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死因探秘:誰是幕后黑手?
在歷史的長河中,蘭陵王高長恭宛如一顆璀璨卻轉瞬即逝的流星,以其卓越的戰功、絕世的容顏和悲劇的命運,成為人們千古傳頌與探究的對象。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而其死因更是迷霧重重,引人深思。究竟是誰,將這位戰功赫赫的名將推向了死亡的深淵?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探尋蘭陵王死亡背后的真相。
出身顯赫卻坎坷的開端
蘭陵王高長恭,出身于北齊宗室之家,是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這樣的出身,本應讓他盡享榮華,仕途順遂。然而,其生母地位卑微,這一先天劣勢使得他在早年的仕途上遠遠落后于其他兄弟。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母親的身份常常決定著子女的命運走向。高長恭雖為皇室貴胄,卻因母親的緣故,在皇族中處于邊緣地位。
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他的兄弟們早已在朝堂嶄露頭角,如四弟高孝琬在天保元年(公元 550 年)就受封河間王,而高長恭直到天保八年(公元 557 年)才被授予通直散騎侍郎這一閑職,可見其早年的落寞。但高長恭并未因此沉淪,他憑借自身的努力,不斷學習治國文章,在北方抽空整頓學術、整理經書,其勤奮好學的品質在民間廣受稱頌,為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邙山之戰成就威名
河清三年(公元 564 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聯手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然而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多次進攻均被北周軍隊擊潰,局勢岌岌可危,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高長恭挺身而出。他頭戴 “大面”(某種面具),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如同一把利劍,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其勢如破竹,一路所向披靡,竟直殺到洛陽城下。由于他戴著面具,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關鍵時刻,高長恭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認出是他,頓時歡呼起來,隨即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被這突如其來的勇猛攻擊打得措手不及,大敗而逃。
這場戰役的勝利,意義非凡。它不僅解了洛陽之圍,更讓蘭陵王威名遠揚。齊人對他的英勇贊嘆不已,用當地民間舞曲歌而蹈之,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蘭陵王入陣曲》。此曲悲壯激昂,生動地描繪了蘭陵王在戰場上的颯爽英姿與英勇無畏,成為了對他卓越戰功的永恒贊歌。此役之后,武成帝封賞蘭陵王高長恭為尚書令,他也因此成為了北齊的英雄,其聲名達到了頂峰。
功高震主引發猜忌
隨著蘭陵王戰功日益顯赫,他在軍中的威望與日俱增,逐漸引起了北齊后主高緯的猜忌。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殘暴稍次之,但在對待可能威脅到自己皇位的人時,卻毫不手軟。
河清四年(公元 565 年),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出于關心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 蘭陵王聽到皇弟如此關切自己,內心激動,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本意是表達自己對國家(即皇家之事)的忠誠,將國事視為自家之事,才會不顧生死沖入敵陣。然而,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在小心眼的高緯心中種下了猜忌的種子。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在高緯看來,“家事” 只能是自己的,蘭陵王作為臣子,說出這樣的話,似乎有將 “國事” 據為己有、想要取而代之的嫌疑。從此,高緯開始對擁有兵權的蘭陵王產生了深深的忌憚。
在定陽時,高長恭的幕僚相愿發現他有斂財行徑,推測其是因為恐懼功高震主,想用貪污這種方式來降低自己的名聲。高長恭承認了這一點,相愿卻指出,朝廷若是已經猜忌他,那么貪污之事反而會成為處罰他的借口,這樣做不僅求不到福,反而會招來更大的禍患。高長恭驚恐不已,跪下求相愿給想辦法。相愿建議他裝病在家,不要理會政務,以避鋒芒。高長恭雖決定采用此計,但內心深處,作為高姓子弟,他難以做到對朝事完全袖手旁觀。后來,南陳進攻江淮地區,高長恭擔心會再次被任命出征,嘆息說:“我去年臉腫,現在為何不發病!” 從此,即便真生病了,他也不再積極治療,試圖以此來遠離朝堂紛爭。
毒酒賜死的悲劇結局
武平四年(公元 573 年)五月,后主高緯對蘭陵王的猜忌達到了頂點,最終決定痛下殺手。他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面對毒酒,滿心悲憤與不解,對他的王妃滎陽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 鄭氏回答說:“為什么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 高長恭絕望地說:“皇帝怎么可能會見我?” 在那個君權至上的時代,皇帝的心思難以捉摸,一旦被猜忌,臣子往往百口莫辯。
高長恭深知自己的命運已無法改變,在這生死關頭,他將所持的大量債券都付之一炬,顯示出對身外之物的不屑與灑脫。隨后,他飲下了毒酒,結束了自己年僅三十余歲的生命。他的死,標志著北齊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將領,也加速了北齊王朝走向覆滅的進程。
蘭陵王之死的背后剖析
從表面上看,是北齊后主高緯的猜忌與昏庸直接導致了蘭陵王的死亡。但深入探究,這背后反映的是封建王朝中皇權與將權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在封建社會,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任何可能威脅到皇權的因素都極為敏感。蘭陵王高長恭戰功卓著,在軍中威望極高,這無疑讓生性多疑的高緯感到芒刺在背。即使蘭陵王并無謀反之心,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對高緯的皇位構成了潛在威脅。
此外,當時北齊朝廷內部政治腐敗,奸佞當道,權力斗爭錯綜復雜。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蘭陵王作為正直且有能力的將領,難以在朝堂中找到堅實的支持。他的忠誠與戰功,在小人的讒言和皇帝的猜忌面前,顯得如此無力。可以說,蘭陵王的悲劇,是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與政治漩渦中的無奈掙扎,是封建皇權制度下無數忠臣良將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
回顧蘭陵王的一生,他從出身的坎坷中奮起,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屢建奇功,卻最終倒在了自己人的猜忌與陰謀之下。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殘酷與無常,也讓我們對這位英勇而又無奈的傳奇人物充滿了深深的敬意與惋惜。如今,雖然時光已過去千年,但蘭陵王的故事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引發著后人無盡的思考。
下一篇:北京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