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軍誼所飾演的鉆山豹,在《烏龍山剿匪記》中展現了智勇雙全、膽識過人的形象。然而,他同時也是一個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的土匪,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反派。這樣的角色設定,讓觀眾們對他是又愛又恨,情感復雜。
申軍誼在《烏龍山剿匪記》中的出色演技,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這也使他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熱議焦點。值得一提的是,申軍誼并非表演科班出身,他曾經是北京地鐵的一名普通員工。然而,他對演戲的熱愛讓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在27歲時踏入了演藝圈,開始了他的演藝生涯。兩年后,他憑借在《烏龍山剿匪記》中的出色表現,一舉成名,并榮獲大眾電視金鷹獎的最佳男配角獎。在那個萬元戶稀缺的年代,他憑借一部戲就獲得了高達8000元的片酬,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甚至不輸于當今的頂級明星。
《烏龍山剿匪記》描繪了人民解放軍在“東北虎”劉玉堂的英明領導下,深入張家界的土匪巢穴,與土匪頭目田大榜、狡猾的鉆山豹,以及國民黨女特務四丫頭等反面角色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斗。劇中每位角色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性格特征刻畫得入木三分,有時甚至讓人對這些反面人物的亮相充滿期待。時至今日,四丫頭那冷艷絕倫的容顏與苗條優雅的身姿,依然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
追完《烏龍山剿匪記》后,我又在地方臺觀賞了另一部作品——《血濺津門》。這部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天津衛的英勇抗爭故事。雖然許多情節已隨時間流逝而模糊,但其中三個劇中人名卻深深印刻在我腦海中:郝明、李園莉、郭運啟。此外,關貴敏所演唱的片頭曲也令人印象深刻,那激昂的旋律仿佛將我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對白主要采用天津方言,這對我而言是一次全新的語言啟蒙。從小對方言就充滿興趣的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吸收著這些方言的精髓。如今,每當遇到陌生人時,我總能迅速判斷出他們的籍貫,這或許正是那些年不經意間積累的方言知識的饋贈。
同年,我觀看了由老舍先生原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該劇充滿了地道的京腔京韻。它講述了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北京老百姓遭受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奮起抗爭的壯麗篇章。劇中,李婉芬老師飾演的大赤包一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將角色的復雜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既令人痛恨又讓人同情。最終,她在監獄中發瘋而死的結局,無疑讓人感到大快人心。
李婉芬,一位獻身表演藝術長達50年的老藝術家,成功地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北京人藝話劇《茶館》中的龐四奶奶,還是《駱駝祥子》中的虎妞,亦或是《武則天》中的武則天,都展現了她的精湛演技。此外,她在春晚小品《送禮》中的表現同樣令人難忘,一人分飾四個操著不同方言的老太太,演繹得既有趣又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