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沐子 于瓅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和田地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于田縣,隨著最后一棵玫瑰花苗被植入沙土,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這一刻,意味著中國人以近半個世紀的執著,終于用一條“生態長城”將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圍了起來。而這條“生態長城”也成為了世界上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為這片廣袤的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生機勃勃的綠色防線。
春風輕拂,萬物復蘇。經過一個冬季的休養生息,大地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3月的于田縣,迎來了“鎖邊”后的第一個植樹節。整個冬季,于田仍響徹著平整沙漠的機器轟鳴聲,為春季即將到來的栽種季作準備。
臨近植樹節,志愿者團隊在于田縣參與植樹造林工作。 來源: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
林草局書記:
今年目標任務是完成12萬畝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橫亙于新疆天山山脈與昆侖山之間。
新中國成立以來,沙漠邊緣的植樹造林綠化工作持續展開。經過40多年的防風固沙治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已形成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但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南緣沿線的葉城、皮山、策勒、于田、民豐、且末等縣域。
其中,于田縣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之一。曾經的于田縣沙塵肆虐、生態環境脆弱,全縣沙化土地面積高達3875.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6.2%。
為了進一步遏制沙漠擴散,串連起仍有空白區域的綠色阻沙防護帶,歷經一年多的艱苦奮戰,2024年11月28日上午,于田縣境內的最后一段空白區鎖邊合龍,標志著塔克拉瑪干沙漠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完全閉合。
2024年12月,潮新聞記者曾踏上這片常年受風沙侵擾的土地。冬季的于田縣還無法看到成片的綠色,只有沉睡干枯的枝干,仿佛在為來年的綠色綻放而蓄力。彼時,“鎖邊”合龍已有月余,但防護帶上仍有忙碌的身影。
“鎖邊”不是治沙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沙漠邊緣生態恢復和治理工作仍任重道遠?。”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賈存鵬告訴潮新聞記者,按照計劃,到2030年,全縣將完成46.833萬畝的造林任務。“去年,全縣已經完成了5萬畝的造林任務。”
為了確保完成任務,全縣干部職工和志愿者們將按照每年9萬至10萬畝的布局進行植樹造林。“但今年我們自加壓力,目標任務是完成12萬畝。”賈存鵬說。
事實上,沙漠中適宜栽種的時間只有春秋兩季,春季時間從2月到4月中旬,秋季則從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賈存鵬解釋說,“4月份之后氣溫升高,水分蒸發快,不再適合栽種;冬季則因溫度過低,到了零下,滴灌帶會被凍壞,不利于種植。”
萬花園道路兩邊的玫瑰花苗。潮新聞記者 李沐子 攝
據央視新聞此前報道,這兩天,新疆南疆多個縣市啟動了2025年“塔克拉瑪干沙漠阻擊戰”防沙治沙工作,這也是繼去年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完成“鎖邊”后,新疆再次大規模啟動沙漠綜合環境治理。
“我們一直都明白,想要生存必須先治沙。”賈存鵬告訴記者,今年植樹節是“鎖邊”后的第一個植樹節,“與往年不同,今年我們植樹節時間將從12日開始,延長至三天,現場組織全縣干部職工和社會團體在萬花園、田東、七仙女、萬藥園等六大生物治沙區,進行植樹造林的增綠擴綠工作。”
護林員:
一線工作22年,見證土地新生
在南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防沙治沙的征程從未停歇,春季更是栽種綠色希望的季節。今年的植樹節,對護林員來說,不僅是又一次生態行動,更是希望的延續。
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布蘭塔勒管護站站長吾加布拉·賽迪說,今年植樹節,他計劃帶全家去闐東防沙治沙示范區一同植樹,栽植耐旱玫瑰、桃樹、杏樹等兼具觀賞、經濟收入與固沙功能的苗木上百余株。“種植這些植被既能陣構筑生態屏障,又能產生經濟價值;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從爺爺那輩人手中的鐵制農具“坎土曼”,到父親那輩的驢車拉水,再到如今,政府將大沙丘平整成條田,修好路、打好井,并配了滴灌帶……面對這些變化,已在治沙一線工作22年的吾加布拉·賽迪感觸頗深,“往年種十棵活三棵,如今滴答滴答的水管子把苗根喂得飽飽的,梭梭都躥得比駱駝刺還旺!”
