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美女與野獸》,對我這種資深的電視兒童來說,我的童年基本就是在迪士尼公主電影的唱段中渡過的,所以我只要在大熒幕上看到電影忠實還原了動畫版的細節,我就會忍不住給出滿分。這次的真人版無論是演員的選擇、唱段、場景和美術設計都非常尊重動畫版,迪士尼那領先一百年的超強技術更是模糊了虛幻與現實的界限,讓人很有代入感。
但正在我一臉陶醉地沉浸在古堡生活的時候,我那位沒有童年的先生非常沒有眼力勁兒地來了一句:“怎么現在迪士尼還在拍這么瑪麗蘇的電影啊!”他的童年都在書山題海中度過,為了讓他好好學習不分心,我那可憐的公公婆婆一直沒給家里電視裝有線,他所有關于影視劇的知識都在高考之后才開始補上的。而18歲的男孩子肯定不會再看公主電影了,所以這是他第一次看《美女與野獸》的故事。
我忍不住就開始捍衛我的童年,怎么瑪麗蘇了?《美女與野獸》里的貝兒和《阿拉丁》里的茉莉公主是我覺得最不瑪麗蘇的公主電影女主了好嗎?
她們對那種繡花枕頭式的王子從來就沒有過任何幻想和期待,她們的夢想都是想要實現自我價值,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算被外界認為是“奇怪”的女孩,面對逼婚的壓力,她們也不輕易將就。世界那么大,她們想去看看,如果嫁給王子意味著還是要重復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那么嫁給王子又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貝兒愛上了一頭外形丑陋的野獸,而茉莉愛上的是一個街頭的窮小子,就算野獸沒有變回王子,就算阿拉丁沒有神燈,她們照樣會愛他,因為她們愛上的就是那個人,和他的外貌、地位、財富都毫無關系,她們絕不像灰姑娘辛德瑞拉和小美人魚愛麗兒那樣被王子的皮相所迷惑,成為膚淺的顏狗。
尤其是青春期的我也是個旁人看來很古怪的書蟲女孩兒,所以我對貝兒有沒有可能真的愛上野獸這種問題根本不屑一顧,別說是長得像野獸了,只要他能送我一座圖書館還能跟我聊莎士比亞,就算長得像趙四劉能武大郎,我也能分分鐘愛上他啊!更何況他家里還有智能化的廚房系統和掃地機器人,完全將女人從家務中解救出來,遇到這樣的男人,你愛不愛?嫁不嫁?
就問你嫁不嫁吧!你不嫁我嫁了!
我先生用關愛智障一般的眼神看著我,說,就算你這些說的都對吧,但這還是很正宗的瑪麗蘇故事啊!平凡的女孩覺得自己很特別,機緣巧合之下開始冒險,男女主角之間的化學反應像開了十倍速的快進,而且最后男主角還是俗套地變成帥氣多金的王子,阿拉丁不是王子勝似王子,總不會讓他們到最后還是屌絲丑男的。
他還總結陳詞地來了一句:由此可見女同胞們在現實生活中是多么缺愛,才令瑪麗蘇大劇一代更比一代強啊。
我竟無言以對,是啊,我們沉溺于文藝作品中真愛至上的價值觀,皆因愛情往往被現實碾壓的毫無尊嚴。
我們常常在各種論壇看到有姑娘問,有錢沒感情和沒錢有感情的兩個男孩,我該嫁給誰?如果擱文藝作品里,這還算問題嗎?馬文才有錢有權或許顏值還不低,又怎么比得上我對梁山伯的一往情深?當然是選擇愛情啦!
但在現實中,無論是女主角還是吃瓜路人,都沒有那么堅定,因為現實就是穿衣吃飯啊,只有愛情沒有面包的生活有幾個人能熬得住呢?特別是我們并沒有那個底氣,覺得自己是那個好運的瑪麗蘇女主,能夠碰上愛人秒變王子的好事。
于是,“可以因為愛情而戀愛,但是不能只因為愛情就結婚”、“穩定才是婚姻最關鍵的因素”、“門當戶對的婚姻才能幸福”、“生活水平因此降低的婚姻不值得考慮”等等的金句紛紛誕生,抵消了我們背叛愛情的羞恥感,覺得自己的選擇無比的偉大光榮正確起來。
現實生活中,愛情往往比不上一份穩定的工作重要,更不敢跟一套房子比。
明明結婚應該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但是當今中國的國情,婚姻的復雜程度堪比兩個上市公司合并,CEO做不了主,兩方董事局主席率領著旗下董事早就為此撕逼八百場,都把婚姻看成是一樁生意,愛情是什么?談愛情傷錢啊!
