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5月10日起實施,婚姻登記地域限制取消,新人領證不再需要戶口本,婚姻登記進入“全國通辦”新階段。與此同時,多地官宣“發錢獎勵結婚”??梢哉f,為了鼓勵年輕人結婚,各地都很拼。
在社交平臺上,關于結婚“獎勵”的討論頗為熱鬧。其中不乏質疑聲音,覺得“錢太少”,認為是“催婚新套路”。這些聲音,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適婚適育群體面臨的真實處境。很多年輕人都有類似經歷:逢年過節回家,長輩總是催婚催生,而結局往往是一番爭執和不歡而散。
應該說,政策“獎勵”結婚,至少邁出了努力向年輕人靠攏的第一步。畢竟,比起強勢的語氣,真金白銀的獎勵是在用切實的行動提高社會支持力度。即便數額有限,也傳遞出了一個信號:婚育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的課題。況且,結婚獎勵政策的形式也很多樣,既有直接發放的現金紅包,也有“結婚大禮包”、消費券等組合形式,還有“婚姻登記+文旅”等跨界服務。
必須承認,現階段的政策還有諸多有待完善之處。例如,長三角某城市已連續多年發放結婚消費券,但從社交平臺的反饋看,還有很多人并不清楚結婚消費券“怎么領”“怎么用”。同時,領券必須額外下載App、支持使用的商家有限、部分消費券需要“捆綁使用”等問題也飽受詬病。要想滿足年輕人在結婚這件事上的“情緒價值”,或許還要在政策落實的“顆粒度”上更花些心思。
更重要的是,結婚從來不是孤立事件,背后是搬家、買房、生娃、育兒等一連串現實問題,涉及生活成本乃至子女成長等方方面面。這些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影響結婚率的那塊“短板”。如果政策只是“開場熱情”,而后續支持缺位,更多年輕人依舊會選擇觀望。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81萬對,離婚登記63萬對。相比去年同期,結婚登記數減少了15.9萬對,離婚登記數則增加了5.7萬對。而去年的數據,結婚登記數已然跌至近45年來的最低點。這樣的曲線,顯然不是光靠幾千元的結婚獎勵就可以扭轉。
從過往經驗來看,單一的經濟激勵如果沒有其他配套支持政策,效果相對有限,短期政策紅利極易被快速稀釋。2023年,紹興上虞就曾發放“結婚大禮包”,婚慶行業營收當年增長18%,但次年增速便回落至5%。一項針對年輕人晚婚甚至不婚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房價等是制約年輕人結婚的關鍵因素,其中就包括“彩禮高昂”“高房價、高租金以及生活成本高企”等現實困境。
這些實實在在的憂慮,需要得到正視,政策工具箱及時跟上的同時,具體的政策措施也呼喚更多“想象力”。除了獎勵政策,延長婚假、普惠托育、住房保障等多方面措施都應被考慮在內,由此才可能形成組合拳,并逐步構建起從“交友”到“結婚”再到“生育”的全鏈條支持。
獎勵結婚只是起點,歸根結底,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婚育友好”的社會支持體系,讓年輕人可以安心結婚,城市也才能真正留住人、發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