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在書中那個時代,寶典的威力相當于現在的大殺器,為啥華山派來人能看到?
更奇怪的是紅葉發現寶典被抄走后,也不采取強力手段收回抄本,而是僅派渡元(林遠圖)前去勸阻。
渡元此去并未銷毀和帶回抄本,而是借機“領悟”了寶典,并借辟邪劍法之名,親自示范其威力,客觀上擴大了寶典的影響力。
如果不是少林默許,這情節也太魔幻了。
正因如此,寶典才成為江湖爭奪的焦點。
少林為啥要布這個局呢?
因為五岳劍派和日月神教發展速度太快,已威脅到少林作為武林正道領袖的地位。將葵花寶典作為成為武林至尊的誘餌,足夠吸引兩股勢力自相殘殺并削弱他們。
在怎么把鍋甩出去上,少林也是煞費苦心的。
如前所述:先是紅葉作為得道高僧,刻意“泄露”秘籍,默許岳肅、蔡子峰盜取寶典;后是當華山氣宗和劍宗練不會時,又派渡元展示其威力。而同時,紅葉將自家手里的寶典正本銷毀,避免少林直接卷入紛爭。
從結果看,少林這幾手棋非常成功:
①實現了五岳劍派內耗
華山派因寶典分裂為氣劍二宗,嵩山派左冷禪野心膨脹,最終五岳并派失敗,整體實力大損。
②推動了魔教自相殘殺
東方不敗篡權后為寶典所反噬,導致教內分裂;任我行復出后與正派沖突進一步削弱其實力。
③確保了少林漁翁得利
以上兩股勢力兩敗俱傷后,少林與武當穩居武林核心,甚至在后續“三戰定恒山”中主導話語權。
當然,也不能就此說少林居心險惡。
如果將寶典視為一種“權力誘惑”,少林寺的“放任”可解讀為傳統權力中心針對新興勢力的制衡策略——通過釋放誘惑,讓潛在挑戰者在追逐中自我毀滅。
反過來,不被五毒心“貪、嗔、癡、慢、疑”侵染,就不會中招。
這個隱喻與歷史上統治階層利用沖突維持平衡的權術不謀而合。
葵花寶典的核心主題是權力異化人性,無論正邪,追逐絕對力量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而少林的“無為”既是對江湖算計的廟算,又是看透欲望本質后的超然——正如方證大師對《易筋經》的態度,與新興勢力對權力的執念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