比如我隨意逛逛論壇,就能看到類似的帖子,為了男方沒有房的問題,女方的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女兒逼上絕路,把他們的愛情說成是女孩犯賤、不要臉、心理有問題……搞得女孩都接近精神崩潰,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問題還是自己的母親有問題。
姑娘啊,你沒有病,其實你媽媽也沒有病,只是她被這個病的不輕的社會的價值觀洗腦了而已。
在東亞文化體系中,一個個小家庭就是這個大的宗族制社會的縮影,和國外目前的情況不同的是,國內目前的家庭模式中,親子關系的優先程度遠超過夫妻關系,因此中國家庭才會呈現出找媽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的特征。
夫妻兩人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合的soulmate,而是在家長的干涉之下以維護穩定的目的而結合的搭伙過日子的伙伴,夫妻雙方都沒有抓住對方的意愿。因此丈夫就會表現地遠離家庭,將精力寄托在事業、和好友吃喝玩樂或者找小三感受愛情上。
而妻子只能將自己求之不得的愛情在精神世界里寄托在各種瑪麗蘇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寄托在自己的兒女身上,對他們生出掌控欲,直到他們獨立、開始談戀愛結婚時也不舍得放手,并且也開始推崇“穩定而無愛”的婚姻,形成一個又一個密閉的惡性循環。
父母們都知道,一旦孩子和伴侶之間有愛情,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就會被逐漸削弱,這也是我之前講過的,為什么很多父母會將愛情視作是最可怕的感情。因為愛情會給人掙脫別人控制的欲望和勇氣,在家長看來,愛情就是破壞穩定的危險因素,會讓聽話的孩子“變”成叛逆的壞小孩。
為了讓孩子一輩子都是那個小時候對父母唯命是從的乖寶寶,父母們都欲將愛情除之而后快,在婚后還要不斷地和兒媳爭奪對兒子的控制權。以前也談過這個問題,戳: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中國古代流傳甚廣的愛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劇,而且阻撓愛情的勢力基本都是家長了。隨便數數,董永和七仙女、牛郎和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娘子和許仙(法海這種師父就跟老爹一樣)、陸游和唐婉、焦仲卿和劉蘭芝、林黛玉和賈寶玉……好吧,他們的悲劇全是家長造成的。
在文藝作品里我們同情這些相愛不能相守的情侶,痛恨那些封建家長,但是到了現實中,我們會發現,群眾們絕大多數是站家長這邊的,覺得光有愛情沒房子還想在一起簡直是腦子有病。
例如前面說的那個懷孕三個月父母還是不同意領證的帖子。吃瓜群眾們說的話比家長還難聽,還有給女孩子出主意讓她打掉孩子重新找個有房的男人結婚的。
在他們的意識里,沒房的男人就給不了你穩定的生活,以后你就得哭著過日子。
怪不得當年《泰坦尼克號》上映之后,大家討論的話題卻是:如果杰克沒死,富家女露絲和窮小子杰克之間的愛情肯定會在貧窮的現實生活中消耗殆盡。“貧賤夫妻百事哀”。愛情是一回事,結婚過日子又是另一回事,魯迅先生不是早說過了:“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N多寫手還狗尾續貂地寫了一堆后傳來描寫他們過得如何如何慘的同人文,呵呵。
能這么想的人,是根本沒仔細看,也沒看懂這部電影,電影中老年的露絲去哪里都要隨身攜帶、放在床頭的照片,在那些照片里,她開過飛機,像男人一樣騎過馬,她的職業是演員。那是她們計劃的未來,愛人因為把生的機會留給她而死,那她就努力將自己的一生,活成他們兩個人希望的那個樣子。
在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后,露絲和杰克暢想著上岸后的生活,她對杰克說:“你要教我像男人那樣騎馬”,杰克認真地許下了承諾。許多年后,露絲終于學會如男人一般騎馬,只是那個曾答應教她的人,已不在。“
注意到她在海灘上騎馬那張照片背后的過山車嗎?杰克說:“要一起坐過山車坐到吐......”一樁樁,一件件,他說過的,她都做到了。她沒有因為生活困窘就選擇回到令人窒息的上流社會生活中去,她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和普通人結婚、生子、變老,生活中必定也有過困難的時刻,但是更多的卻是甘之如飴。
