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夏爾·戴高樂,全名: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里·戴高樂(法語: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創建者。法國人民尊稱他為“戴高樂將軍”。[1]
夏爾·戴高樂生平
1890年11月22日,夏爾·戴高樂誕生于法國里戈,里爾市公主街9號一個世代篤信天主教的小斌族家庭。他是巴黎圣母利亞學校教師亨利·戴高爾及其夫人讓娜·馬約的第三個孩子。
1909年,考入圣西爾軍隊。
1912年10月,圣西爾學校畢業,授于少尉軍銜,奉命赴貝當擔任團長的駐阿拉斯的步兵第33團供職。
1913年,晉升為陸軍中尉。
1914年7月28日-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14年8月15日,在比利時境內迪南負傷,因作戰勇敢受到表彰。
1915年3月15日,在香巴尼前線的梅斯尼爾-雷斯伊爾呂斯第二次負傷,傷愈后晉升為陸軍上尉。
1916年3月25日,戴高爾指揮的步兵第10連在都奧蒙陣地幾乎被敵全殲。戴高樂上尉被誤傳陣亡。追授一枚最高榮譽十字勛章,并在全軍通令表彰。其實是傷后未死而被德軍俘虜。
1916—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被俘,曾經五次逃跑未果,五度被易懲罰營。11月11日停戰后戰爭結束后獲釋回國。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簽字。
1919—1920年,應募赴波蘭第4舊車師供職同蘇聯紅軍作戰。戰爭結束后,戴高樂又留波蘭一年,擔任朗貝托夫軍事學院戰術教員。
1921年4月7日,同餅干制造商女兒伊馮娜·旺德魯結婚。
1921年10月,任圣西爾軍校戰爭史講師。
1922年11月,入軍事學院深造進修。
1924年6月,軍事學院畢業。被派往美因茲的萊茵區法軍司令部供職。發表處女作《敵人陣營的傾軋》。
1925年10月,調任貝當元帥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辦公室幕僚。
1927年,晉升為陸軍少校,指揮第19步輕兵營。
1929年-1931年,調往貝魯特。在駐中東法部隊中供職。昂責伊拉克、伊朗和埃及事物。
1932年,晉升中校。調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發表《劍刃》一書。
1934年,《建立職業軍》一書出版。
1937年,晉升上校。任第507坦克團團長。
1938年,《法國和它的軍隊》一書問世。因此書與貝當發生了一場沖突。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戴高樂受權指揮第5集團軍坦克部隊。
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11日,戴高樂奉命指揮第14裝甲師。25日,戴高樂晉升為臨時性準將。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被德軍圍困于加來地區英法軍隊,被迫從敦克爾克港經海上撤退。5日,戴高樂在改組后的雷諾政府中任國防副國秘書。6日至17日,又被任命為保羅·雷諾內閣的國防和陸軍部次長。14日,巴黎陷落。16日,雷諾辭職。深夜,貝當組閣。
1940年6月17日,貝當向德乞降。戴高樂只身飛往倫敦。
1940年6月18日,在倫敦電臺發表“6·18”講話,號召法國人堅持抗戰。
1940年6月22日,法國戰敗,法代表在貢比涅停戰協定上簽字。貝當政府向希特勒投降。
1940年8月2日,被維希政府軍事法庭缺席叛處死刑。
1940年8月,在倫敦簽訂丘吉爾-戴高樂關于自由法國章程的協議書。在戴高樂的號召下,整個法屬赤道非洲支持自由法國。
戴高樂將軍在攻占巴士底獄151周年紀念日,在倫敦檢閱抵抗運動部隊。
1940年9月23日,法英出征達喀爾失敗。
1940年10月27日,戴高樂在倫敦成立“法蘭西帝國防務委員會。”
1941年9月24日,在倫敦成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戴高樂任主席。
1941年3月,丘吉爾與戴高樂檢閱英國坦克部隊。
1942年7月13日,自由法國更名為“戰斗法國”。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將軍統率的英美盟軍在北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灘登陸。達爾朗和吉羅先后在阿爾及爾掌權。
1942年12月24日,維希政府的海軍上將達爾朗在阿爾及爾被刺爾。
1943年2月2日,歷時18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結束。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1943年5月,以讓·穆蘭為主席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成立,確認戴高樂為法國抵抗運動的唯一領袖。
1943年5月30日,戴高樂抵達阿爾及爾。
1943年6月3日,戴高樂與吉羅同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
1943年6月26日,戴高樂進入獲得解放的突尼斯。
1944年6月戴高樂與蒙哥馬利元帥在一起。
1943年7月31日,吉羅被任命為法國部隊總司令。戴高樂單獨主持法蘭西全國解放委員會的領導工作。秋天徹底清除了吉羅。
1943年10月3日,戴高樂正式成為“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稱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戴高樂任總理。”
1944年6月5-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戰場。
1944年6月14日,戴高樂抵達解放了的貝葉。
1944年7月6日,戴高樂赴美訪問,受到羅斯福接待。
1944年8月19日,巴黎開始起義。戴高樂領導下的勒克萊爾師第一批裝甲部隊8月24日抵達市政府大廈,宣告巴黎解放。
1944年8月25日,戴高樂進入巴黎,在蒙特巴那斯火車站接受德國衛戍部隊簽署的投降書。巴黎解放。
巴黎解放后,戴高樂回到巴黎。
1944年8月26日,法國臨時政府成立。
