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究竟什么樣?
“中國腦計劃”預計今年啟動。無獨有偶的是,科普綜藝《最強大腦》第五季找來100個學霸。他們在舞臺上通過各種項目的比拼,把何為聰明展現在大眾面前。
迷宮路線、拓撲問題、泰森多邊形、小世界原理……每當選手解題比賽,網友的彈幕總是各種感嘆:“題目像天書”、“感覺自己是文盲”、“智商受到暴擊”、“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那么,我們每個普通人究竟離“天才”有多遠?后天努力能否趕上?
而更關鍵的是,從國家人才戰略來說,高智商的“天才”們,是否一定會成才,甚至成為“國之棟梁”呢?
一套測試題目,甄別什么是天才
當100名學霸按照排名站上舞臺,大部分觀眾是懵的。
幾乎所有人都在心里揣測:這100人究竟怎么選拔出來?憑什么他們就是聰明人?
仔細觀察,其中不乏高考理科狀元、清華北大學霸。但其中也有普通高校學生,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初中生、上班族。換句話說,這些“天才”的甄別和選拔機制究竟是什么?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劉嘉是節目幕后的科學團隊負責人。他參與了節目全部的項目科學評估,也為甄別這100名“天才”制定了一套測試題。
制作人桑潔曾經這樣形容兩人的分工:“我的團隊負責觀賞性,劉嘉的團隊負責科學性。”
而科學講究嚴謹,最好一切都有量化標準。
選拔之初,劉嘉把測試題分為幾類,如矩陣推理、類比推理、空間能力、創造力等。
舉一例空間能力測試題:觀察一個立方體,紙面上只能看到3個面,請想象當它展開變成一個平面,應該是選項中的哪一個展開圖。
又如類比推理題:觀察左邊兩個圖形的變化規律,選出右邊第二個圖形應該是什么。
這些題目盡量不涉及知識點,更像常識性的“智商測試”。14歲的初中生,即便沒學過高等數學、解析幾何,照樣可以做。
他還為題目制定了評分標準:每一類有20多道題。不同年齡段,各有一條參與者排名曲線。通過曲線查找,答題者就能大致判斷自己在人群中處于什么位置。
這100名學霸就是靠這套題目選拔出來:初試在網上統一答題,復試坐在封閉的教室中紙面答題,確保真實。復試通過后,選手們再來節目組進行面試。
面試不再局限于“紙上談兵”,各種微縮迷宮、方塊模型等開始出現在場地上,選手一批批進去觀察,遞交答案。
最后根據分數高低,進行100名排序。每個人亮相時,都已經附有一張分析個體思維能力的雷達圖。雷達圖上,誰的空間力更強,誰的推理力更強,一目了然。
然而,再科學嚴謹的量化測試,也未必代表一切。
當100個選拔出的“天才”集體比拼數字華容道、層疊消融等項目時,有人因過于緊張,手指顫抖,按錯提交按鈕;有人方寸大亂,難以集中注意力,發揮失常。有排名90多的人,幾輪比下來排在了前20,也有排名前幾的人幾輪比賽后,反倒落在后頭。
于是,大家不得不產生這樣一個困惑:什么是天才?能力排名強弱的意義在哪里呢?
為什么每個天才未必都能成才
多年以前,劉嘉還在北大讀書。當時,他遇到一位朋友擁有“過目不忘”的才能———僅用2天時間,就能一字不落地背下從1927年到1990年的3厚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朋友說,只要看過一眼的東西,他都不會忘記。
于是,劉嘉和這位朋友組隊參加了一個校內的知識競賽,結果出乎意料,連半決賽都沒有進入。原因是,其他隊伍中同樣有人“過目不忘”,且搶答速度更快。
“這就是北大,不僅云集了記憶天才,而且還有各類國際奧賽得主、高考狀元,可謂群星璀璨。”劉嘉形容。
然而,20多年過去了,這些曾經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同學少年,卻鮮有人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一份對1953年到2013年近3000名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他們當中無人成為行業領袖。以高考狀元選擇比例最多的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專業為例,他們現在多數是“高級打工仔”,少數進入金領階層,但幾乎很少有人躋身胡潤、福布斯、新財富等中國富豪榜。
青少年時代意氣風發的天才,集體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天才并沒有成為國之棟梁,為什么呢?
