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方向的工作
申了幾所學校,offer來了
感覺自己又沉不住心學習
很猶豫要不要一畢業就讀研
畢竟不是一筆小數目今天Uni醬想聊聊其實有時候
工作幾年再去讀書是不是更好?
工作兩年后去英國讀書:
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012年我本科畢業,拿了10所國外研究生offer,交了兩所英國大學的定金,但是,最后的最后,我沒有去讀研,而是選擇了先工作兩年。2014年,我辭職再去英國讀研,2015年底回國,現在在上海一家外企做市場部經理,同時也是一枚業余的上海美食博主。
清晰的自我認知,是一切決策的前提
首先我覺得,在講優勢之前,一切的前提都基于:這是一個值得你花時間去進修的項目。
無論這個項目是否排名靠前,又或者它在國內還是國外,你都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楚的『Self-awareness,自我認知』:
自己進修真正的目標是什么,對于進修后的預期是什么,本科后繼續讀書能否幫你實現這個目標,并不斷在讀書的過程中,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on the right track,以便自己不斷調整自己的現狀,或者如果有更好的機會,也可以調整自己的目標。
比如你想要從事新媒體相關的工作,想知道如何做個網紅,你應該現在去咪蒙那里面試,上一個北大的研究生也不一定能夠幫你。比如你想要做教授,那你應該一路讀書做科研,爭取在國內外各大行業期刊上發表論文。比如你想要進某個高科技領域工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那你最好還是至少有個研究生學位比較穩妥。哪怕你說,我去讀長江商學院就是為了嫁個有錢人,也可以,it doesn't matter。
拿我自己來說,我當時本科是商科畢業,對于職業發展比較迷茫,確實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工作,不喜歡什么樣的工作,研究生的申請大方向都是市場營銷和管理學。Offer拿了不少,卻仍然對于自己今后的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只是覺得『我身邊的朋友都去讀研了,我也應該讀一個』,或者是『我爸媽說我一定要去讀一個研究生』,『去國外讀研究生很有趣。』等等
其實當時我也跟很多人聊過,我爸媽,我身邊在國外讀書的牛人,我當時在國外呆過很多年的男朋友,我的大學老師、學長等等,每個人都給出了他們模棱兩可的回答。所有人在最后都會告訴我一句,不管別人怎么說,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可以說他們的回答很負責任,也可以說,他們的回答并沒有什么卵用。畢竟,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最后在我爸媽強烈的反對下,我還是堅決的列出了幾個我不出國,先工作的原因,后來他們在我有理有據的論述之下,也同意了我的做法。
當時我的理由如下:
所以,在我自己想清楚以后,我就大義凜然的在所有人的詫異之中,留在了西安,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
而在工作兩年之后,我又在周圍一片人的詫異之中,大義凜然的辭職,去英國讀研,當時我的理由如下:
所以,我爸媽在聽了我的論述之后,二話不說,直接拿出一筆錢給我,說,我們支持你出國讀研。
非常感謝我有一對兒開明的父母,從小就在我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非常尊重我的意見,從讀文科還是讀理科,到出國還是不出國,再到身邊的人開始談婚論嫁的時候,我辭職進修,他們都非常支持我。
當然,他們的要求是,我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要后悔。
工作后再進修,讓我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既然講清楚了前因后果,那么就講講工作后再進修,對于我自己來說,帶來的一些優勢吧。
首先,在讀書的時候,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48個同學,加我17個中國人,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生有工作經驗,其他中國人全都是應屆畢業生。外國同學,99%則都有工作經驗。所以很多工作后的優勢,很明顯在Case Study和Team Work中,有過工作經驗的同學更具備優勢,更能夠快速高效地與隊友合作。后來我的外國同學們,基本都在畢業之后在英國找到了工作,留在了倫敦、曼城等大城市。
拿我自己來說,我應該是當時我們班上唯一一個在畢業之前就已經拿到了,兩個世界500強大公司offer的中國人。
當時,入學的第一個學期的不到一個月左右,我們大家去參加曼城的一個中國的job fair,就是說很多跨國企業會在國外為中國學生舉辦一些宣講會,希望他們畢業回國以后能夠選擇自己的工作。但是,這并不是一個現場的招聘會,只是一個分享會,很多人只是去聽聽,了解一下情況,而我在當時就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在今年秋天為第二年的畢業后回國的工作做準備了。
我帶著自己的簡歷,在job fair上,開口就直接對來參加job fair的HR Head說,我已經有過兩年的工作經驗,balabalabala......
很多HR立馬給了我名片,希望我會后跟他們直接溝通,發過去我的簡歷,而面對其他的本科畢業直接畢業來讀書的大部分學生,HR都拒絕給名片,只是發一本宣傳冊,說,希望你們關注我們今后的校招.....
