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新 江 虹 徐 瑗(湖北電視臺 430071)
電視作為一種可以為大眾帶來娛樂消費的媒體早已被中國人所認知,人們在市場經濟時代的忙忙碌碌中,太需要娛樂來放松自己,而娛樂經商業(yè)化的市場運作還能帶來巨大的利潤,于是中國的電視界就把娛樂作為其最大的發(fā)展生存支柱。眼下,娛樂在電視界大行其道,滲透到幾乎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中,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危險的變化,就是新聞娛樂化的潮流。
新聞娛樂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謂軟新聞的流行,即減少嚴肅新聞的比例,把名人軼事、凡人趣事、犯罪行為、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內容作為新聞的重點。國內媒體把軟新聞都劃在民生新聞、社會新聞的范圍內,劃在哪一類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我們熱衷于做什么、報道什么。有的電視臺制片人公開宣稱“新聞要給人帶來快樂”,在這樣的精神指導下,那些能滿足人們好奇心和窺探欲的娛樂化新聞就有了大量制作的理由,于是,社會新聞追求新奇、民生新聞追求趣聞成為許多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中的普遍表現。
新聞娛樂化的第二個特征是刻意將硬新聞軟化。嚴謹、公正、深刻是嚴肅新聞的普遍追求,但今天的報道卻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司法行為中挖掘其娛樂價值,比如美國媒體關注獨立檢察官斯塔爾的報告和萊文斯基的一舉一動,不是在于反思美國總統(tǒng)的品行和美國司法制度的缺陷,而是在于炒作總統(tǒng)的風流韻事;再比如中央電視臺報道賴昌星的巨額走私和逃稅事件,選擇的報道切入點就是那座著名的“紅樓”,玩味了一把觀眾的窺私欲。
新聞娛樂化的第三個特征就是電視新聞主持娛樂化。這個特征又分為兩種,一是主持人外形的娛樂化,中國電視新聞的一個普遍特色是“美女主持人”,在美女經濟流行的時尚中,電視臺也要用美色取悅觀眾,我們的電視美女無論是長相還是穿著都勝過歐美的電視女主持人,我們的女主持人更換的速度之快,也讓西方電視同行驚訝,我們不在乎女主持人的閱歷和個性,只在乎女主持人的長相氣質。男主持人同樣也要找有娛樂價值的,比如《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以一個光頭形象出奇制勝,成為江蘇電視臺的招牌,也成為許多電視臺尋找主持人的樣板,用娛樂圈的行話來講就是“搏出位”。主持娛樂化的另一個現象就是主持風格的娛樂化,許多電視主持人可能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美女和帥哥,但為了讓觀眾記住自己,為了讓新聞有趣味性,就在語言風格和形體動作上走娛樂化的道路,于是我們看到,現在各省級電視臺的晚間新聞紛紛選擇了說新聞的道路,甚至是用評書的語態(tài)播報新聞,我們的主持人在鏡頭前手舞足蹈,有說有笑。
新聞娛樂化現象中外皆然,在美國新聞工作協(xié)會的調查中,美國16家重要媒體中的硬新聞與娛樂性新聞之比在1997年為25%比40%,而20年前的1977年,這一比例是32%比15%。全國各省級電視臺的晚間新聞普遍有這樣的傾向,尤其以湖南衛(wèi)視的《湖南晚間新聞》為甚,湖南電視臺的領導將《湖南晚間新聞》定位為五性:新聞性、社會性、貼近性、趣味性、服務性,雖然他們把新聞性放在第一位,但從湖南晚間新聞的播出效果來看,趣味性是它的核心,因為他們提出要通過“可看性”來體現這“五性”,要“可看”,就得“有趣”,要“有趣”,湖南人選擇了娛樂化。當初《湖南晚間新聞》以說新聞的形式剛剛推出時,確實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發(fā)現,新聞還可以“說”成趣聞,趣聞也可以“說”成新聞。但發(fā)展到今天,從電視界到理論界,爭論之聲不絕于耳。誠然,做新聞需要有講故事的技巧,但大家總覺得湖南人“說”得有點過了。
