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宏桑(情感領域資深博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
本文由作者參加九派新聞“九派圓桌”直播《婚姻登記不要戶口本,不被父母把關的婚姻會好嗎?》討論時的發(fā)言整理而成,發(fā)布前經(jīng)作者審閱。
新華社照片,南京,2025年5月10日
【1】不被父母把關的婚姻,真的更好嗎?
作為一名婚戀咨詢師,在從業(yè)過程中,我見過太多因婚姻問題前來咨詢的案例。
在我的咨詢案例里,有不少情侶想步入婚姻殿堂,卻面臨父母干預的難題。有的是因為家境、年齡或學歷等原因,父母不接納其中一方,進而強勢干預,讓想結婚的人陷入兩難境地。
一方面,結婚需要戶口本;另一方面,比戶口本更現(xiàn)實的是,現(xiàn)在年輕人買房、買車,很難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拿出這筆錢,很多時候還得依賴父母的經(jīng)濟支持。
所以,即便法律法規(guī)簡化了結婚流程,大部分小家庭想結婚,可能還是得告知父母。
新規(guī)發(fā)布后,很多人覺得能避免不少類似情況,尤其對老年人再婚而言也是利好。
很多老年人再婚時,子女會扣留戶口本,這并非完全出于對老年人幸福的考量,更多是出于經(jīng)濟層面的考慮。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愛情結合,更是兩個家庭資產(chǎn)的重組。很多父母不同意子女嫁給收入不穩(wěn)定的人,并非基于愛情的考量,而是基于對家庭經(jīng)濟風險的考量。
所以,當我看到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時,心情其實有點復雜。我個人支持讓年輕人自己承擔婚姻的后果,就算選錯了人、吃了虧或者結果和想的不一樣,那也是自己的人生選擇。
反而是那些把決定權交給父母,讓父母替自己做決定的人,很容易在事后懊悔,他們會想:“你讓我考公我考了,讓我讀大學我也讀了,你讓我結婚我就結了,可為什么我不開心、不幸福?”他們可能會有這種托付心理,這種情況很常見。
我發(fā)現(xiàn)很多年輕人結婚時,抱著一種自我客體化的心態(tài),做選擇是痛苦的,所以不選,讓別人幫自己選,把責任甩出去,心里會輕松一點。但婚姻這么大的事,我們必須自己做出選擇。
當然,短時間內(nèi)肯定會有很多陣痛。父母替子女考慮婚姻時,更注重現(xiàn)實利益或兩人的契合度;而年輕人做決定時,可能更看重內(nèi)心的激情澎湃和情緒價值。
心理學里有個坐標叫“SVR體系”,S指激情,V指價值,R指角色。在兩個人關系開始時,激情占主導;中期是價值;后期是角色。
我們通常認為一段婚姻能長久,是因為對方角色感強、有責任心,就算愛情消失了,也能很好地承擔責任。但年輕人在選擇婚戀對象時,可能更看重激情,比如這個人是否浪漫、夠不夠帥。但這些因素在漫長的婚姻中,可能會逐漸減弱,導致兩人不再契合。
所以,有人會因為對方給自己帶來的巨大情緒起伏而選擇結婚,但后來發(fā)現(xiàn)婚姻更需要責任和角色穩(wěn)定。這就和一開始的選擇不一樣,可能會后悔。
【2】基于現(xiàn)實或愛情的婚姻,哪個離婚率更高?
那么父母對孩子情感關系參與的邊界在哪里呢?我覺得可以用《被討厭的勇氣》里的一句話來說明——你可以把馬兒領到河邊,但不能按著馬兒的頭去喝水。
如果想關心子女,可以告訴他們這段婚姻可能存在的風險。我看到很多小姑娘想嫁給一個男人時說:“我不怕窮,他沒錢也沒關系。”這時父母就可以反問她:“你過過一天苦日子嗎?你都沒過過,怎么知道不怕窮呢?我給你說說嫁給他之后,你的生活質(zhì)量可能會有什么變化。”
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有邊界的告知方式,告訴子女他們的選擇可能會帶來哪些后果和風險,如果他們真的想選,那就尊重他們。
但這種開明的狀態(tài)其實很難做到。我覺得很多父母的第一需求并不是孩子幸福,而是孩子穩(wěn)定。
幸福是很主觀的個人體驗,比如找個帥哥或者能給自己帶來很大情緒波動的人,那一刻可能會有極大的幸福感,但這不是父母所追求的。
父母希望孩子進入一段穩(wěn)定的婚姻,生養(yǎng)一個孩子,給孩子提供穩(wěn)定的教育和資源供給。這是他們作為父輩,在資源傳承方面的一種定式思維。所以說父母是為子女好嗎?是,但這個“好”是基于穩(wěn)定、可控、長期,而不是某個短暫時間段的幸福體驗。
在我接觸的案例里,父母適度參與的情感關系或婚姻關系,確實比兩個年輕人完全自主決定的婚姻關系更穩(wěn)定一些。美國西雅圖大學羅根·斯坦曼教授從1970年到2020年這30年間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基于愛情的婚姻,離婚率比較高;而基于現(xiàn)實的婚姻,離婚率反而比較低。
這個結論可能讓人覺得很詫異,難道愛情不是婚姻的必要選項嗎?大家不應該因為愛而進入婚姻,才會有比較好的發(fā)展嗎?但仔細想想也有道理,愛雖然美好、偉大、浪漫,但也很容易變化。我今天特別愛你,愿意為你生、為你死,明天可能就不愛了,這沒什么道理可講。你得接受,這就是愛的流變性。
