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個dei,給我懟,給我沖,給我豁出去。”
“瞎活就行,想辦法哄著自己高興,活在當下,開開心心比啥都強。”
“膽子大一些!別什么事都在意,什么都糾結,什么都害怕。學會愛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沒必要跟生活較勁,允許一切發生,見招拆招。別貪心,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有。但也別擔心,我們不可能什么都沒有。”
用最暴躁的語氣說著最治愈的話。近日,山東東營市人民醫院疼痛科主治醫生姜林凱憑借“怒吼式”勸人對自己好的短視頻走紅網絡,多家媒體轉發其視頻。網友表示,感覺被打通了任督二脈,聽完整個人都通透了。
姜林凱醫生的走紅,從表面看源自其極具沖擊力的表達形式。對傳統醫患溝通方式的顛覆,摒棄了醫生慣常的“權威姿態”。以情緒共鳴為切口,用“家里亂點沒關系”“自己爽才是天下第一”等充滿煙火氣的語言,消解患者對“完美生活”的執念。當醫學話語轉化為市井化的生存哲學,“白衣天使”降維成“人間清醒的隔壁大哥”,這樣的醫生很難不讓人眼前一亮,心生信賴。
而大眾被這種打破醫患距離的“話療”吸引,也不僅是因為反差帶來的新鮮感。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他精準戳中了當代人的情緒痛點。競爭加劇,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人們需要面對生活、教育、工作帶來的各種困擾。既想獲得成功,又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既想面面俱到,又因負擔變重而苦不堪言。既想被他人肯定,又在自我消耗中迷失。許多人陷入了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中。
姜林凱醫生的“怒吼式”勸慰直擊當代人的情緒病灶,有對欲望的清醒解構,有對生存焦慮的溫柔安撫,也有對過度內耗的否定。剛柔并濟的勸誡,讓人有 “豁出去”的勇氣,也要有“接納遺憾”的豁達,為在高壓中掙扎的人提供了一套實用的情緒調節法則,也暗合了年輕人對“去偽存真”的精神需求。
當醫生撕掉“高冷標簽”,用真實的方式觸碰患者的心靈褶皺,這是醫學人文精神的回歸,也讓大眾看到了醫療正從“疾病治療”轉向“生命對話”。當醫學不再局限于技術范疇,而是勸人“笑著面對生活的刁難”,這或許才是現代醫學最該開出的“處方”。(朱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