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2日報道(文/凡帥帥 王大禹)5月21日,“銘記長征精神,光影照見來時路”《浴血困牛山》長征沿線展映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來自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貴州省石阡縣、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的嘉賓,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和媒體人等出席觀影,并在之后舉行的觀摩研討會上就《浴血困牛山》所承載的厚重紅色歷史和紅色教育意義深入交流。
5月21日,“銘記長征精神,光影照見來時路”《浴血困牛山》長征沿線展映啟動儀式在京舉行。(陳向陽 攝)
“很震撼!很感動!在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總是以大局為重,把希望留給別人,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人民群眾。”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原館長徐峰在觀影后的研討會上感慨萬分。他表示,自己已經看了這部電影不止一遍,每次都被故事情節所傳遞出的革命信仰和黨群情誼所觸動。
令眾多觀影者動容的是,電影所呈現的一段曾被塵封多年的悲壯歷史。1934年10月16日,紅六軍團十八師五十二團在師長龍云和團長田海清帶領下,在貴州困牛山與敵激戰三晝夜,最后彈盡糧絕。面對步步逼近的敵軍和被脅迫走在敵人前面的百姓,紅軍戰士不便展開戰斗,邊打邊退至懸崖邊。最后,為不做俘虜和避免誤傷百姓,100多名紅軍戰士毅然集體跳下懸崖。
厚重的歷史,扎實的情節,喚醒和激發深植于我們血脈中的紅色基因。觀影后,文藝評論家陳先義告訴記者,《浴血困牛山》傳遞出的精神力量至少包括兩個“至上”:一是信仰之上,“紅軍戰士為什么能夠聽黨指揮、英勇作戰、不怕犧牲?背后離不開崇高的信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信仰可以讓他們不顧一切,主動犧牲”。二是人民至上,電影展現了紅軍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老百姓冒死為紅軍戰士帶路、借船,而紅軍戰士在絕境時也不愿誤傷群眾,寧愿跳崖犧牲。
石阡縣龍塘鎮黨委副書記兼困牛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掛職)任洋標在研討會上表示,“絕對忠誠,信念堅定,勇于犧牲,赤誠為民”的困牛山紅軍精神激勵著當地干部群眾不畏困難,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偉大事業中去。當地群眾親眼見證路通了、村富了,山山水水間換了新顏。如今,《浴血困牛山》用光影將這種精神進一步傳播出去,滿足了當地群眾的樸素愿望,也激勵著更多人勇往直前。
5月21日,“銘記長征精神,光影照見來時路”《浴血困牛山》長征沿線展映啟動儀式觀摩研討會在京舉行。(陳向陽 攝)
談到自己當初作為一名非影視人士為何要投資拍攝這部電影,貴州三點紅文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浴血困牛山》總制片人張淑平告訴記者,自己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就對紅色電影感興趣。四年前,無意中讀到紅軍戰士在困牛山為了保護老百姓跳崖犧牲的報道,大為感動,當即深入貴州困牛山采風,從當地村民的口中深入了解了這一段厚重的歷史。在得知當地人想把這段紅軍事跡拍成電影的愿望后,她毅然站了出來。
悲壯的歷史,唯有真實呈現,才最動人。為了保證電影的情節、人物、故事和重要細節都有據可查,張淑平在三年多里做了大量功課,除了翻閱文獻資料、走訪當地村民和檔案館人員,還拜訪紅軍后代,并請到軍史作家、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柳建偉創作劇本。
“從我們創作之初到拍攝,就圍繞兩個字,‘真實’。這段歷史過于厚重,不需要更多的藝術化處理,只要能完整地、真實地把它呈現出來,就是一個成功,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張淑平告訴記者,為保證真實可信,就連電影中國民黨軍官的很多對話都是從當時存留下來的電報上收集的。
用光影的力量去打動年輕一代,發揚好、傳承好紅色歷史,是電影《浴血困牛山》團隊一直發力的方向。“我們很多同齡人都是看紅色電影長大的,愛國情懷和對先烈的敬仰從小就建立起來……我想這種紅色基因真正要傳下去,還是要從青少年開始。”張淑平表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正如《浴血困牛山》深度發掘第一手資料,利用光影將90多年前的故事呈現出來,鮮活的歷史能直擊心靈,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吸引和打動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廣大觀眾。
5月21日,“銘記長征精神,光影照見來時路”《浴血困牛山》長征沿線展映啟動儀式觀摩研討會在京舉行,總制片人張淑平發言。(王大禹 攝)
“在信息時代,各種信息在短時間里就會淹沒在海量信息中。需要思考紅色文化如何去傳承,如何去保護,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對紅色文化感興趣,如何厚植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各種困難的底氣……這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做的。”張淑平說。
讓電影“重走”長征路,一路撒播信仰的種子,綻放傳承之花。張淑平告訴記者,接下來,電影會在紅軍長征路沿線展映,繼續放大傳播的力量。她還呼吁,紅色血脈的傳承與發揚,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革命故事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