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為星標”哦~
點擊上方“ET財經觀察”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前 言
“蘇大強下線的第一天,想他;蘇大強下線的第二天,想他,想他?!?/p>
剛剛過去的3月,電視劇圈最火的,是從山東走出的正午陽光影視公司,制作出品的《都挺好》。
行走的表情包蘇大強、啃老巨嬰蘇明成、職場女性榜樣蘇明玉,輪番登上熱搜話題。不論是家族親友群,還是辦公室工作群,都在討論蘇家,可謂是社會話題劇擔當了。
尤其是,《都挺好》的大結局,在浙江和江蘇兩個首播頻道,收視率都突破了2%,創造了兩臺10年來的收視高峰!
要知道,這幾年電視的收視率一直走低,連收視率傲視全國的芒果臺,去年底的黃金檔新劇收視率都跌到了0.1%,滑落到十年來的谷底。還是靠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才挽回頹勢。
對了,知否的出品方,還是正午陽光!如果再算上去年大熱的年代正劇《大江大河》,半年之內3部爆款劇集,毫不夸張地說,是山東人撐起了衛視黃金檔劇集的半壁江山。
自2014年的《父母愛情》開始,從山東影視集團脫胎而出的正午陽光,便以每年2-3部爆款劇的節奏,一步步打造出中國電視劇界又一輪的“魯劇崛起”。
胡歌、姚晨、靳東、王凱、劉濤.......也是在山東電視劇人的創作推動下,從默默無聞、中道挫折,逐漸蛻變為大紅大紫的一線明星。
相比日益淪為“莆田廣告”和“山寨土嗨”的山東衛視,山東影視劇制作反而獨樹一幟,鍛造出蜚聲全國的“魯劇板塊”。
儒家文化和齊魯精神,何以驅動山東電視劇制作歷經41年長盛不衰呢?
《都挺好》背后的魯劇精
家庭倫理劇是中國電視劇中被拍濫的題材,《都挺好》為什么能脫穎而出?
這背后,是山東創作團隊對當下人們精準敏銳的情緒捕捉。幾乎在每一集中,觀眾都能找到關于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啃老、愚孝、養老、社會巨嬰等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映射,從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雖然話題火爆,但作為《都挺好》的“文眼”,這句周正中庸的勸慰,一直引領著劇情走向。劇集臨近結束,蘇大強新家墻上的“家和萬事興”,更代表了這個典型的中國式原生家庭里,每個角色最終走向和解的心理基石。
這種帶有濃厚山東特色的傳統、隱忍、善良、重視親情的價值觀,正契合了當下社會波動心態下,觀眾渴望回歸穩定、圓滿的內心期盼。
在劇情設置上,《都挺好》跳出了婆媳關系、出軌二胎的家庭倫理劇窠臼,女性形象也終于不再是瑣碎無聊的大齡催婚,婆婆媽媽。
讓姚晨大放異彩的蘇明玉,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現代獨立女性精神。而“妖爹”蘇大強更是顛覆了固有的傳統慈愛父親和權威正確的高大形象,這兩個迥異于傳統套路關鍵形象,無疑對其他同類劇形成“降維打擊”,更深深抓住了觀眾的心理。
雖然說對時代情緒的精準把握能力,是正午陽光能在數年間聲名鵲起的核心競爭力,但穿透觀眾心智造成巨大反響的,則是魯劇40余年沉淀下的以正劇為體、以主旋律為主,題材嚴肅,表達方式含蓄內斂,風格厚重大氣的藝術特色。
魯劇:馬鞍起伏41
隨著1978年,以反映郵遞員工作為內容的劇集《人民的委托》登上電視屏幕,山東開啟了魯劇崛起為中國電視劇重鎮的漫長歷程。
很快,山東電視劇界又誕生了第一部獲得電視最高飛天獎的《家鄉紅葉》。在此促動下,1986年10月,山東影視中心成立,成為全國首批專門以制作電視劇為主業的體制內機構。
有專家曾形象點評過魯劇41年的發展歷程,其軌跡如同一具馬鞍:在兩個高峰之間是一段平靜的波谷,在靜默間孕育向上的力量。
第一次高峰:1982年—1991年
1981年起,《武松》、《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連續三年獲得金鷹、飛天一等獎,造就全國的“三連冠”,形成了魯劇的第一個高峰期,鍛造了魯劇發展的高起點。
中段波谷:1992年—2000年
進入新世紀,隨著觀眾欣賞口味的多元,以現實主義為主的魯劇,沒有出現太多有影響力的作品。但任俠尚武,水滸梁山的文化傳統,讓1995年的《白眉大俠》、1996年的《甘十九妹》等武打電視劇,意外開創了內地武俠劇的先河。
第二次高峰:2000年-2010年
從《大法官》《大染坊》《誓言無聲》開始,一直到08年之后《闖關東》《沂蒙》《南下》《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老農民》《鋼鐵年代》《生死線》等口碑好劇;魯劇在現實主義與商業傳播間,找到了兼收并蓄的平衡,形成了新一輪電視劇創作的高峰。
如今,以正午陽光為代表的新魯劇勢力,與山東影視集團的老兵一道,以《瑯琊榜》、《紅高粱》、《北平無戰事》、《都挺好》為代表,正在形成魯劇發展史上第三波新高峰。
縱觀魯劇41年發展,寫實的現實主義,是山東電視劇最鮮明的特性。山東電視劇的拍攝題材中,現當代、歷史和革命戰爭這三大類題材,分別占到電視劇創作比例的50%、30%和10%。
而魯劇的精神內蘊,也在張宏森、趙冬苓、侯鴻亮和孔笙這幾位新千年以來魯劇崛起的代表人物身上表現無遺。
魯劇精神在哪里?
