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娛樂圈的瓜田又炸了!韓媒突然高調宣稱“央視邀請BTS、EXO等頂流男團來華巡演”,甚至煞有介事地曬出“合作公函”,結果被央視一紙聲明當場打臉。這場鬧劇不僅讓吃瓜群眾笑掉大牙,更讓“限韓令”話題再度沖上熱搜——八年過去了,韓流為何仍對中國市場念念不忘?
韓媒自嗨大戲:從“世紀邀約”到“光速翻車”
5月初,韓國媒體突然集體“發瘋”,宣稱中國央視向多家韓娛公司發出合作公函,計劃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舉辦“超3萬人規模”的中韓聯合演唱會,名單里赫然列著BTS、SEVENTEEN、EXO等頂級男團。為了增加可信度,韓媒甚至搬出“授權書”截圖,連演出場館座位號都快編出來了,堪稱“細節狂魔”。
然而打臉來得比臺風還快!央視總臺亞太總站當天就火速辟謠:“經確認,此消息不實!”網友調侃:“這波操作像極了小學生偽造家長簽名,結果老師當場撥通了家長電話。”更有眼尖群眾發現,所謂“公函”里的格式錯誤百出,連“央視”英文縮寫都能寫錯,被戲稱為“回車鍵按出來的假文件”。
限韓令下的八年博弈:韓娛的“表面闖美”與“暗渡陳倉”
自2016年“限韓令”實施以來,韓娛表面喊著“進軍歐美”,實則對中國市場的執念從未消退。數據顯示,即便在限韓期間,韓國偶像專輯銷量仍有20%-60%依賴中國粉絲“中輸”。例如某男團成員solo專輯首周243萬銷量中,中國貢獻近50萬,粉絲甚至發明了“跨國拼車買專”“凌晨蹲簽售”等硬核追星操作。
更耐人尋味的是,韓娛從未停止對中國市場的“暗箱操作”。新人組合出道必買微博熱搜,過氣藝人悄悄來華開地下簽售會,經紀公司甚至手把手教粉絲“低調消費、別發朋友圈”。這種“既要偷摸賺錢,又要假裝清高”的姿態,早讓網友嘲諷:“像極了分手后天天視奸前任微博的戲精!”
文化爭議與粉絲亂象:韓流為何越混越招黑?
如果說限韓令是政策層面的紅燈,那么韓娛自身的“作死行為”則是點燃民憤的導火索。從《破墓》把漢字說成“韓國原創”,到IVE新歌MV盜用中國結、燈籠等元素,文化挪用爭議愈演愈烈。網友怒斥:“偷完文化還想來圈錢,當中國人是冤大頭?”
粉絲群體的極端化更讓事態雪上加霜。當《乘風2025》的張小婉對EXO歌詞提出質疑時,粉絲竟全平臺圍攻,連節目彈幕都被“守護哥哥”刷屏[^用戶素材]。而韓國戀綜《你的戀愛》曝光女嘉賓涉黃后,部分粉絲竟用“賺男人錢不丟人”為其開脫,三觀歪到太平洋[^用戶素材]。這種“偶像即正義”的魔幻邏輯,難怪路人感慨:“追星把腦子追沒了!”
中韓娛樂博弈:一場沒有贏家的持久戰?
央視的強硬辟謠,無疑給韓娛潑了盆透心涼的冷水。但這場博弈背后,藏著更復雜的產業邏輯:韓國娛樂公司市值因“限韓令松動”傳聞單日暴漲10%,而中國本土偶像產業卻在限韓八年里狂飆突進——《創造營》《青春有你》等節目造星能力堪比流水線,國風舞臺更是吊打韓團“貼臉開大”的尷尬臺風。
有趣的是,當中韓娛樂較勁時,歐美市場卻成了最大變量。BTS闖美后演唱會票價炒到5000美元,卻被外媒嘲諷“粉絲人傻錢多”;而《黑神話悟空》Steam銷量破2300萬、《哪吒2》登頂全球動畫票房榜的成績,反倒讓中國文創成了國際新寵。這場戲碼,簡直像極了兩小孩打架,結果隔壁班學霸突然拿了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