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在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逼迫下自盡,留下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兒子,阿巴亥臨死前曾囑托皇太極好生善待他們。
就年齡來說,阿濟格由于較為年長,所以很早就跟隨皇太極一同征戰,家中只留下多爾袞與多鐸兄弟相依為命。兄弟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相互勉勵扶持,很快便擠入了后金的核心決策圈層。皇太極眼看羽翼豐滿的多爾袞、多鐸形成了一個穩定的聯盟,他會對二人之間的關系作何處理呢?
本文依照清代官方文獻為論證藍本,結合后金時期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來對二人間的真實關系一探究竟。
多爾袞畫像
皇太極對多爾袞和多鐸的分化
皇太極繼位初期,由于需要利用多爾袞、多鐸來制衡以代善為首的三大貝勒,所以暫時與其結成了短暫的同盟。這一時期,多爾袞與多鐸的關系完全稱得上是兄友弟恭,但等到三大貝勒在朝中的勢力逐漸衰退時,皇太極就展開了對兄弟二人的分化。
與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不同,由于滿洲偏愛嫡幼子,即帶有“嫡幼子守產”的傳統,多鐸在十三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封他為貝勒,并將手下的正白旗交給他統領。對于皇太極來說,由于努爾哈赤駕崩時沒有留有任何繼位遺言,他擔心多鐸日后會利用嫡幼子的身份與他競爭皇位,所以對其嚴加防范。
皇太極畫像
因此,在對兩兄弟分而治之的策略中,皇太極對多爾袞選擇籠絡,對多鐸則采取極度的壓制,對此皇太極曾公開說過:
朕愛爾(多爾袞)過于諸子弟。(《清史稿校注》)
那么皇太極是如何偏愛多爾袞的呢?繼位之初,皇太極就將阿濟格手下的鑲白旗直接轉移到多爾袞名下,讓他有了基礎的政治資本,其后在后金與明朝的軍事作戰中,皇太極更是將那些重大戰役都交由多爾袞統一指揮,使得多爾袞屢立軍功。當多爾袞在錦州打了敗仗,皇太極也只是對其進行象征性的懲罰,隨后立馬對其官復原職。
多爾袞敘功,復爵和碩睿親王。(《清太宗實錄》)
面對多鐸,皇太極則完全區別對待。崇德三年十月(1638年),皇太極御駕親征,命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多鐸在策應的過程中,不慎造成了9名人員與33馬匹的傷亡。戰爭過程中存在人員傷亡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何況只是區區9人,但皇太極卻以此為切入點,對多鐸實行嚴厲的政治打擊。
多鐸三分之一的牛錄、財物被多爾袞、阿濟格瓜分,爵位也被連降兩級,降和碩親王為多羅貝勒。《清太宗實錄》
與多爾袞的成長環境不同,多鐸是在父汗努爾哈赤與母后阿巴亥的寵愛下長大的,他的政治敏感性可能與普通人處于同一水準。所以在皇太極的“分而治之”下,他很快就沉不住氣了。
多鐸畫像
崇德四年(1639),多鐸莽撞的向皇太極討要說法,并提及了努爾哈赤的遺產分配問題,認為哥哥多爾袞刮分了父汗遺留給他的牛錄。對于竭力維持平衡的皇太極來說,這無異于直接觸及到了他的死穴,當場對多鐸呵斥道:
及太祖升遐,睿親王言太祖十五牛錄,我三人宜各分其五。朕以為太祖雖無遺命,理宜分與幼子,故不允其請,悉以與爾……由此言之。則武英郡王、睿親王或宜怨朕。 爾獨何心而亦懷怨耶?(《清太宗實錄》)
皇太極在此施展了他高超的帝王心術:按照滿洲風俗而言,父汗遺留的十五牛錄應該全部分配給你多鐸,但多爾袞卻向我覲言表示反對,是我皇太極力排非議將牛錄分配于你,你怎么能對我心存怨恨呢?