張宏森:以知識分子立場進入歷史
去年,隨新近改組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張宏森,不再分管電影,轉而主抓電視劇的消息傳出,中國電影界都在感念挽留這位為中國電影市場健康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掌舵者。
但其實,讓張宏森分管電視劇,才是他的老本行。生于淄博的張宏森,是山東電視劇制作的中堅骨干,自1997年出任當時的山東電影電視制作中心黨支部書記開始,張宏森就一直奮戰在魯劇創作的第一線。
他創作的《西部警察》、《大法官》、《車間主任》等小說和文學劇本,先后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劇、飛天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在2002年接受山東青年報的采訪中,張宏森曾如此總結自己的魯劇創作心路:
“我的父母都是勞動者,我是勞動者的子弟,從小就懂得用含辛茹苦的勞動去塑造自己的人格,用勞動完成自己的人生。而在影視創作中,一是要有知識分子立場,帶著立場進入社會,進入歷史,進入當代現實生活。二是對人生,對歷史,對現實生活要有足夠的思考,對老百姓要有足夠的情感。三是要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地去工作,對于每個文字,每句臺詞,都要去精心雕琢。
可以說,正是張宏森這種有擔當,有責任的家國情懷,奠定了新千年魯劇崛起的精神基礎。
趙冬苓:用大胸懷書寫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作為山東影視劇首屈一指的編劇,趙冬苓是用手中的筆,一個劇本一個劇本打磨著新時代魯劇的精神內核。
而這種內核,就是從《孔繁森》《任長霞》到《南下》《沂蒙》中的,有著大時代、大背景的小人物的故事。
趙冬苓極少把玩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她所感興趣的是對人生、命運和歷史的終極價值進行追問:而這與魯劇題材厚重、方正大氣的特質不謀而合。
得益于趙冬苓,魯劇沒有在厚重,大氣中走向呆板、刻板。即便是主旋律作品,價值立場也大多從個體出發。
《我的父親母親》中,50后夫妻陳志和張翠花沒有熬到金婚,不僅如此,離婚的段落還被趙冬苓寫成了一場“歡樂頌”。
“這段離婚我是按照人性解放的華章來寫的,我總是以一種比較憐憫的目光去看待這世界上所有的掙扎。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在掙扎?掙扎著生存,掙扎著成長,掙扎著去經歷很多事情,看每個人怎么去戰勝自己的命運?!?/p>
唯因如此,趙冬苓幾乎沒寫過壞人只有小人,即便抗日劇中的鬼子也寫的莊重嚴肅,《紅高粱》中的塚本就是從愛國理想主義者一步步走向惡魔的。
侯鴻亮:新時代魯劇的創新
出身體制內山影的侯鴻亮,卻對互聯網時代的影視傳播規律敏感深入。隨著2016年《歡樂頌》一炮打響,侯鴻亮認識到中國電視劇市場最核心的變化是網絡開始搶占用戶:“電視劇在網絡上的售賣價格會飆升,網絡的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大,電視臺之類的傳統平臺走向勢弱不可避免?!?/p>
從討好大媽到吸引年輕人,正是這種山東式的“闖關東”精神,讓侯鴻亮敢于打破魯劇傳統,“新鮮感是我做電視劇的首要目標,《歡樂頌》里5條人物故事并行、《瑯琊榜》塑造一介布衣的梅長蘇形象、《闖關東》第一次從民俗角度去理解中國人的大遷徙和大移民,這些想法在當時都是創新的?!焙铠櫫琳f。
而且,在侯鴻亮的創新中,現實主義為主的魯劇,少有的玩轉互聯網營銷宣發,無論是歡樂頌的五美,瑯琊版的梅長蘇,還是蘇家,都是先在社交網絡上培育出龐大“自來水”,再反哺電視屏幕的。
孔笙:新舊之間的山東式審美
號稱爆款劇集制造機的孔笙,卻并不是科班出身。他大學中文專業,畢業當雜志編輯,從攝影剪輯做起,最后在正午陽光的導演崗位上,展現出新魯劇的獨特藝術審美。
比如,為了拍好一部有溫度的電視劇,孔笙對細節十分用心。在《大江大河》里,宋運輝剁地瓜葉喂豬的菜刀,布滿了鐵銹。
《瑯琊榜》中梅長蘇拿在手里的手爐,里面都有真實的炭火在燃燒。
在拍攝《瑯琊榜》的過程中,他對角線構圖、三分法則、黃金螺旋等理論運用得爐火純青。
曾經,孔笙拍攝的題材經歷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但他用山東人特有的執著和匠心,用心雕琢出新時代魯劇的視覺魅力。
后電視劇時代,魯劇將往何處去?
