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7月14日發布《柴米油鹽醬醋茶》完結篇“井鹽”后,李子柒的視頻已經停更5個月之久。在這5個月時間里,期待她歸來的不僅有中國粉絲,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網友。
在國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李子柒的賬號擁有1650萬粉絲。與國內一樣,李子柒YouTube的最新視頻也停留在7月14日那天。
視頻評論區,每天都有外國網友詢問李子柒的動向,“我們非常想念我們的漂亮公主李子柒”。
李子柒YouTube賬號評論區留言(經谷歌翻譯)
眾所周知,今年下半年,因為與MCN機構——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念”)產生法律糾紛,李子柒與微念的合作陷入僵局。
如今雙方爭執的原因已經廣為人知:作為頭部網紅,李子柒為微念創造了巨額財富,卻不持有微念任何股份,貢獻與回報并不對等;另外,微念代持四川子柒文化1%股份的事情也沒有得到解決。
關于李子柒多個商標的事情,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最新消息顯示,盡管雙方之間的官司仍在糾纏當中,但微念所屬的多個“李子柒”商標已陸續轉讓到李子柒手中,李子柒“IP”危機已經得以解除。
與此同時,李子柒與微念的官司糾紛,也被一眾海外網友所關注。不少熱心的海外網友,在李子柒視頻評論區,自發為李子柒停更的原因作出了解釋。
李子柒YouTube賬號評論區留言(經谷歌翻譯)
在得知此事后,外國網友們紛紛對李子柒表示了擔心和祝福,希望她早日度過難關。
“我祈禱她能成功地得到她的一切”“我把我所有的正能量都送給子柒和她的家人,我希望她能得到她應得的正義并重新更新視頻”……
李子柒YouTube賬號評論區留言(經谷歌翻譯)
一個中國網紅,何以能牽動千萬外國網友的心?這還要從李子柒的走紅說起。
1、李家有女,人稱子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李子柒在視頻里,看起來無所不能:
三月桃花開,她采來桃花釀成酒;五月枇杷熟,她摘來制成枇杷酥;從養蠶繅絲,手工造紙,到炒茶制茶,再到制作各種家居器物……無論是美食,還是器物、衣著,李子柒的視頻充滿了濃郁的中國風和恬靜的田園氣息。
與唯美的視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子柒的成長過程卻頗為坎坷。
她本名李佳佳,1990年出生于四川綿陽鄉間,從小父母離異,跟隨父親生活。5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繼母對她不好,爺爺奶奶心疼她,就將李子柒接回家。
李子柒的爺爺做過鄉間廚師,善做農活,還會編織各種竹器,村里有紅白喜事,都愿意找他幫忙。在爺爺忙活的時候,幼年的李子柒,就在一旁幫忙打下手。
兒時長期的耳濡目染,讓李子柒對食物和器物留下了深刻印記,也成了她日后做視頻的重要素材。
小學五年級時,爺爺離世,奶奶獨自撫養李子柒。為了賺錢養家,14歲的李子柒不得不輟學打工。為了省錢,她露宿過公園的躺椅,睡過橋洞,也曾住過陌生小區的樓梯間。后來她輾轉到飯店做服務員,一個月工資300元。
2012年,因為奶奶生病,李子柒離開城市,回到鄉下照顧奶奶。為了掙錢貼補家用,她開起淘寶店賣女裝。不過淘寶店的生意不好,在表弟的影響下,李子柒接觸到短視頻平臺美拍,她開始嘗試通過拍短視頻為淘寶店引流。
一開始,李子柒走的是搞笑路線,她拍攝“徒手劈西瓜”“垃圾袋撕成條假裝頭發”,但這樣的視頻很快就拍膩了,她開始拍攝兒時就熟悉的自然和美食,并加入古風元素,這成為她視頻的轉折點。
2016年春天,李子柒用手機拍了視頻《桃花酒》,起初視頻本沒有什么點擊量,但被當時很火的美食博主轉發之后,播放量上去了,還被美拍的CEO發現并點贊。
《桃花酒》視頻截圖,圖源:李子柒微博
短視頻迅猛發展,時代像一陣風吹過她,她的視頻被美拍小編頻繁推薦到首頁,開始被更多人看到。她用自己多年前的QQ空間名字“李子柒”作為賬號的新名,“李家有女,人稱子柒”成為她個人簡介。
2016年9月,新浪微博開始對優秀的短視頻創作者進行資源扶持。在此背景下,李子柒入駐了微博,這也成為她獲得更大關注的一個重要轉機。
為了提高視頻內容質量,她向視頻達人求教,給自己購置了一臺單反相機,學習更為復雜的拍攝剪輯手法。11月,為了拍攝《蘭州牛肉面》,李子柒向甘肅師傅學習了一個多月拉面,直到能拉出均勻的二細,才開始拍攝。