而基于現(xiàn)實情況,比如門當戶對,有比較一致的生活觀、都想在城市生活、都想繁育兒女……大家以這種人生合伙人的形式進入婚姻,反而預期不會太高。而因為愛進入婚姻,預期就相當高了,而預期高往往容易變成一種高風險。
真心或者愛情萌生的瞬間很浪漫,但維系愛情需要相當?shù)恼J知和智慧,不是一句“我愛你”就能一生一世的。很多東西不是僅靠愛的意愿就能支撐,可能還需要一些妥協(xié),或者稱之為“愛的能力”,這里面涉及很復雜的心理因素。
【3】婚前必問的15個問題
對于婚戀建議,我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愛的博弈》,作者是西雅圖大學的約翰·哥特曼教授,他做了婚姻實驗室,觀察了很多離婚、結婚的夫婦,總結出一些觀點。看書獲得系統(tǒng)性知識,可能比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零散獲得觀點更有幫助。還有一本書叫《看見情緒價值》,也推薦給大家。
我也建議大家可以在網(wǎng)上搜一下《婚前必問的15個問題》。這篇文章源于《紐約時報》,但國內(nèi)的專家們(包括我)加入了一些中國式問題,比如婆媳關系。
在婚前咨詢中,關于財產(chǎn)問題,我們會說得很具體。你們的錢是各管各的,還是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一起,對方消費達到多少元以上需要告知伴侶?比如買500或1000塊錢以下的東西可以隨便花,但高于這個數(shù),無論是贈予還是消費,都需要告知對方,這樣聊天才坦誠。還有生育問題,也得好好溝通。
除了這些,還有兩點看著很細小,卻最容易導致分手。一是異性邊界感。舉個例子,可能男生覺得讓女同事坐副駕沒什么問題,但女生覺得這就是越軌行為。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如果沒有對齊標準,可能一方覺得平平無奇的事,另一方卻很敏感,兩人就會吵得不可開交。
還有一個是生活習慣問題,尤其是衛(wèi)生習慣以及家務分配。是一方做飯一方洗碗,還是怎樣。我曾經(jīng)提出一個觀點,有必要在婚前進行同居,適配下雙方生活習慣,但很多人不太認同這個理念。
我非常建議大家在婚前聊一聊,不一定非要找專業(yè)的咨詢師或者顧問,夫妻兩人可以坦誠相對,不是對過去坦誠,而是對未來坦誠,看看彼此對未來的預期是否一致,把婚姻必問的15個問題列出來一起討論。
能否接受和對方父母一起住?和對方父母接觸的頻率是多少?還有關于房子、生活習慣、性需求等方面的問題。即便某些需求無法達成一致,但至少能建立預期。比如知道對方消費大手大腳,或者在原生家庭上投入過多讓自己不太舒服,但因為提前對齊過,具體生活中遇到這些問題時,就不會產(chǎn)生過激的情緒沖突和矛盾。
在心理學發(fā)展較早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有婚前咨詢和家庭咨詢?nèi)盏牧晳T。在國內(nèi),大家對做咨詢往往有恥感,好像只有自己“病了”才需要咨詢。我目前接到的咨詢中,有一半是挽回咨詢,我不太喜歡接這類咨詢。
其實很多問題在婚內(nèi)或戀愛期間就可以調(diào)整,但大家總覺得問別人問題很失體面,直到鬧崩了、無法挽回時才來咨詢,那時候解釋起來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我覺得在感情好的時候就把一些事情攤開來聊,效率遠高于感情面臨崩塌、分手后再去聊。
在我接到的諸多咨詢里,我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是當“翻譯”。伴侶吵架時,往往言辭激烈、攻擊性十足。女生說“你從來都不愛我,從來不在乎我”,其實她想表達的是,在某個特定時刻,對方?jīng)]有關注到她認為重要的事。男生說“你就花錢大手大腳”,他的意思是自己從小消費觀念比較節(jié)儉,而對方月光的行為讓他心里惶恐不安。我會把這些情緒化的話語,翻譯成相對客觀的事實性表述。
二是分享過往案例。有人想知道嫁給某種類型的男人大概會是什么情況,我會結合過往案例,告訴她嫁給這樣的男人可能有哪些好處、體驗,又存在哪些不足。舉個例子,有個男人很負責任、很體貼,但可能有點媽寶,因為他很看重親情,對母親會比較順從。你得考慮清楚,這些優(yōu)點和缺點自己能不能接受。
其實,這并不需要多深厚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就像網(wǎng)上有個紅人“王婆說媒”,她可能沒學過心理學,卻能給年輕人提供特別實用的婚戀建議。
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并非專業(yè)能力,而是一個真誠、值得信賴的人。別羞于說出自己在戀愛、婚戀中的困惑,只要講出來,有個真誠或者有經(jīng)驗的人,就能幫上忙。大多數(shù)婚戀矛盾,還沒到需要心理學強力干預的程度。只要愿意表達、袒露心聲,就很有機會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