的石滾子的俗稱,一般用優質麻拉石(花崗巖)鑿成的六棱長形石滾,兩頭鑿有一寸見方的孔,用以安裝木柄。先把幾個大小不等的碌碡滾到場子中間豎放起來,參加比試的人穿好鞋襪、扎緊腰帶,先開始夾碌碡比賽。第一個出場者,根據自己力量的大小,可以任意挑選碌碡。夾碌碡時,運氣而動,用雙臂把碌碡抱起放在腰部,待夾穩之后,慢步行走。用盡全身力氣行走到力所能及的距離放下。第二人也以同樣的方法夾碌碡,誰走得遠,誰就為第一輪勝。稍事休息后,可夾較大的碌碡,再定勝負。其他人可以一并進行比賽。夾碌碡結束后,決出的前幾名優勝者,還要進行背碌碡比賽。再讓人們把大碌碡合力抬起放在背上,用雙臂在背部夾穩,然后沿著麥場行走。為了戰勝對手,不到精疲力竭,決不停止。
拉八牛
拉八牛同樣是在麥場上進行的一項體育活動,兩人或兩組人背對背分別拿起繩子的一頭,繩子一般是皮繩或馭具,或用長木棍代替。放在肩上扶好。準備就緒,隨口令一下,雙方開始拉動,直到一方越過分界線,就算決出勝負。拉八牛有一對一的對抗賽,有輪流進行的擂臺賽,還有分組進行的集體賽,既有背向而拉的形式,也有面對面的拉法,還有單手側向的拉法。
撒拉賽瓦
是撒拉族創造的運動項目。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勇敢頑強的性格。為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跨越黃河天險,使用羊皮筏、牛皮筏到達彼岸,并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領。在皮筏和木筏的基礎上,撒拉族人民創造出了叫“瓦”的渡河工具。用直徑50至60公分、長1丈左右的巨木,把中間鑿成空腹,就成為了“瓦”有獨木瓦也有數木連成的“連瓦”,并配有木槳。
靠環與碰拳
廣泛流行的傳統體育活動,用以比較人們手指和拳頭力量大小及其對抗能力。有兩人對抗,也有擂臺。比賽時,雙方先用右手,深處各自的中指,手指呈環狀套緊,真正做到環環緊扣,直到雙方中指擰緊時,開始擰指。如雙方互不認輸,還可以依次靠下去直到分出強弱。
碰拳時,雙方攥緊拳頭,在公證人的監督下,開始碰擊。最終分出強弱。
井井康
“井井康”的游戲,模擬的是草原上兩個不期而遇的牧羊人,他們有節奏的擊打牧羊棍,節奏有如馬蹄奔騰的聲音,這個游戲不僅斗志,而且口中還要唱詞不斷,生動再現了藏民族的放牧生活。
打“螞蚱”
撒拉族喜愛的運動項目。活動形式與壘球相似,風格獨特,興趣盎然。打擊時,蹦飛迅速,就像凌空飛行的螞蚱,故稱“螞蚱”。“螞蚱”粗1.5厘米,長7至8厘米,型呈棗核狀,木質。打螞蚱所用的排版由一塊長約70厘米、手執處寬4厘米的刀形木板做成。
比賽時,攻守兩方由2人組成。在場地定位后,就地劃一個直徑為2米的圓圈為雷區。攻方在雷區內用拍板將“螞蚱”擊出。隨著螞蚱飛行方向,由守方在跑動中力求將螞蚱接住,若接不住,也可以在螞蚱落地處快速撿起并擲向雷區。若擲不進雷區,攻方繼續再打,并用板拍丈量螞蚱落地到雷區的距離,誰先達到規定距離即為獲勝者。若守方能將螞蚱接住,或將螞蚱擲進雷區,則攻守兩方互換進行。最后,省著罰輸者單腿跳入圈內,或罰負方另行表演其他節目。
克孜庫瓦爾
“姑娘追”,哈薩克語稱“克孜庫瓦爾”。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一種馬背上的娛樂游戲,大多在喜慶節日時舉行。參加“姑娘追”的一對青年男女,騎馬并轡,向前方二三百米處的指定地點進發。一路上,男方可以向女方任意開玩笑,說戲謔的俏皮話,也可以盡情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姑娘不能有任何表示,即使羞得紅了臉,也要默默地傾聽。當走到指定地點,就要返回時,男青年要機敏地首先拍馬疾奔,姑娘隨之縱馬窮追,一邊追,一邊用皮鞭抽打那位頑皮的小伙子,而男青年照例不得還手。在追逐中,如果姑娘喜歡這位青年,那么鞭子只是在他的頭頂上虛幌或輕打而已。這種游戲一般要持續數個小時。小伙子可以輪流邀請姑娘們參加,直到大家盡興為止。
“姑娘追”據說是源自一個傳說故事,一對獵人和天鵝仙子結成的夫妻,在結婚那天,騎著兩匹雪白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翔,互相追逐。據說他們就是哈薩克族人的始祖。后來,哈薩克族男女就以馳馬追逐的方式來促成愛情的結合。
打崗
撒拉族的一項體育活動。青少年更為喜愛。身著白色漢褂、外套黑色坎肩(俗稱白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頭戴圓頂帽。撒拉族青年,是活動的參加者。先在地上立一塊方石,然后在距離方石5米左右的地方劃一條線,參加者在線后手拿小石片用側打、正大、立打、平打等各種動作擊石。 活動前,首先統一規定打崗的動作順序參加者統一執行。當一人用一種動作將石擊中后,可按規定順序換下一個打崗動作,不中者繼續用原動作打崗,直至擊中才換另一個動作。這樣一次下來先完成全部動作者為勝。勝者有權罰負者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節目,唱歌或跳舞,形式不一,負者也心甘情愿的認罰,為了贏得對方人人都力爭動作準確,出手中地。技藝高超者守起命中常能引起圍觀人們的稱贊,負者如果不服氣可再次進行較量,有時旗鼓相當,難見高低就反復比賽,直到決出勝負。
蹬棍
青海東部農業區各民族普遍喜愛的一種民間競技。兩個人對峙。比賽時兩個人面對面坐在地上,互相蹬著雙腳,雙手同時緊抓一根結實的木棍,然后用力向自己的一邊拉,被拉起者輸。這種競技主要是看誰胳膊和雙腿的力量。由于蹬棍比賽起來簡單易行,容易得出結果,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勞作間歇、農閑之余都可進行,所以比較流行。
拉羊皮
青海哈薩克族傳統體育活動。亦稱刁羊。賽時將騎手分成幾組,在平坦開闊的草坪地選一起點候令。羊皮(舊時用羊)放置在數百米外作目標。信號一發,眾騎手向目標放馬急馳,爭搶羊皮。先得者將羊皮放于馬鞍或夾抱于懷,左閃右躲,急奔終點。余眾施展各種騎術緊追不舍,搶奪羊皮。以得到羊皮并先到終點者為勝。
翻架操
類似單杠,兩人肩上放一木棍,第三個人在木棍上做各種動作,依次輪流。
西海君特供(組稿|方俊閣)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監制/史凱|責編/沙成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