拉面步驟繁多,拍攝進行得并不順利,在經歷多次重拍,多次重新揉面拉面后,3天后才最終完成拍攝。5分鐘的視頻,她拍了200多個鏡頭,浪費了20多斤面粉,廢掉的面團做成馕,她和奶奶一起吃了半個多月。
好在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蘭州牛肉面》在網絡爆紅,全網播放量則最終突破5000萬,點贊超過60萬,李子柒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蘭州牛肉面》視頻截圖,圖源:李子柒微博
此后幾年,李子柒的作品以中華民族美食文化為主線,圍繞中國傳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展開。
她身著古裝,全程手工,從四川臘肉、佛跳墻、雞樅菌等地方傳統美食小吃,到蜀繡、木雕、窗花等傳統民間工藝,再到貼春聯、吃月餅、插艾草等傳統節日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演繹的淋漓盡致。
她拍攝了20多種農作物“一物一生”系列的視頻,記錄作物育種、澆水、發芽、開花、收獲及采摘過程。
為了讓人們了解快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術”,她耗時三四個月制作“活字印刷術”視頻。還用兩年時間,還原中國“筆墨紙硯”的制作過程,并受邀訪問馬來西亞王室,贈送自己親手制作的文房四寶。
早期,李子柒的視頻都是由自己一個人來完成。后來隨著人氣上漲,她組建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內容制作小團隊:李子柒、全職攝影師阿浩、兼職攝影師舅舅和小助理民國。李子柒的奶奶,則一直是她視頻中的常駐角色。
李子柒和奶奶,圖源:李子柒視頻截圖
而李子柒與微念的合作也被很多媒體報道過:微念CEO劉同明親自跑到綿陽找到她,李子柒被對方的“真誠”打動,2016年9月,雙方正式簽署了經紀合約,她負責生產視頻,微念負責推廣,雙方共同承擔推廣費用。
李子柒沒有否認微念在IP運營和傳播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她在微博里寫到:這也是為什么后來,你們在沒關注我的情況下偶爾都能刷到我的視頻,這也是我的視頻在半年時間里能得到那么多人關注的一部分原因。
當然,兩者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隨著李子柒的走紅,微念作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開始被一些頗有名氣的資本看中,期間公司歷經多輪融資,估值一度高達50億,甚至字節跳動也曾拋出橄欖枝。
微念的支持,讓李子柒能夠騰出精力“踏踏實實地去做內容”。而在內容制作上,李子柒也一直保留著絕對的控制權。
古風古韻的鄉村田園生活,古老的工序,傳統的美食,與老人之間濃厚的親情,再配以素雅的古裝和低沉悠揚的古調,李子柒的視頻,呈現出一種現實版的世外桃源,忙碌都市中的人們,在她的視頻中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李子柒終于出圈了,如今的她,已經在微博斬獲2720萬粉絲,B站獲得792萬粉絲,抖音獲取5500萬粉絲,躋身頭部網紅的隊列。
2、東方文化風靡海外
李子柒的走紅不止局限于國內,還走向了海外。在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上,她打開了一扇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新窗口。
“李子柒的油管頻道對外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抵得上1000個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一位在海外留學的知乎網友,如此評價李子柒在YouTube的影響力。
2017年8月22日,李子柒注冊了YouTube賬號。2天后,她在YouTube上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支視頻——《用葡萄皮給自己做件衣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圖源:李子柒YouTube賬號視頻截圖
視頻中,她設計制作了一套白色長裙,并將葡萄皮進行脫色,然后手工染制成葡萄色的裙子。視頻的標題及字幕均是中文,李子柒沒有進行專門翻譯,但是這不妨礙老外們理解她的作品。