后來,我跟兩家我最有興趣的公司聯系,他們的總部都在上海,符合我之前的目標。其中一家在1星期之后在曼城給我安排了面試,一家在第二年4月份給我安排了面試,都給了我比一般entry level高一個級別的position,并希望我回國后盡快加入他們的公司。
所以,在第二年,我的中國同學們都在頭疼回國該做什么的時候,我已經手握兩個offer,去撒丫子的滿世界旅行了。
這就是,有了工作經驗再去讀書,對我帶來的優勢:
后來,我回國以后,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加入之前那兩份工作,主要是在了解和接觸了一些工作之后,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喜歡非常structural的大公司,我更渴望能夠加入一個擁有創業氛圍的team,讓自己在職場初期就變成一個多面手,而我自己今后的目標也是能夠擁有自己的公司,所以這更加印證了我上面說的第三點。
所以,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關心的事情。
而且,我們不僅要有勇氣向自己選擇的方向出發,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說No。但,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才會愿意放棄看起來很棒的機會。
就像吉姆柯林斯在《Good to Great》中所說,如果這個機會不是你最終的目標,那么這個機會就算再千載難逢,也與你無關。
可能每天都有很多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出現,只有你下定決心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后,你才會有意識的去甄別機會。
馬后炮是沒有意義的
從一個馬后炮的角度來講,如果我當時2012年畢業就去讀書,2013年畢業來上海落戶買房,現在應該已經凈賺幾百萬了吧。T_T淚目......損失慘重.....
想到了前兩天看到的一句話:有錢人利用機會和信息來賺錢,窮人通過提升自我而迭代升級。
但畢竟,馬后炮是沒有意義的。
踏踏實實面對人生每一個選擇,不管選擇是什么,不要后悔,為自己負責。
工作一年后申請美國金融博士:
工作會幫你看清楚方向
本人是上海交大會計專業。一年前的我還在安永做audit intern,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往往容易反思人生,展望未來。在這一年里,我完成了許多事情,自己的想法也多了許多改變,但是回頭來看,我仍然認為采取一年前的策略是個正確的決定。
畢業直接出國的限制因素
誠然,畢業直接出國會有許多限制因素:
這樣看來,工作幾年之后再出國,對于商科學生而言貌似是一個更理智的選擇。然而,我所知道的更多情況是,本來抱定決心要出國讀研的學長姐們在自己的職位上站穩了腳跟,薪酬待遇都達到了比較滿意的程度之后,就慢慢磨滅了出國讀研的執念。
兩手準備,加一對比
人的年紀越往上走,金錢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就越發尖銳,許多在職人員都會懷疑出國讀研的必要性,再加上可能的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等因素,最后真正能做到排除萬難,決定出國的人寥寥無幾。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有決心的人,除了在考慮出國讀研的時機,還在懷疑出國讀研的必要性的話,建議你不要選擇工作后再出國,因為這么一來基本上就再也出不了國了。
既然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那么我還是簡單說說自己目前的打算:出國讀研的時機并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你所獲得的學校Offer質量有高下之分,而后申請季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工作機會,那么為何不做兩手準備,最后加以對比呢?
我目前的硬性指標基本都已經準備充分,GT都取得了相當滿意的成績,雖然GPA不高,但是實習經歷,ACCA證書等軟性指標應該也能為我挽回一些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拿到好的學校Offer就要看我個人的造化了,但是不管怎么說,我不需要再為出國讀研投入什么額外的成本,所以我可以放開手腳找全職實習,為以后可能的工作機遇奠定基礎,同時靜待Offer的到來。
如果到時候沒有滿意的學校和專業,而在實習過程中又發現了適合自己的職位,那么不妨把出國讀研的事情放一放,先工作兩年,用高含金量的工作內容為申請材料添磚加瓦,同時也可以伺機磨礪一下自己的GT成績,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新申請。
如果這時還沒有好的Offer,那就說明我確實沒有出國讀研的資質和必要性,沉沒成本僅為準備GT考試的精力和費用,也能省下一筆“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支付的高昂學費。當然,如果我幸運地拿到了心儀學府的Offer,那么我還是打算一鼓作氣把研究生讀完,不僅是因為趁著大學的學習勁頭,學習考試都更有慣性;也是因為希望拿到了國外的研究生文憑后,能有更廣闊的眼界和更大的職業發展。
工作幫助你看清方向
所以說,出國讀研的時機不是一個絕對主觀的問題,它還取決于你到時候申請和工作這兩方面能達到的滿意程度。花少量成本,做兩手準備,可以給你更大的選擇空間,也能避免因作出盲目選擇而白白浪費的時間和機遇。
