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南寧,春風裹挾著零星小雨,薛凱琪站在聚光燈下,唱到《蘇州河》時,聲音突然凝滯。她的指尖微微顫抖,淚水劃過臉頰,仿佛每一句歌詞都在切割回憶。這是方大同離世后,她第一次在公開場合重唱這首由他親自譜寫的歌。旋律未變,但那個曾在錄音棚里與她嬉笑打鬧、為她的聲線量身定制音符的人,已永遠缺席。
《蘇州河》南寧現場 視頻來源于瞰見南寧
天氣像一場未寫完的散文詩——時而陰云密布,時而放晴,潮濕的回南天讓空氣里彌漫著黏稠的思念。薛凱琪的哽咽并非失控,而是一場遲到的對話——她用破碎的音符,向彼岸的摯友低語:“你聽見了嗎?我們的河還在流淌。
薛凱琪南寧演出現場
薛凱琪與方大同的友情,始于音樂,卻超越了音樂。2005年合作《四人游》時,他們還是青澀的新人。方大同用爵士和弦包裹薛凱琪的甜美聲線,而薛凱琪的靈動則賦予他的創作以溫度。此后,《糖不甩》《復刻回憶》等對唱曲目,成為華語樂壇少見的“非愛情敘事”——它們記錄的是兩個靈魂在音樂中彼此托舉的軌跡。
?
?但最動人的故事藏在舞臺之外。2008年,薛凱琪因抑郁癥瀕臨崩潰,深夜撥通方大同的電話:“我今晚要死了,你可不可以叫我不要死?” 方大同沒有安慰,反而用近乎“理科生”的冷靜分析拉她回人間:“活著才有希望。” 后來她唱《Better Me》,旋律中的堅韌與治愈,成為薛凱琪重生的背景音。
方大同去世后,薛凱琪將社交平臺封面換成他的繪本——畫中是一個男孩手持吉他,站在星空下。這像極了他們的關系:他始終是那個用音樂為她繪制星空的人。在3月的巡演中,她堅持登臺,盡管團隊擔心她的情緒,她卻說:“音樂是大同留給我最后的禮物,我必須替他唱下去。”?
薛凱琪與方大同合照
演唱會上,《剩下的你聽懂我嗎》成為最痛徹心扉的獨白。南寧三月的天氣仿佛呼應著她的心緒:前一日還是陰云籠罩的13°C低溫,次日卻驟然放晴至24°C,如同友情在絕望中迸發的暖意。薛凱琪數次中斷演唱,背對觀眾擦淚,又倔強地重唱。有樂評人寫道:“她的聲音里有一種撕裂的美,像在廢墟中尋找光。” 當副歌響起,全場觀眾含淚合唱,那一刻,舞臺不再是表演場域,而成了千萬人與方大同的集體追悼會。
點擊收聽
南寧的春天向來善變,演唱會后數日,氣溫又驟降至8°C,雨水裹挾著冰雹砸向地面,像一場未完結的悲鳴。薛凱琪在社交平臺寫下:“只要歌聲還在,你就永遠在我的副歌里。” 或許正如方大同遺作《那沙漠里的水》所唱:“干涸之地亦有綠洲,離別不過是換一種重逢。”
薛凱琪的淚水與歌聲,讓一場演唱會超越了娛樂的范疇。當《蘇州河》的尾音消散,燈光暗下,觀眾席亮起星星點點的手機閃光——那是無數人用光回應她的光。方大同離開了,但他的旋律仍在薛凱琪的聲線中呼吸,在每一顆被音樂觸動的心中永生。
薛凱琪與方大同合照
“只要我們還在,就有人永遠在等我們。”——這或許就是音樂與友情,最溫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