在視頻評論區下方,外國網友評論到,“她對這個世界來說太完美了,她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保護”“當她穿著一件用本土葡萄染色的高級絲綢連衣裙走出去時,我真的哭了。”
迄今為止,這條4年前發布的視頻仍然不斷有新網友打卡留言,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對李子柒的贊美。如今這條視頻播放量已經突破2200萬,點贊量48萬,評論2.3萬條,并繼續保持增長。
李子柒在YouTube發布的128個視頻中,最火的視頻當屬2019年1月31日上傳的《A special program on New Year snacks 》,雖然只有10分鐘,但是播放量超過了1億次。
視頻介紹的是中國過春節時吃的各種年貨小零食:花生瓜子糖葫蘆,肉干果脯雪花酥。從食物的采摘到手工制作,畫面精致唯美。視頻旁白很少,配以清新的背景音樂,偶爾夾雜著李子柒制作食物的聲響,或肉下鍋的滋啦滋啦聲。
圖源:李子柒YouTube賬號視頻截圖
“她就像迪斯尼公主……但更好,因為她可以做任何事情。”一條高贊評論這樣說道。還有很多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等各國網友,在下面一起祝福:"Happy Chinese New Year"。
有一期視頻是李子柒坐高鐵去采長白山蜂蜜,視頻評論有很多外國網友自發給其他人介紹,這是中國的高速鐵路,很厲害。在李子柒的筆墨紙硯視頻下,外國人說:"她正在教我們,我們不了解的中國。"
而在最新一期視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完結篇“井鹽”中,李子柒還原了古法制作井鹽的全過程。她提取鹵水,熬煮鹵水,加鮮豆漿、分離雜質、色素,最終制作“井鹽”成功,然后她帶著自己所制作的鹽,回家做了一桌美味的食物。這一視頻同樣收獲了許多美譽。
圖源:李子柒YouTube賬號視頻截圖
視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深得老外的喜愛。李子柒的YouTube賬號也迅速成長:2018年10月,訂閱達到100萬;2019年6月,訂閱量達到500萬;2020年4月29日,李子柒YouTube粉絲破千萬,成為歷史上首個訂閱破千萬的YouTube中文創作者,全網粉絲破億。
2021年2月,李子柒憑借1410萬的YouTube粉絲量,刷新了“最多訂閱量的YouTube中文頻道”吉尼斯世界紀錄。
圖源:吉尼斯世界紀錄微博
截至發稿前,李子柒的YouTube賬號已經有1650萬訂閱者關注,視頻累積觀看量超過26億次。對比國外主流媒體CNN的1300萬粉絲量,BBC的1110萬粉絲量,Fox的861萬粉絲量,李子柒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而海外媒體也注意到這位東方美食博主,在報道李子柒時,外媒不吝贊美之詞,比如一篇新聞報道在標題中就曾寫道“Snow White is real and she's a Chinese vlogger。”(白雪公主真實存在,而她就是中國的一個視頻博主)
Youtube上,李子柒幾乎每條視頻播放量都在1000萬以上。許多國外網友在評論之余,最后都會留下一句“來自xxx的愛”,美國、印尼、俄羅斯、越南、英國、烏克蘭……人們用幾十種不同的語言, 表達著同樣的喜歡。
有網友在她的視頻中獲得了平靜,有人感慨于她所作食物的精美,有人稱贊她的多才多藝,有人感動于她和奶奶之間的親情,有人則形容她生活的地方就像仙境,也有人因此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在李子柒走紅后,YouTube上也出現了一批模仿她的博主。比如“泰國版李子柒”“韓國版李子柒”“越南版李子柒”等等。
其中“越南李子柒”無論是鏡頭轉場、拍攝內容、敘事節奏,還是衣服、發型、廚房擺設等,幾乎是全面復制粘貼李子柒,甚至還出現了“同款”的奶奶和狗。
圖源:“越南版李子柒”YouTube賬號截圖
只可惜一直在模仿,卻并沒有超越,這位“越南李子柒”,至今也才收獲17.3萬粉絲。而評論區質疑批評她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
超高的人氣,也讓李子柒從YouTube獲得了回報。按照YouTube規則,視頻博主達到一定門檻就可以開通廣告收益,在自己的視頻中插入平臺投放的貼片廣告,并從廣告費中拿走55%的分成。
根據第三方平臺Noxinfluencer的估算,李子柒從YouTube平臺的流量分成獲得的年收入,可能高達4000萬元人民幣。