2024年夏季的于田縣。 來源: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
春節一過,大地回春。2月底,吾加布拉·賽迪就已回到治沙工作一線,“今年初春時節,在闐東防沙治沙示范區,我與其他護林員一起種樹,鋪設固沙護土的草方格。”他說,當前他們已經種下紅柳、梭梭與沙漠玫瑰約千余株。
作為老一輩志愿植樹人,吾加布拉·賽迪的父親塞地·木沙說,今年植樹節自己也要去種下苗木,再到治沙工作一線,看看這片煥發新生的土地,他說:“春季植樹是改善生態的關鍵行動,對我們當地老百姓來說,每一天都是植樹節。”
作為管護站站長,吾加布拉·賽迪為自己制定了2025年的新目標:今年要帶領22名隊員,全力推進防沙治沙工程,計劃在管護區種植2萬株耐旱固沙植物,包括紅柳、沙棗、沙漠玫瑰及梭梭等。
他說:“我們立下誓言,要用綠色鎖住塔克拉瑪干風沙線。”
“80后”志愿者:
看著變綠變美,怎能不興奮
歷經多年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不僅依靠當地干部職工和居民的努力,還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志愿者和愛心人士的支持與參與。“鎖邊”后的第一個植樹節,對80后志愿者任域來說意義非凡。
2013年,任域第一次越野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達里雅布依村。他被沙漠中的這片神奇綠洲深深震撼,“你從未見過這樣的場景,扎根于廣袤無垠沙漠中的村莊,神秘且令人著迷。”從此,他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出生于新疆阿爾泰的任域,此前從未見過沙漠。“我們有阿爾泰山,有草原,有額爾齊斯河,阿爾泰的天永遠都是藍的。”而于田縣卻完全不同。
2017年開始,因為一年中有大部分時間留在于田縣,任域作為志愿者參與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工作中,“我還記得當時種樹,先讓拖拉機把成片的沙丘推平,春季種下梭梭和紅柳苗。因為沙子是流動的,只要沙塵暴一來,剛種下的樹苗就會被沙子淹沒。”他回憶道。
第一次見到沙塵暴,任域被大自然的力量震懾,“你不知道沙塵暴什么時候會來,有時候就是幾秒鐘的事。”他告訴記者,如今,雖然沙塵暴天氣仍時有發生,但相較于多年前,藍天多了,雨水也多了,“上周看天空要起沙塵暴了,但忽然下了一場暴雨。”
“你知道沙漠下過雨后的樣子嗎?”在任域的描述中,暴雨過后的沙漠,雨水沖刷走綠葉上的沙塵,沙漠一下子變得更綠了。
“看著變綠變美的于田,怎么能不興奮!”他說。
2024年夏季正值豐收的于田縣。 來源:于田縣林業和草原局
3月12日這天,任域和朋友們計劃到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標桿區,參與植樹造林工作,“我們沒有計劃種多少樹苗,需要我們就幫忙,再帶點水和水果等物資,連著三天我們都會過去。”他說。
如今,于田縣的田間地頭,已有農民勞作的身影。“草開始綠了,樹木抽出嫩芽,農民也在給核桃樹剪枝,家家戶戶門前的葡萄藤已經爬上了架子。”任域看到,沙漠的綠色開始一點點顯現出來。
隨著綠色阻沙防護帶的全面合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態治理邁入了新的階段。但“鎖邊”只是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正如護林員吾加布拉·賽迪所說:“我們立下誓言,要用綠色鎖住塔克拉瑪干風沙線。”
這不僅是一句誓言,更是每一個參與治沙人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