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重生》
前不久,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宣布重啟,最新項目《侏羅紀世界:重生》將于今年暑期發行。
侏羅紀主題一直具有非凡吸引力,恐龍代表著一種來自遠古的野性力量,同時激起人類心中的恐懼和好奇——人類,未必是最強大的地球霸主;現在的地球,遠遠未展現它全部的面貌。
但是,在侏羅紀世界/公園系列電影中,恐龍總是被奇觀化,它是好萊塢商業電影公式中添加刺激的元素,往往以奇幻怪獸而非自然生物的消費符號形態出現。
那么,恐龍究竟是什么樣的?
古生物學家迪恩·洛麥克斯博士在《地球前任霸主的2.3億年:關于恐龍的十件事》中,以精干的篇幅,通過十個妙趣橫生又有代表性的問題,結合新近研究成果,呈現恐龍的真實面貌:它們生存的時代及環境、分類標準(比如看頭骨和胯骨)、如何了解恐龍的體態、顏色、飲食、運動、繁育等。也總體性匡正一些誤解——為什么有些種類的恐龍不可能同框,為什么翼龍不是恐龍而鳥類卻是恐龍……
這本科普小書既為關心恐龍新近知識的成年人提供了兒童繪本之外的選擇,也為孩子們選配了三十余種恐龍的兼顧美感和科學性的復原圖。小朋友和大朋友,都能通過這本書了解恐龍,愛上恐龍。
“迅猛龍”只有火雞大
馬上說出五種恐龍的名字,快!伶盜龍(流行文化中譯為“迅猛龍”)會立刻閃進腦海,不單因為它就是本章的標題,還因為它本來就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出現在幾乎所有恐龍書籍中,還是銀幕上的明星。
我在對公眾做科普時很喜歡問大家最喜歡哪類恐龍,或是要他們說出五種恐龍的名字。這不是為了使他們難堪(雖然有時候是有這個想法,因為我很喜歡看他們說出“翼手龍”或“魚龍”的樣子),而是我真的對哪些恐龍印入了人們的頭腦很感興趣。
我至今還沒遇見過有人將伶盜龍排除在自己的五種之外。當 你告訴別人,伶盜龍其實只有火雞那么大,只是長了一根長尾巴,許多人會對你投來疑惑的目光。 看得出來,他們是在質疑你的古生物學資歷:“這人真是古生物學家嗎?他接著就要對我說‘迅猛龍’還長了羽毛吧……”
問題在于對伶盜龍大家存在誤解,至少在流行文化中,它給描繪成了有一個成年人類那么高,雖然科學已明確指出并非如此。伶盜龍身形魁偉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侏羅紀公園》,但其實 銀幕上的那些“伶盜龍”根本不是伶盜龍。它們的原型實際上是伶盜龍的一位近親,叫“恐爪龍”。
恐爪龍,Fred Wierum, CC BY-SA 4.0
恐爪龍,還是“迅猛龍”?
當邁克爾·克萊頓在物色潛在的恐龍明星寫進他的小說《侏羅紀公園》(1990年)時,正巧有位古生物學家在一本通俗恐龍書中提出,恐爪龍和伶盜龍非常相似,應該一并歸入“伶盜龍”的名目之下。但 這無視了兩種恐龍生活于不同的時代、發現于相隔絕的大陸且在解剖上有諸多差異的事實 。自然,當時的古生物學家沒有同意更名的建議。
克萊頓顯然是受了那本通俗讀物的啟發,甚至還在他的小說中感謝了那位作者,他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步伐迅捷、長著鐮形利爪、身形接近人類而非火雞的陰狠“伶盜龍”形象。
為更好地理解這些恐龍是如何生活并狩獵的,克萊頓又當面請教了富于影響的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羅姆教授,這位教授正是恐爪龍屬的發現者,克萊頓也在小說中感謝了他。說來有趣,后來斯皮爾伯格拍攝電影時,他的團隊還研讀了奧斯特羅姆那幾篇描述恐爪龍的論文。
最后,勝出的仍是“伶盜龍”這個名字,它被寫進小說,后來又出現在1993年改編的電影之中。 有人說,克萊頓就是覺得“伶盜龍/迅猛龍”(Velociraptor)這名字比“恐爪龍”(Deinonychus)來得帶勁、抓人,也更有威脅性,因此才選了它。
好玩的是,影片開頭的一幕,是一隊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州發掘伶盜龍的骨架,但其實這種恐龍的化石只在亞洲發現過。恐爪龍倒是已知只在美國出土,且首次發現正是在蒙大拿州。
《侏羅紀公園》
“迅猛龍”并沒有“小手手”或大塊頭
伶盜龍到底走到了聚光燈下,我這個古生物學家自感有義務指出, 它的靈巧水準還不足以開門,遑論轉動門把手了。
和電影里不同,它沒有那雙惡名昭彰、掌心朝地的“小手手”。或者應該說, 它的雙掌是彼此相對的(想想你自己拍手的樣子),配上三根彎鉤利爪,倒非常適合劈開獵物。
伶盜龍的體形問題很有意思,因為對許多人來說,“恐龍”二字往往是巨大駭人的同義詞。從這個角度出發,在大眾的想象里,我猜一只塊頭超大的伶盜龍是合理的。 關于恐龍的一個最大也是最普遍的誤解,就是它們都很龐大。
橙色 侏羅紀公園迅猛龍
綠色 真實蒙古伶盜龍
Di, CC SA 4.0