她的每一張照片似乎都是在對杰克說:“瞧,我活著,并且活得很開心很幸福……”那是她對杰克的承諾,用一輩子去實現,再也沒有放棄過。
而小李子和凱特·溫斯萊特多年后合作的《革命之路》,也被人看作是杰克和露絲的中年危機,但是他們的危機并不是中國人所想象的只有愛情沒有面包而后悔的危機。
兩個本來相約要到巴黎去生活的文藝青年,卻因為孩子的到來不得不擱置這個浪漫的計劃。男主去當保險經紀養家,女主在家做家庭婦女照顧兒女。他們買了房子買了車,住在中產階級的街區里,生活過的平淡且穩定,在中國觀眾眼里,這已經是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了,簡直不能更滿意。
但是妻子并不滿意,她還記得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約定,她并不滿足于這樣穩定的生活,她想要的是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想要的是未知的卻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她想挽救他們沉睡的愛情。
也就是說,在面包和愛情之間,她還是一如既往地選擇愛情,這樣的中年危機,并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式的中年危機。
在西方文化里,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主導的關系,親子關系次之。夫妻之間的愛情存續與否,決定了家庭關系的穩定程度。很多人喜歡拿歐美離婚率比國內高說事,想要證明國外以愛情為主的婚戀并沒有國內這樣以穩定為主的婚戀靠譜。
問題是,人家是因為愛情而結合,因為愛情沒了而分開,彼此都保持著體面,共同友好地撫養孩子。這種簡單而理性的婚姻關系,總比那種為了錢和房子結婚,彼此都恨得咬牙切齒也不敢輕易離婚,還要彼此折磨順帶折磨孩子說:“我是為了你才不離婚!”的貌合神離的維持婚姻存續的狀態要強。
當然,歐美的婚姻關系也不是一開始就以愛情為主的,在文藝復興之前,也是各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階級、地位、金錢的法則在同類中挑選配偶,當時西方人們對婚姻的理解也是維穩第一。甚至認為夫妻之間存在愛情是一種恥辱,上流社會的夫妻都流行各找一個情人,和情人談愛情才是合乎身份禮儀的。
這也是為什么西班牙歷史上著名的瘋女胡安娜不被丈夫理解的關鍵原因,因為她竟然如此深愛他的丈夫,為了他吃醋撒潑痛苦,這在當時人看來是瘋狂而不可理喻的。
“愛情至上”的觀念,直到15、16世紀開始才在文學作品里逐漸形成,并且漸漸普及。但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流傳的愛情悲劇里,除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與家族有關,其他很少是由于家長的阻撓和干涉造成的,更多是和政治、信仰、種族、人性相關的。
也就是說,當人們開始認可愛情是婚姻的必要元素的時候,同時也認可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是他們的自由,并不應當被親子關系影響。這也成為東西方婚戀價值觀的差異所在,于是形成了國外群眾在diss嫁給金錢或者權勢的拜金女,例如鄧文迪或者川普老婆梅拉尼婭的時候,國內的女性成功學卻把她們當做成功范例來膜拜的奇景。
要說現在國外輿論對鄧文迪評價的好轉,根源也在于2011年她的驚天一拍。當時默多克在法院接受質詢時遭到聽眾席一男子襲擊, 沒想到鄧文迪反應靈敏,迅速起身反擊,第一時間抬手一巴掌直接甩向襲擊男子,避免默多克被蛋糕糊臉的遭遇。
路透社稱贊鄧文迪“為自己的男人站出身來”,成為了當天的英雄。以往鄧文迪“心機拜金女”、“千年小三”的形象得到顛覆,當時累計下跌近20%的新聞集團股票因此也反彈上升了6%。
無論當時群眾們是如何腦補鄧文迪對默多克的愛的,但是毫無疑問人們總是認可和祝福那些為愛結合的婚姻,可惜在當下的中國,人們對愛情的認可和祝福還是只存在于瑪麗蘇影視劇里,一旦回到現實,人們的態度便殘酷的有些可怕呢。
關于我:
我是識裝的唯一撰稿人和運營李小丟
娛評人,時尚史寫作者,專欄作家。
你可以在知乎/豆瓣找到我,ID:李小丟 微博@李小丟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