李子柒還搭建了跨境電商獨立站,不像國內的網店以美食為主,海外電商網站主要銷售中國傳統服飾、廚具、手工藝品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把古風廚刀,許多粉絲買來舍不得用,而是收藏起來。
如果加上國內的商業版圖,李子柒的收入顯然頗豐。不過,對于商業變現,李子柒的態度卻比較謹慎。在10月份播出的央視節目《魯健訪談中》,李子柒曾表示,對“李子柒”這三個字,“我不想讓它以后有太高的所謂的商業價值。”
李子柒在海外的影響力,也贏得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及中央電視臺等官媒的報道和夸贊。
《人民日報》撰文評論:她的視頻內容獨具風格,讓人耳目一新,滿足了外國網友對中國的想象,堪稱網絡傳播時代的中國“田園詩”。
“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央視新聞評價到。
3、為什么是李子柒?
從結果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傳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樹立了良好的中國形象,已經成為文化出海成功的生動案例。
為什么李子柒能夠在海外走紅?一句話總結,李子柒的視頻向人們展示了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對于在都市的人們來說,每日面臨的快節奏生活,激烈的競爭,已經讓他們疲憊不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人們渴望從自然風光和原始勞作中得到慰藉,釋放內心的壓力。
而李子柒作品中的田園生活,諸多美好的傳統文化,與奶奶的深厚感情,成功描摹了一種理想的為之向往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古老中國風的映襯下,更顯得格外獨特和寶貴。
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樣的田園牧歌,在中國網友眼中,是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花源。而在西方世界的語境中,也恰恰符合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寫的那種恬淡祥和的意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能引發世界各國網友共鳴的話題。
此外,李子柒的視頻滿足了外國網友對中國鄉村的想象和好奇心。長期以來,由于缺少實際體驗和新聞報道,中國鄉村在西方人眼中有兩種典型印象,要么是貧窮落后的,要么是詩意神秘的。
李子柒的視頻將東方詩意神秘的一面具象化表現出來,揭開了中國傳統鄉村的神秘面紗。這些視頻,可以無障礙地跨越地理,讓不同文明之間實現交融和對話。國外網友甚至不需要聽懂語言,只需通過畫面便可理解內容。
而視頻中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仁愛、勤勞、勇敢、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等,也是為世界各國文化廣泛接受的價值理念。
一位網友曾經這樣評價:李子柒的視頻讓外國網友看到的是李子柒和奶奶之間的深厚感情,是中國傳統美食的豐富多彩,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對幾千年前陶淵明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向往。我們擁有不同的膚色、語言和文化背景,但卻有著最基礎的需求:過上簡單幸福的生活,愛人,也被人愛。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子柒無疑屬于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成功案例。
YouTube上,李子柒視頻評論區的留言還在不斷增加:
“希望她很快再次開始發布新視頻......無論她身在何處,上帝保佑她”
“我時不時地查看她的頻道,看看她是否上傳了新內容。如果不是,我會一直重看她以前的視頻。”
“我喜歡看她在花園里收獲和做飯,但看著她和奶奶一起吃飯對我來說是視頻中最棒的部分。”
“祝你好運和快樂,你應得的。”
1650萬海外網友正在等待她的歸來。
(作者 | 韓夏、編輯 | 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