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批復的《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2020年)》,為西安市民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未來的12年內,西安市將會發生“質”的改變:“九宮格局、棋盤路網、軸線突出、一城多心”將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網將使城市對外聯系更加快捷;高標準的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及配置齊全的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將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繞城和秦嶺綠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將使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未來的西安將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設施完善、生態良好,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8年—202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于2004年1月經建設部同意后開始修編,歷經了戰略研究、大綱編制、成果編制、成果報批等四個階段,2008年5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 《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以加強西安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古城戰略地位為出發點,立足于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重點就城市性質、規模、城鎮體系、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等內容進行了研究。
規劃采取“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協調會議和專業規劃協調會議相結合的會議制度,廣泛吸取市級各部門、中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多種形式向市民進行公示,為科學編制總體規劃奠定了基礎。
本次規劃重點突出了以下五大特點:一、城鄉發展一體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強化主城區與周邊區域的經濟聯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確、結構完善的城鎮體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間布局形態。“一城”指主城區,是西安城市發展的主中心,集商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為一體;“多心”指4個組團(六村堡、常寧、新筑、洪慶)、3個新城(臨潼、閻良、涇渭)、4個中心城鎮(戶縣、高陵、周至、藍田),是城市發展的副中心,承擔主城區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同時,重點發展50個職能特色突出的建制鎮,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
俯瞰華清池
2.主城區人口控制在528萬人以內 積極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規模盲目擴大。到2020年,西安市的總人口將達到1070.78萬人,約有80%的西安人將成為城鎮人口;主城區的人口將達到528.4萬人。 二、城市特色更加鮮明
西安將在尊重歷史文化,繼承歷史文脈,保護歷史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傳統格局的凸顯、特色空間的整合、文化環境的營造來延續城市特色,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凸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老城區與新城區各展風采,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1.布局特色:“九宮格局、虛實相當” 優化主城區布局結構,把不適合在主城區發展的城市功能逐步向外圍地區疏散,主城區與外圍組團、新城之間以交通軸,大遺址、生態林帶、楔形綠地等為間隔,形成功能各異、虛實相當的“九宮格局”布局模式。 2.文化特色:歷史文化資源 整合歷史資源,挖掘文化內涵,保護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環境、城市歷史格局、都城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13項內容。 市域進行整體保護,劃分為四個保護帶:城區歷史名城保護帶,中部歷史地貌、河湖水系保護帶,南部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帶,東南部古遺址、古陵墓保護帶。
采取新舊分治的理念,老城繼續實施“唐皇城復興計劃”,疏解老城功能,降低人口密度,由42萬人降低到30萬人;保護與恢復歷史街區、人文遺存,重點保護北院門、三學街和七賢莊等3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環城西苑二期工程,完成順城巷環境綜合整治,治理朱雀門——五味什字段環境等工程;保護好西安事變舊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等重要革命遺址和文物,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加強對地下文物埋藏區的保護,保護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大遺址,建設遺址公園,加快含元殿御道、大唐西市遺址恢復。 建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功能各異的城市新區。近期加快“四區兩基地”建設,重點建設未央新城、北客站地區、曲江國際會展產業園等。 3.產業特色:五大優勢產業 發揮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五大優勢產業,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和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加快高新區世界一流科技產業園區、經開區涇渭工業園千億元先進制造業基地、西飛飛機起落架制造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新筑、六村部、引鎮等物流園區建設,建成七個物流中心、十個配送中心;完成浐灞金融商務區建設,實施東大街、解放路改造,提升西大街、騾馬市、小寨等特色商業街區的人氣、商氣;以城墻景區、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樓觀臺道文化展示區、光中影視基地等重點工程為龍頭,培育文化產業品牌;完善城市旅游服務體系,老城內發展商貿旅游服務業,建設國際化游客集散中心。
4.生態特色:山水城市 延續八水繞城和秦嶺綠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劃定城市禁、限建區,構建區域安全生態格局;以山、林、塬為骨架,以風景名勝區、遺址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為重點,以主要河流、交通通廊沿線綠色通道為脈絡,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體系。 構筑“三環八帶十廊道”的綠化主骨架,加快浐灞區域生態整治、團結水庫治理、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等工程;加強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嚴格控制和管理秦嶺北麓區域內的各類建設項目;推進大綠二期工程、涇渭濕地自然保護區、渭河濱河新區生態帶、灞河入渭口萬畝生態濕地等工程建設,到2020年,城市綠化覆蓋率50%以上。 三、資源配置科學合理
合理配置城市資源,進一步優化城市布局,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特點。
鐘樓廣場
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為3082.51平方公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達2552.11平方公里;節流、開源、保護水源并重,加強地表水源地和水系的環境保護,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和利用,充分考慮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提高工業中水利用比率、用水重復利用率, 到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為20立方米。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先進高效灌溉技術應用,農業灌溉系數達到0.7;能源節約和開發并重,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強化工業、公共交通和建筑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4、配套設施安全高效1.便捷的交通體系 對外交通:構筑以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確立輻射全國的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樞紐地位。完善航空港配套基礎設施, 建設35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對現有西安火車站進行擴能改造,新建西安北客站,完善西安長安站,遠景建設西安南站,建設貨運北環線、隴海線擴能改造等;加快城市出入口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完成東西三環路、北二環東延線、長樂路、太白路、科技八路等與外圍高速公路銜接的城市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從而構筑以高速航空、鐵路、公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確立輻射全國的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樞紐地位。
城市交通:建立以軌道交通、普通公共交通為主,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完善主城區道路系統,形成“一高、一繞、兩軸、三環、六縱、七橫、八射線加旅游環線”的道路網格局。到2020年,主城區路網密度達3.44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站點面積服務率達到95%。
西安軟件園
完成地鐵二號線建設,地鐵一號線開工前期準備;三環路全線建成通車,完成華清東路、太華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設,做好行政中心周邊市政配套工程建設;十里鋪至臨潼城市快速干道、關中環線西安段全線建成;近期建成公交港灣100個,開工建設公交樞紐站2個,改造背街小巷65條,建設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10座。
2.完善的基礎設施 重視水資源供給、能源供應、信息通訊安全,綜合部署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市政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