192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推孟發起了一項名為“天才的基因”研究計劃。當時,天才的定義就是智商測試超過140的兒童。研究團隊多年追蹤調查約1000名天才兒童后發現,一些天才兒童成年后并未取得事業成功,發揮他們的才能。
關于什么是天才,一個世紀以來,觀念一直在演變。總結而言,有兩個有趣的發現:
第一,智商高的人,平均而言成就確實更高。簡單說,基因決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可人生特別好玩的地方在于,你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上限,所以你只能后天拼命努力。人的成長過程,或許就是一個不斷去觸碰極限、接近天花板,從而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第二,每個聰明人未必擁有更好的未來。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來自智力作用。”劉嘉說,“還有80%來自非智力方面,比如創造力、領導力、抗壓能力、堅毅的性格、情緒穩定性、有成就動機等等。”
比如節目的100名選手中,欒雨的實力很強,卻每每因心理壓力,比賽時情緒不穩,發揮失常。有一次,當對手已經提交答案,欒雨方寸大亂,幾乎自暴自棄式地快速寫下答案,不追求準確率,導致翻盤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當時坐在嘉賓席上觀看全程的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點評說:“面臨失敗的壓力,自我放棄這件事不能做,像我們這種做企業的,無數次已經失敗,但是你要真放棄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所以,天才的定義,已經遠遠超越了智商高這個單一標準,它一定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綜合在一起。
不光是記憶力好才叫聰明
然而,擺在當下中國青年面前的第一關,還不是心理素質、情商問題。
在統一的應試教育體系下,我們先天更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很少人有準確的自我認知。
選手周浩,從小性格內向,不善表達。除了物理學起來稍覺輕松,其他學科成績并不突出。他回憶,中學時語文和英語一直不夠好,在學霸云集的班里,自己經常是一名“吊車尾”。最終他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目前讀大三。這樣的經歷,與千千萬萬普通學子一樣。因此參加節目之前,他始終以為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連學霸都談不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同學推薦他參加《最強大腦》節目組的海選。筆試時,周浩的自我感覺也不好,許多題目不確定答案。一路闖到面試,他往迷宮中一站,還沒看明白迷宮的結構,發現其他選手已經快速遞交答案。
百強選手中,他的初始排名為第96名。周浩不僅沒有失望,還萬分感嘆道:“我竟然沒有被淘汰,太意外了。”
更意外的是,隨著一期期比賽,周浩的排名不斷靠前。幾個熟悉他的朋友看節目時直嚷嚷:“周浩怎么還在!”再過一周,發現:“周浩依然在!”最后,他一路過關斬將,位列《最強大腦》15強。
“很吃驚,原來我對自己的定位有點過于簡單。”周浩說,參加節目給他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增加了自信。
如今回想,自己從小到大,物理題總能輕松破解;大學里設計物理實驗,團隊總把主要任務交給他;2017年,他作為隊長,帶領南師大獲得了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的第一名。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某些領域或許比較擅長。未來,可以進一步進修深造物理。”周浩說。
桑潔說,節目想把中國高智商人群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光是“記憶力好才叫聰明”。因此第五季設計的項目,有別于以往。