向任何古生物學家請教恐龍的體形, 他們肯定會立即說出最大的那一類,即蜥腳類恐龍。 這一類你也熟悉,它們是以植物為食的巨獸,長著極長的脖頸和尾巴,包含雷龍屬和腕龍屬這樣的龍界明星。
雖然殊難想象,但據可靠估算, 有些蜥腳類恐龍體長可達30米,體重約70噸——相當于12頭完全成年的非洲象的平均體重之和 。蜥腳類是真正的遠古巨獸,其中包 括了地球上從古至今最大的陸地動物。和它們相比,今天最大的陸地動物不過是大象(體重最大)和長頸鹿(身高最高)而已。
至于大型食肉動物,暴龍屬仍名列前茅,它們體長有十二三米,體重達8噸,不過 目前肉食動物的體長冠軍仍屬于長著背帆的棘龍屬,比暴龍還長兩米。 相較之下,想到今天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居然是北極熊,就令人不禁失笑。對,北極熊。想想暴龍和北極熊的體形差距吧,后者一般體重僅半噸,身長才2.5米左右。
誠然,上面提到的都是巨獸。但實際上,恐龍的尺寸有很大差別, 許多恐龍身形渺小,才一只松鼠那么大 。古生物學家從19世紀50年代起就知道這一點,當時剛剛發現了大小和雞相當的食肉動物美頜龍,它在后來幾十年中一直被當作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你可以去翻翻較老的那些恐龍書);而如今,“世界上已滅絕的最小恐龍”這一稱號已經有了許多競爭者。和美頜龍一樣,這些袖珍恐龍幾乎都是小型食肉的獸腳類,但這類恐龍也包括像暴龍屬和斑龍屬這樣的巨型捕食者。
美頜龍,Nobu Tamura, CC BY-SA 3.0
長羽毛的“中華鳥龍”
鑒于這些恐龍許多身長相似,往往在三五十厘米, 古生物學家很難斷定該把這頂最小兇獸的桂冠給誰,不過來自中國的耀龍最為接近 。這種2008年得名的侏羅紀袖珍恐龍體重僅約160克,身長25至30厘米(包括尾羽),大小僅和一只鴿子相當。
耀龍,Nobu Tamura CC-BY SA 3.0
過去30多年里,亞洲已經成了古生物學發現的中心。許多新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恐龍的理解,特別是關于它們樣貌的那些。 而真正宣告中國登上古生物學世界舞臺的重大事件,或許是1996年發現的全世界第一只帶羽毛的恐龍。 如果你有一點年紀,你或許記得在新聞里聽過這一發現。我當時只有6歲,所以多半還在忙著擺弄我那些沒有羽毛的恐龍玩具。
它就是“中華龍鳥”,和美頜龍有親緣關系。 中華龍鳥的化石出自白堊紀,保存狀況極佳,包含了原始羽毛(或叫“恐龍絨毛”)和軟組織。它后來還成為第一只被科學方法還原了真實色彩的恐龍。 對閉鎖在羽毛內的微小色素(稱為“黑素體”)的多項研究顯示,它的毛色是橙紅加白色,尾巴上是一圈圈條紋,臉上有浣熊似的“盜賊面具”。色彩還原還顯示它的顏色上部較深,下部較淺,體現了一種稱為“反影偽裝”的策略。
中華龍鳥,Smithwick et al., CC BY-SA 4.0
不斷發現,不斷革新
我們繼續談有羽毛的恐龍。你只要翻翻舊的恐龍書,或者在互聯網上搜索我們那位老友伶盜龍的圖片,一定會找到無數復原圖,圖中的恐龍長著蜥蜴般的鱗片,沒有一點長羽毛的跡象。而我們現在知道伶盜龍是有羽毛的,這多虧了在蒙古國找到的化石。
到2007年又發表了一項漂亮的研究, 它根據前臂上均勻分布的一列凸起的“羽根節”,直接證明了伶盜龍是有羽毛的 。羽根節見于許多現存的鳥類身上,是大片翼羽的骨連接點。這清晰地指出了伶盜龍也有翅膀,不過就其體形和相對短小的前臂來看,它飛肯定是飛不起來的。 它的翅膀很可能是用作展示,或許還能控制體溫,以及/或者幫它在奔跑時協調身體 。總之,下次再看到伶盜龍的復原圖缺少羽毛,你不妨直接想象是有人拔了它的羽毛準備塞進烤箱。
像這樣的革命性發現不僅出現于亞洲。 2017年,忽然有消息說找到了一只保存極好的裝甲恐龍(屬于甲龍類),叫“北方盾龍” 。遺骨是在加拿大的一座礦井中發現的,這頭驚人的恐龍得到了三維立體的保存,看樣子就好像睡過去了,或者化成了“木乃伊”。證據顯示,它的化石皮膚中封鎖了些許微小的色素,它的鎧甲上還覆蓋著角蛋白構成的角鞘(角蛋白就是構成我們指甲和頭發的那種材料)。保存下來的色素顯示,這頭恐龍是紅褐色的,并且和中華龍鳥一樣,也呈現出反影偽裝。
北方盾龍,Nobu Tamura, CC BY-SA 4.0
幾乎每過一年,古生物學都會得出一項重大發現,在某種程度上革新我們對于恐龍的想象。 比如,現在長羽毛的恐龍已經發現了數以百計,而就在短短30年前還一只都沒有。恐龍的色彩成為一個真正的研究領域,這本身就很令人興奮! 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來20年里還會出現什么古怪而奇妙的突破,它們勢必會一次次改寫恐龍的面貌。
百頁篇幅口袋書,便利的奠基性總覽
總覽恐龍的身體發膚、食色生滅
全年齡友好,刷新你和娃的恐龍知識庫,撫慰兩代人的童年
中文版增配彩圖別冊,好讀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