我較傾向于先工作后留學,工作多少會幫助你更看清方向。并且,工作經驗能讓你從更高的角度理解你所學習的內容,更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我的現狀:目前在一家信托公司的固定收益部實習,做著性質偏消防員,哪里需要哪里搬,但卻豐富而有益的工作,和一群非常優秀的前輩一起,每天都能學到不同的知識,面對不同的挑戰,整個人都是從容而鮮活的。
與此同時,我還在準備北美、新加坡和香港三個地方的商學院MSF申請,目前各種文書材料都已經準備完畢,只需要按著規定的步驟按時投遞即可。
個人在選校方面的策略是北美>新加坡>香港,亞洲兩地用于保底,但咨詢了幾位教授,都認為最近的香港形勢并不適合潛心研究,人才外流、經濟下行、人心不穩,而且根據官網的資料,香港三所學校(港大、港中、港科)的金融碩士學費已經漲得比新加坡兩所(國立、南洋)都要貴,所以個人認為性價比并不是非常高,畢業留在當地工作的可能性也比較渺茫,所以就放在了最后一位。
北美的學校主要看的是專業排名+地域(東北角及西海岸)+career service,打算畢業盡量利用OPT的時間找個含金量高的實習,如果能留當然最好(不過基本可能性不大),即使不能留也要積累點經驗,最好實習半年,然后趕在當年的12月左右回上海,跟進校招進程。主要是考慮到如果按照正常時間在6、7月份回國,基本公司該招人的都已經簽三方了,再擠進去難度太大,所以想趁著畢業一年之內還有應屆生的身份,趕秋招的最后一班列車,還能蹭蹭母校的宣講會。也不至于浪費一整個暑假迷茫地四處投簡歷,結果HR一看,簡歷上除了一個MSF學歷之外空空如也。
工作一年后考研:
辭職后考研壓力與動力同行
建筑行業15年畢業16年辭職考研,工作整一年。本科是老四校。真想說這個社會對本科學歷對女性不是很友好,或者說有的企業本身就不是很友好,甭說什么你有多大能力,好企業非碩士一律免談。
但依然滿懷著喜悅與憧憬在北京謀了一份職業,每個月六千的工資,要租房要柴米油鹽,所剩無幾。入職前三個月只打雜,空有一翻熱情無處施展,那是一段特別迷茫的日子,看不見未來,又走不好眼下的路,非常惶恐,因為大部分同窗還在國內國外的各種學校過著多彩的學生生活,相比之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后來出去玩了一遭,回來后突然萌發了一個念頭就是繼續讀書,抱著要么不讀,要么最好的心態,把目標鎖定了清華。
七月后正式進入暗無天日的復習中,每天清早起來都給自己先打上一管精神雞血,然后就是十多個小時枯燥乏味的學習。可以說通過幾個月的惡補,的確發現自己在專業上的基礎很薄弱,而用盡全力去復習的這段日子,相當相當充實,會特別欣慰看到自己從一無所知到細數人類城市發展史,從對著A1白紙發呆到徒手畫鳥瞰圖,從英語句子都讀不完整到詞匯量七八千,學習漸漸的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處處透著趣味性吸引著我去探索。
最終以初試第三的成績進入復試,遺憾的是因為縮招到只收兩名學生而最終與清華無緣,但好在調劑到了一個不錯的研究所。復試第一名那個小哥哥,也是名校畢業工作了兩年,大概是發現了工作生活中的種種齟齬也選擇了和我一樣的路,特別欣慰他能如愿。
現在來總結一下:
辭職考研的原因
客觀原因,你想要從事行業的硬性要求,只有學歷達標,你才有機會進入業內前沿企事業單位。主觀原因,希望能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夯實基礎,并有所專長,而工作過的人知道自己優劣,目標往往很明確。
工作后考研的弊端
工作后考研的收獲
最大的收獲就是真的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在變好,你從前懶得學的和學不懂的,都在這幾個月里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先是量的積累,到最后質的飛躍,全都能切!實!體!會!到!而且除了學業的精進,會增強抗逆境能力,會覺得那么暗無天日的時候熬過來,自己都變成了打不死的小強,變得敢于承擔,敢于決斷。
此外,考研對周邊人的影響,別人不知道,就我而言,讓大家都知道了我是一個敢于追求理想的人,而我妹妹,我閨蜜和朋友,也在我的鼓勵下,開始想要和眼下的生活作斗爭,紛紛樹立了新目標并打算全力以赴。
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如果有人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辭職考研,建議你們出去走走,最好是往西邊的遼闊天地去,幾天的緩沖時間,會讓人思路清明,想明白很多事,該取該舍,還得自己定奪。
寫在最后
通過上面三個故事,可以歸納出幾個共同點:
總結一下:
作出決定之前要慎重。毅力,決心很必要
1.1 你是否有時間復習?你是否有能力復習,畢竟離開學校這么久了。
1.2 你是否能支持脫產復習的經濟負擔?你是否能夠自己負擔你的留學費用?
1.3 你是否能夠承受留學失敗的風險?是否有成熟清醒的認識?
1.4 你的家庭情況,是否要考慮配偶子女的問題
工作過的人出國申請很有優勢
2.1 當年讀書的時候,老板跟我有一次提到說,她更喜歡招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一是有執行力做事有計劃,不需要人推著走;二是他們是放棄了工作的高薪回來做“窮苦學生”的,所以一般來說他們目標更明確,更有想法,對自己也更負責。
2.2 在工作之后,慢慢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技能,適合什么職業。想清楚這些,比盲目一路讀上去,無論是執行力、生活、經濟上,都會有優勢。
UniCareer的CEOBarbara
本科畢業即獲得麥肯錫全職Offer
放棄并選擇了校外保送
研究生畢業后就職于摩根士丹利
為何要放棄本科畢業就拿到的麥府Offer?
本科畢業直接讀研的優劣勢有哪些?
如果你也想和Barbara聊聊職業選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