比如各種迷宮項目,充分展示了何謂“空間能力”。題目往往結合了記憶力、觀察力、空間力、計算力、推理力等等,比賽后階段,還需要2名選手共同合作解題,考察團隊合作能力。在心理學上,這些被稱為“通用能力”。
有一位節目導演,是一個6歲男孩的媽媽。跟隨節目的5年里,她幾乎買遍了市場上的益智類小游戲,只要兒子玩膩了,這些玩具就會一件件被搬到公司,比如鍛煉空間能力的管道迷宮、鍛煉邏輯能力的電路板拼接等,都被作為范本進行研究。鏡面迷宮、立體華容道、瘋狂停車場、激光射線這些比賽項目,不少是從游戲中獲取的靈感。
比賽中還有大量題目,是一群來自各領域的專家探討后的結果。比如節目組曾設計了一個自由落體題目,為此找上南京大學物理系一位大神級別的博士。這位博士前前后后進行了一套完整的實驗,用一個月時間編寫了一個程序。他對節目組說:“我也很感謝你們,不然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研究這么奇怪卻有趣的小東西。”
年輕的節目編導們說,希望設計的這些項目,能夠讓家長真正懂得“什么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中國式家長總認為,別人都學奧數,我的孩子也要學;別人學鋼琴,我的孩子也要學,成績不好就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因此變得十分焦慮。
“這些題目,希望能提供一些專業性展示,明白人腦的能力分好幾種,不是每個人都適應奧數,不是每個人都能快速學會鋼琴。首先得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有哪些特長、哪些弱項,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桑潔說。
教育體系并沒有給天才應有的評價
楊易是100名選手中的佼佼者,不僅在節目中一路贏到底,最后還代表中國戰隊出戰,與外國選手們打國際腦力賽。每當隊友失誤,楊易就是力挽狂瀾的那根“定海神針”。網友們評價他的表現為“智商和情商雙高”,當之無愧的全場“MVP”(最有價值選手)。
但接受記者采訪時,楊易坦言:“我從小有點自卑。”
他說自己文理成績均不突出,義務教育階段全靠努力。家長管得緊,80%以上時間花在學習上,成績中上而已。
有兩件事讓他一直覺得自己并非天才:小學里,全年級一起參加數學速算,他的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而且小學作文幾乎沒有及格過,直到上了中學才有提升。
至于被稱贊“情緒穩定、情商極高”,楊易回答:“我就當比賽是一個游戲,抱著玩的心態,沒太在乎輸贏。”他還半開玩笑地表示,有一場比賽,嘉賓就是自己職場上的老板俞敏洪,如果當時俞敏洪直接放言“楊易你輸了就不用再來新東方上班”,說不定他真的會特別緊張,再也維持不住“高情商”了。
不過,導演組的人是這樣分析的:“比賽要舉重若輕,當成一場游戲,心態才會好。這個道理哪個選手不懂?可知易行難。楊易這樣想,就真能這樣做。這就是出色的情緒控制能力。”
楊易對自己的判斷,還有一個偏差。
最初,他認為自己思維強項是空間能力,畢竟小時候幾何學得好、形象思維強。然而打一照面,節目組的人就對他說:“你空間能力一般,著重做推理項目比較好。”
楊易起初不信。可隨著項目一個個比下來,他切身感受到“空間能力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高手們遠遠比他強太多。原來節目組的判斷是對的,自己的推理能力才是優勢,高于一般水平。
幾乎每一位接受采訪的選手都表示,參加節目后,變得更自信了。
劉嘉用試題選拔出的“天才”表現有目共睹,但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心理預期往往形成反差。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教育體系,并沒有給予有才能的人應有的評價、更多的鼓勵和更好的培養?
時間證明了英才計劃確實有效
上世紀70年代,教育家馬蘭寫了一份報告遞交給美國教育部,后來促成了美國英才教育法案。大意是這樣:
研究發現,天才基因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固定的。那么以此推論,中國和印度人口基數龐大,天才的數量也將是美國的好幾倍。未來,美國的人才必定不是中國和印度的對手,那怎么辦呢?
馬蘭提出,美國應該盡早甄別和選拔天才兒童,給他們更好的針對性教育,促他們成才,化解人口基數弱勢帶來的危機。
為什么盡早挖掘天才兒童那么重要呢?