新聞娛樂化是不是電視發(fā)展的一種必然選擇呢?從學者們對國外媒體的研究結果來看,這已是一種普遍現象。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我們就選擇了競爭,隨著我國省級上星臺和有線電視頻道、數字電視頻道的迅猛增加,電視頻道資源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稀缺到21世紀的過剩,中國的電視媒介已經進入一個拼收視率、拼影響力的白熱化競爭時代。省市級電視臺面對中央電視臺一家獨大的強大壓力,面對無數同級頻道的拼命擠壓,都在尋找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手段,既然娛樂是觀眾的普遍消費需求,大量制作、播出娛樂性節(jié)目,甚至將新聞也用娛樂化的手段來制作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也是電視進入市場競爭的階段性選擇。
既然新聞娛樂化是現階段電視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現象,為什么又說它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方向呢?還是要回到新聞的本質上來,新聞是報道新近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它的本質功能是向受眾傳遞最新的有價值的信息。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為決策提供依據,二是檢驗個人的價值判斷力。這兩方面的需要,其實就決定了新聞信息是硬還是軟的分別。提供決策依據,就需要新聞信息獲取的迅速、真實和完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于競爭、生存、發(fā)展的需要,這種為決策而尋找可靠信息的需求會日益突出。市場經濟的特點就在于決策主體多元化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企業(yè)、家庭、個人都面臨更多的決策需要,渴望及時、充分、可靠、有用的參考信息是多元決策主體的必然需要,而這部分決策參考信息大部分屬于嚴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容,不屬于軟性消遣的內容。
另一方面,人作為社會人,每天都要對各種事物作出價值評判,這是人類有意識以后的本能表現。面對外部世界發(fā)生的一切,每個人隨時都會有對與錯、好與壞、真善美、假丑惡的價值判斷,以隨時檢驗個人的價值判斷能力,修正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這一類信息不一定為個人的生活決策提供依據,但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這一部分新聞信息就可能是軟性的。
無論是提供給人們決策依據的新聞信息,還是用來檢驗人們的價值判斷的新聞信息,要想為受眾所接受,關鍵是要有實際的內容。學者們提出現在的新聞傳播是“內容為王”的時代,指出的正是新聞傳播的實質。
新聞報道在追求有效內容的同時,必須講究報道方式,越是嚴肅的、復雜的內容,越是需要用生動的、淺顯的手法表達。計劃經濟時代的新聞報道不講技巧,甚至是只有內容,沒有技巧,這種報道模式已經遭到人們的唾棄,有人提出新聞報道要學會講故事,要學會在硬新聞的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實現硬新聞的軟著陸,這個觀點符合新聞信息有效傳播的需要。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讓新聞好看而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故事化,一味強化戲劇懸念、煽情、刺激,一味強調獵奇,最后完全成為對娛樂化報道風格的追捧而忽視了內容的探求。新聞娛樂化的實質是方法為先導,內容被弱化,一方面為了達到趣味性,拼命從硬新聞中尋找煽情點,使新聞報道的告知功能弱化,使硬新聞偏離它核心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為了符合娛樂化的報道風格,拼命將不甚重要的新聞加以渲染、夸張,人為制造聳人聽聞的效果。
理性的新聞報道之道應該是該“硬”的就要“硬”,但必須講究技巧,該“軟”的就“軟”,但必須講究內容。我們不能曲解了受眾對娛樂的需求,認為只有用娛樂的方式報道新聞才有人看。當市場經濟發(fā)育程度越來越高,硬性參考信息需求趨勢轉旺,新聞娛樂潮必然讓位于以真實、迅速、權威、客觀、公正取勝的嚴肅新聞,以適應社會的真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