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月4日電(記者劉高陽)“和我小時候相比,龍門石窟仿佛更有現代感了。”2019年元旦假期里,洛陽本地人劉晉澤在游覽龍門石窟景區時感嘆,“我在日本留學多年,依然覺得龍門石窟是最棒的東方古跡。”
龍門石窟,這座位于河南洛陽的大型佛教石刻造像群始建于公元493年,前后營造長達400年。如今,在這些歷經1500多年風霜的佛教石刻造像前,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應用了解佛像背后的歷史與文化,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聆聽詩人們對這些精美藝術品的吟誦。
“有一種和現代生活無縫銜接的感覺。”深圳游客鄭先生在談及使用龍門石窟智慧旅游產品的感受時說,“很方便,像進地鐵站一樣。”
游客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新中國成立以前,龍門石窟是沒有保護可言的。”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賀志軍說,“如今最宏偉的盧舍那大佛佛像,在上世紀初,可以說是搖搖欲墜了。”
在美國收藏家查爾斯·佛利爾1910年拍攝的盧舍那大佛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盧舍那大佛主像上有多條嚴重裂痕,主像背后的基座也存在嚴重破損。
賀志軍介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龍門石窟還遭到過嚴重的盜鑿。被盜鑿的文物有著名的賓陽中洞帝后禮佛圖、賓陽南洞獅子像、萬佛洞獅子像、看經寺羅漢頭像等。目前世界各地的龍門石窟雕像,幾乎都是這一時期被盜鑿流失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開始有意識地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上世紀七十年代,龍門石窟開始有了系統的修復。”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馬朝龍說,“通過灌漿、固錨等方法,盧舍那大佛才恢復了今日雍容的姿態。”
游客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經過幾十年修繕,龍門石窟東西兩山的巖體得到加固,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古陽洞滲水的狀況得到改觀。同時還修建了窟檐,保護了石窟立面不受風吹、日曬和雨淋,減緩了石窟及雕像風化的速度。
“我們對龍門石窟的信息化資料存儲是從2005年底開始的,目前已經完成了約80%。”龍門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中心研究員黎毅介紹,龍門石窟研究院通過激光掃描、結構光技術等對龍門石窟的形象進行全面的記錄,而這項工作,將以數字的形式,永久地保存這座千年佛教石刻群的風貌,供后人參觀和研究。
“洛陽和一種獨特的時間觀念聯系在一起,它本身就是歷史。”建筑師唐克揚曾說。今日的龍門石窟,如同承載它的洛陽,歷經劫波,卻總能從灰燼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