就像狄更斯在《雙城記》里的名言:這是魯劇最好的創作時代,卻是中國電視劇最壞的生存時代。在限古令、限薪令等一系列行業規范限制,和互聯網劇的進一步沖擊之下,電視劇行業,尤其是電視電視劇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微妙的生存節點。
從今年陸續公布的影視上市公司的年報來看,大部分公司股價和經營處于下跌或華視娛樂、新麗傳媒、開心麻花、和力辰光等新興影視力量則中止IPO。一些過去飽受詬病但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例如“大IP”加流量明星,如今也變得效果不彰。資本熱錢的蜂擁而入,也開始冷卻退潮。
在這個行業驟然進入調整期之際,山東電視劇行業,會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呢?
數據顯示,山東目前有影視制作單位700余家,2018年全省廣播影視產業總收入有望突破200億元。“魯劇”已然是山東靚麗的文化品牌。
但在山東,影視產業頗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感覺”。除了老牌電視劇制作中心山影集團,像正午陽光這樣的魯劇新銳力量和新一代人才,卻落戶在對影視業創作和經營環境更好,政策更為寬松的浙江東陽。
2018年,東陽正午陽光的納稅額超過了1個億,僅次于華誼兄弟,成為東陽名列前茅的納稅大戶,由此推算,正午陽光的營收已經超過了10億元,而這些與由此而生的衍生產業,都與山東無關。
“與北京、浙江等省市相比,山東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仍然存在,在資金支持、政策配套、市場運作,以及產業鏈建構、營銷方式、衍生產品開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省內媒體一篇《破解有“高原”缺“高峰”,山東影視產業五年規劃出爐》的報道中,對山東影視產業存在的問題做了如是判斷。
山東影視產業如果想長足發展,無疑得把“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解決。
2018年12月,山東出臺《山東省影視產業發展實施規劃(2018-2022年)》,提出山東省將以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為龍頭,打造全國領先、世界水平的影視產業基地,輻射帶動一批主業明顯、特色鮮明的影視產業園區,在全省形成一核引領、多點發力、融合發展的影視產業發展新格局。
同時,山東還將實施省級影視精品計劃,到2022年扶持創作生產100部優秀影視劇。此外,還要加大高層次影視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力度,鼓勵青年影視人才創新創業,激發影視領軍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打響“電影之都”“山東演藝”產業品牌。力爭到2022年,山東影視及演藝娛樂行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
但藝術創作畢竟與工業發展不同,政策雖好,市場票房和觀眾口碑才是真正檢驗行業發展的硬指標。
就像那個始終困擾山東電視劇界的謎題。2014年,已是山影集團總經理的侯洪亮,在山影進行股份改制,謀求上市的前夜,毅然離開。
用侯鴻亮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上市涉及太多資本運作的事,讓我疲于應對,甚至對我的創作產生了直接影響,想到這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生活的常態,我就覺得該走了?!?/p>
但在帶著策劃、宣發、制作、商務等一整套團隊,與之前離開山影的導演核心孔笙、李雪、孫墨龍合體成為如今的東陽正午陽光后,僅1年多后,就接受了華人文化基金投資,并啟動上市計劃。
如今,馬云間接控股正午陽光9.44%的股權,是第三大受益人,馬化騰間接持有6.41%的股權,成為第六大受益人。
結語
回到開頭提到的《都挺好》,要讓魯劇從都挺好到真正好,在山東的電視劇高原上培育出真正的高峰,讓魯劇真正墻內開花墻內香,如何實現?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字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
--ET行業洞察工作室--
工作室擁有一支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強大創作團隊,長期關注金融、房地產、互聯網、交通、能源、快消品、上市公司、集團、城市競爭力等行業和領域。
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微信群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期待與您的交流
歡迎加入ET財經社群,請添加ET君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