皇太極這招離間計成功的將矛盾轉移到了多爾袞身上,使多鐸認為多爾袞有意與他爭奪政治資源,兄弟二人之間的關系也開始出現裂痕。
多爾袞與多鐸間的水火不容
皇太極通過“分而治之”的策略來挑起兄弟二人的紛爭,這一招可謂是收獲奇效。自崇德四年以后,就未曾見過多爾袞與多鐸一同攜手作戰。但按照八旗左右翼的職能劃分,多爾袞與多鐸是處于同一陣營。按照《八旗通志》記載:
多爾袞和多鐸所在的鑲白旗和正白旗均在右翼。(《八旗通志》)
既然如此,在征戰過程中,多爾袞與多鐸理應同在右翼并肩作戰才是,但事實卻截然相反。這其中縱有皇太極的離間之意,但二人若想申請聯合作戰,皇太極也不可能每次都進行反對,否則天聰年間二人為何頻繁合作?這證明兄弟二人之間已有嫌隙。
多爾袞影視形象
到了皇太極統治后期,二人的矛盾再也無法掩蓋,多鐸甚至派遣下屬至多爾袞處進行恐嚇。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
多鐸曾令蘇三、納木往嚇多爾袞屬下多拜云,爾遣多人采蜜,我必首告。多拜欲白之多爾袞。令蘇三、納木少待。二人竟不相待而回……乃人揚言恐嚇,藐視親王。多鐸應加倍坐以應得之罪。蘇三、納木謊稱多拜未曾令其少待,是以竟還,應各鞭七十。又宜喇木擅以多爾袞牛用以祭神,應鞭一百,貫耳鼻。奏聞。上命多鐸坐以應得之罪。(《清太宗實錄》)
可以看出,在多鐸對兄長的發難中,皇太極又一次對多爾袞進行了偏袒,將全部的過失全部推算到他多鐸頭上,這使得兄弟二人的關系再難修復。對此多鐸曾經說過:
皇太極賞識誰,我就攻擊誰;反之,皇太極討厭誰,我就與誰結交、親近(《清太宗實錄》)
因此,多爾袞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多鐸的排斥對象,這從多鐸后面與豪格交好可以看得出來。而對于皇太極來說,這正是盼望已久的結果,因為多爾袞與多鐸的聯合將是對他皇權最大的威脅,皇太極選擇拉攏多爾袞而打壓多鐸,既可以離間二人之間的關系,又可以平衡各方勢力,使他們始終從屬于皇權之下。
多鐸影視形象
兄弟二人因為皇位走向對立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駕崩于盛京的睡榻之上。由于沒有留下傳位遺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展開了激烈的皇位角逐,兩黃旗的主力大臣索尼、鰲拜紛紛表示支持豪格繼位,而兩白旗則策劃扶持多爾袞上位,大戰一觸即發。
就在皇太極去世后的第五天,滿清貴族召開了一場皇位繼承人會議。在會議召開之前,多爾袞特意跑到索尼處征求意見,但索尼堅定地表示支持豪格。眼看兩黃旗的支持無望,多爾袞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兩白旗的多鐸,阿濟格身上。
就在會議開始前,豪格便命兩黃旗包圍了會場,大有魚死網破之勢。在會議上,多鐸首先進行發言,表示睿親王多爾袞應繼帝位,多爾袞就像事先演練好的一樣,假惺惺的表示拒絕。
豪格的影視形象
這一拒絕可不得了,直接引發了后面一系列連鎖效應。多鐸眼見此景,并沒有按照準備的內容讓阿濟格繼續進行勸諫,而是直接說道:既然你不當,那就由我來好了。多鐸的這番話讓多爾袞大吃一驚,他沒想到多鐸會臨時向他發難。與此同時,豪格身邊的兩黃旗將領再也按捺不住了:
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等屬食于帝,衣于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于地下而已。(《沈館錄》)
按照兩黃旗將領的說法,只要不立豪格為帝,他們就要采用集體自殺的方式來效忠先帝。這種劍拔弩張的場景讓多爾袞感覺稱帝的阻力實在太大,在逐鹿中原之前,就造成兩白旗與兩黃旗之間的血拼,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因此,為了大局著想,多爾袞提出以退為進,建議讓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派系妥協),而此時的多鐸竟一言不發。
十王(多鐸)默無一言,九王(多爾袞)應之曰: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九子。(《沈館錄》)
可以看出,多爾袞與多鐸共處于兩白旗陣營,本應集中勢力推舉一人繼位,多爾袞自以為贏得了多鐸對他的支持,未曾想到多鐸在關鍵時刻卻選擇與他走向對立,這就造成了兩白旗勢力的臨時分化,導致無法與意見統一的兩黃旗相抗衡。
皇父攝政王影視形象
多鐸在關鍵時刻選擇與多爾袞走向對立,既是在皇太極多年分化策略下的本能反應,也是身為嫡幼子的他想要拿回本就屬于自己的皇位。而面對弟弟的突然發難,多爾袞的大局觀念促使他只能選擇隱忍,在擁立順治繼位后,他便開啟了那令后世爭議不斷的皇父攝政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