1944年9月9日,臨時政府改組。戴高樂任總理兼國防部長。
1944年10月23日,英美蘇各強國承認法國臨時政府。
1944年12月2日,戴高樂到蘇聯訪問,于10日簽訂法蘇協定。
1945年2月4日-11日,英美蘇政府首腦在蘇聯克里米亞的雅爾塔舉行會議,簽訂《雅爾塔協定》。[2]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由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總統一職。
1945年5月8日,德國凱特爾元帥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歐洲戰區結束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1日,法國全民投票表決,屏棄第三共和國,一致贊成新憲法。
1945年11月13日,制憲議會一致推選戴高樂為臨時政府總理。1946年1月20日,戴高樂辭去臨時政府總理職務。
1946年5月5日,法國全民表決,否決憲法提案。
1946年6月2日,選舉新議會,19日,喬治·皮杜爾接替費利爾斯·古安擔任政府總理。
1946年6月16日,戴高樂在貝葉發表演說,29日在埃皮爾講話,反對憲法提案。
1946年10月13日,鮑民投票通過新憲法。第四共和國正式誕生。
1947年1月16日,樊尚·奧里奧爾被選為共和國總統,任命保羅·拉馬迪埃為內閣總理。
1947年4月7日,戴高樂在斯特拉斯堡宣布成立“法蘭西人民聯盟”。
1952年1月26日,戴高樂寫下遺囑。希望死后在科衛貝雙教堂為他舉行葬禮。把他遺體安葬到他女兒安娜的墓地,不要舉行國葬,不要追授榮譽、稱號等。
1953年5月6日,戴高樂宣布聯盟在選舉或議會中都不再采取總體行動,聯盟成員只以個人名義行事。戴高樂退出政壇,回科龍貝村隱居,著手寫回憶錄。
1954年10月,《戰爭回憶錄》第一卷《召喚》出版。
1955年6月30日,宣布退出政壇。
1956年5月,《戰爭回憶錄》第二卷出版。
1958年5月13日,阿爾及爾爆發軍事暴亂。成立由馬絮將軍擔任主席的公共安全委員會。馬絮將軍求助戴高樂,信賴戴高樂。
1958年5月15日,在阿爾及爾,薩朗將軍高喊出“戴高樂萬歲!”當晚,戴高樂宣稱“我已經做好了接管共和國權力的準備。”
1958年6月1日,法國國民議會授權戴高樂組閣,并委托其制訂新憲法。
1958年9月28日,鮑民投票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8年12月21日,戴高樂當選為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1959年1月8日,戴高樂就任共和國總統,任命米歇爾·德勃雷為第一任總理。
1959年9月16日,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政策。
1959年9月,《戰爭回憶錄》第三卷出版。
1959年12月10日-13日,戴高樂承認馬里獨立的同時,宣布同意解散法蘭西共同體,其非洲成員要求在爾后的幾個月內獲得獨立。
1960年1月24日,阿爾及爾爆發街壘暴亂。
1960年2月13日,在雷岡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爆發了第一顆法國原子彈。
1961年1月8日,鮑民投票通過阿爾及利亞自決。
1962年3月18日,法國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達成埃維昂協議。
1962年4月22日-25日,阿爾及得亞爆發四將軍叛亂事件。
1962年7月3日,阿爾及利亞于7月1日投票后宣布獨立。
1963年7月,法國拒絕參加關于停止某些核試驗的莫斯科條約。
1963年8月,發表關于不干涉越南的宣言。
1964年1月27日,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5年7月1日,法國決定不再參加共同市場部長會議,并召回布魯塞爾的代表。
1965年12月19日,重新當選法國總統。
1966年1月,宣布法國脫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67年5月16日,再次拒絕不列顛參加共同市場。
1968年5月,“五月風暴”爆發。
1968年5月29日,戴高樂秘密前往巴登—巴登會見巴絮將軍。
1968年5月30日,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宣布繼續留任,決定解散議會。當晚60多萬巴黎市民游行支持戴高樂。
1968年6月23日-30日,戴高樂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1969年2月2日,戴高樂在坎培爾宣布就地方化和塞納問題舉行全民投票。
1969年4月27日,盡避戴高樂反復發出號召,但所提出的草案(兩項社會改革方案)在公民投票中仍被否決。
1969年4月28日,戴高樂將軍宣布引退,停止執行第五共和國總統職務,隱居科龍貝,開始撰寫《回憶錄》第四卷。
1970年10月,《希望回憶錄》第一卷出版。
1970年11月9日,夏爾·戴高樂在科隆貝去世。
1971年3月,《希望回憶錄》第二卷(前二章)出版。
家庭
父親:亨利·戴高樂,文學和歷史教師。
母親:讓娜·瑪約,出身于法國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家庭。
妻子:伊馮娜·旺德魯,1921年4月6日與戴高樂結婚。
兒子:菲利普,1922年12月28日出生。
大女兒:伊麗莎白,1924年出生。
小女兒:安娜。
主要著作
《敵人陣營的傾軋》
《劍刃》
《法國和它的軍隊》
《戰爭備忘錄》
《希望回憶錄》
后世紀念機場
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也被稱為華西機場(Roissy),坐落于巴黎,位于巴黎東北25公里處的華西(Roissy)。它是以戴高樂的名字命名的。
航母
戴高樂號航空母艦(Charles de Gaulle R91)是一艘隸屬于法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的旗艦。
廣場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猝然去世,11月13日,巴黎市議會決定把凱旋門前的星形廣場改名為夏爾·戴高樂廣場,以紀念這位法國當代史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