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納蘭容若《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明明是可以共度一生一世的兩個人,卻因命運痛惜,陰陽兩隔,為此相思又相望,終日不復果,唯有墓前述情。
王世瑛出生于1899年,家中有人在朝為官,祖父曾是清朝狀元郎,所以門風良好,王世瑛自然從小受到的教養也與他人不同。后來王世瑛就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因為一次同學聚會,看到了這一生都難以忘記的面孔,那個男孩便是鄭振鐸。有趣的便是鄭振鐸也是對王世瑛一見鐘情,于是兩人書信來往,彼此間情愫越發濃烈。
然而鄭振鐸是單親家庭,家境貧苦,王世瑛家境殷實,這一段門不當,戶不對的兩人終究被現實擊潰,兩人也不得不因為雙方的差距而分手。對于鄭振鐸而言,這一次的分手,就像無數把刀子一樣扎在他的心上,可就是這種痛,讓他越發堅強,隨后奮發圖強,離開北京的這個傷心之地,去了上海。
上海之行,鄭振鐸可謂是逢春遇事,碰到了人生中的伯樂,商務印書館的總編高夢旦很欣賞鄭振鐸的才華,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所以毫不猶豫的將女兒高君箴嫁給了他。(也不得不說,這個高夢旦識人之術的高明,后來這個鄭振鐸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杰出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高君箴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家,從小也是酷愛文學,所以兩人也是漸漸了有了相同的語言。婚后兩人恩愛不已,高君箴也算是鄭振鐸工作與生活上的得力助手,尤其是那夫妻兩人共同翻譯的《天鵝》一書,更是被收入了世界童話之中。
而王世瑛與鄭振鐸分手后,張君勱便開始對王世瑛,展開熱烈追求,只不過這個張君勱有家室,但他卻不滿包辦婚姻,所以對于發妻自然是不喜,所以起初的時候王世瑛自然有些猶豫,但后來通過好友冰心的一番言語之后,接受了這個比自己大10歲的男人。
王世瑛與張君勱結婚后,兩人生活也是十分的美滿,可造化弄人,天不遂人意,王世瑛于1945年難產離世。當時王世瑛已經生了5個孩子,可她卻堅持要生第6個,于此時的她已經有46歲高齡,這無疑就是從死神手中搶孩子,最終沒有搶過來。
面對王世瑛的死,張君勱心痛不已,而此事也對他打擊很大,之后余生便沒有再娶,帶著對亡妻的思念漂泊在外。
而鄭振鐸在得知王世瑛去世的消息后,難掩悲痛,在日記里寫到:“聞世瑛君逝世訊,愕甚!前塵往事,不堪思量”的字句。于此也是日日淚落心中,此后每隔一段時間,鄭振鐸都會手捧一束精心挑選的鮮花前往王世瑛墓地祭奠,為此,他堅持了13年之久,直到他飛機失事。而其中妻子高君箴也是為此感動,陪伴在丈夫身邊不離不棄,雖有怨言,但始終沒有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