研究表明,人腦的發育,12歲-14歲是關鍵時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羅伯特·戴西蒙說:“大腦的認知能力在14歲時最強,之后每年下降。”錯過這個關鍵階段,再教育就遲了。客觀上,大腦的可塑性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抓住黃金時間至關重要。
馬蘭提出這份報告后,美國教育部成立了天才教育處;1978年,美國通過“天才兒童教育法”;1987年再次通過相關法案,并撥款建立聯邦辦公室和全國研究中心;1988年通過“杰維斯資賦優異學生教育法案”,此后每年由國會確認,并決定聯邦政府的撥款額度;1990年成立了美國國家英才研究中心,開展英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
我們一直沾沾自喜于中國學生的基礎教育水平整體勝過美國,但我們卻忽略了美國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因材施教,突出英才。
經過近半個世紀,時間證明了美國英才計劃確實有效: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等,這些影響當代世界的人才,都是從美國英才體系中脫穎而出。而埃隆·馬斯克自己還參與成立了一個挖掘孩子潛力的創新學校———Ad Astra。
劉嘉坦言,團隊研發的這套測試題目,更多作為科研興趣。英才計劃如果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就很難內嵌到我們的教育體系里。
中國歷來更重視整體教育水平,不重視從人群中“一眼識別”天才的機制。而事實上,對一些天才來說,別人學1年的知識,他們只要1個月就能融會貫通,非要跟著大眾教育確實有些“虛度光陰”。
在人才戰爭中,假設美國只有3個天才兒童,中國有10個,但美國的3個天才全被找到,得到了很好發展;而中國的10個天才,可能真正發展很好的只有1個。原來是3:10,現在可能變成3:1。
“就像我們為天生缺陷的孩子辦特殊教育一樣,對于天才兒童,他們同樣需要特殊教育。而目前,我們對英才教育缺乏重視。”劉嘉惋惜道。
讓天才變得更厲害,讓普通人變得更好
《最強大腦》名列前茅的選手中,14歲的楊英豪才讀初二,力壓諸多成年人多次贏得比賽,還以3:0戰勝對手,被譽為“黑馬”。
本以為這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天才兒童”,但采訪楊英豪時,他說自己并沒有這種自覺和認知。
楊英豪就讀于杭州最好的中學之一,班上學霸云集,他的成績維持在年級前50名。長期以來,他都是《最強大腦》的鐵粉,主動報名參加了海選,沒想到成績優秀。
在他看來,班上的學霸們只是沒去參加考試罷了,不然可能成績比他更好,“我覺得自己不算厲害”。
在南京面試時,楊英豪第一次看迷宮花了一個半小時,十分不適應拆分成上下兩層的迷宮,但是第二次再看迷宮題,15分鐘就得出了答案。
這也佐證了劉嘉對天才的判斷:他們學東西就是比別人快,悟性高。
參加節目給予楊英豪的不僅僅是自信心,更大的收獲在于,和一群不同經歷、閱歷、年齡的人在一起,開拓了眼界和思維。
12強選手喜歡在酒店里湊一起玩狼人殺。一群高智商的人在一起,大家都很會玩。這12強中,有來自各大高校的大學生,也有楊易這樣的數學老師。楊英豪有時候會請教他們學習上的問題,有時候只是靜靜聽大家聊天,每個人的生活都像一個故事、一本書。視野開闊后,他覺得自己“性格放開了點、膽子變大了點”。
他甚至自己總結說:“每個人擅長的地方不一樣,我感覺自己在計算機上有一點點天賦。”如今,和父母商量后,他主動退掉了奧數班,因為“不是真心喜歡奧數”,現在每周都去上計算機課,越上越喜歡,成為程序員、創立一家微軟那樣的公司是他的未來夢想。
中國從1978年開始超常教育,北大、清華、中科大原本都有少年班,反倒是現在正漸漸萎縮。其實微軟亞洲研究院前院長張亞勤、哈佛大學的年輕教授莊小威、360總裁周鴻祎等等,正是來自當年這些少年班。
然而并不是所有天才都會百分之百成才。美國也走過一條彎路,從最開始只強調智力,到后面強調綜合能力,比如倫朱利的三環模型,指智力、創造力、積極的任務使命感這三項的綜合。
在信息時代和創新時代,國家間的比拼往往是人才的比拼,而且是頂尖人才的比拼。
尤其隨著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年輕人口增長放緩,劉嘉強調說:“未來,我們不能只是強調人海戰術,而不強調領軍人才,那會吃大虧。”
而在天才的培養過程中,不斷研究哪些品質是好的、哪些教育方式是對的。最終,是讓天才變得更厲害,讓普通人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