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一句勸,完美的中式庭院,不僅有風水,還是科學!
156 2025-07-01
在很多人印象中,狗肉是民間小吃,甚至被不少地方立法排除出正常食物行列。
但,古人吃狗肉,不但吃得理直氣壯,還吃得很“講究”。狗肉為什么上不了正席呢?
周朝時,狗肉是“御席八珍”之一,跟牛羊豬齊名。
每逢重大祭祀,犬肉作為“祭天之首”,是要先獻后食的。
在《禮記》里記載,規定專人飼養、屠宰、烹飪,整個流程都按禮儀走。那時候吃狗,是身份象征,更是禮數體現。
漢朝的開國功臣樊噲原是沛縣街頭賣狗肉的屠戶。他當時在沛縣“黿汁狗肉”已成名菜,連貴族都專門坐車來買。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與烹飪簡書里,也明確記錄了狗肉如何入藥、怎么燉煮。
這些醫學與食譜材料,說明一件事,狗肉不僅好吃,還被當作強身補品來用。
但到了南北朝,北方少數民族進駐中原,狗的角色開始轉變。他們騎馬打獵,把狗當伙伴,不輕易宰殺。南方佛教興起,提倡“眾生平等”,殺狗漸被視為罪過。
盡管如此,狗肉在百姓生活里也沒完全退場。
唐宋時,雖然上層吃得少,但民間依舊靠狗肉果腹。尤其災荒年,牛馬太貴,狗肉便成為下層百姓唯一的肉類來源。
在一些市井巷弄,賣狗肉的小販用“犬羹”招牌,藏頭露尾,但依舊不乏食客。
宋代初年,狗肉還在廟會、婚宴、年節上露臉。
可就在這時,一場匪夷所思的“狗命風波”,改變了一切。
1102年,北宋政局平穩,宋徽宗趙佶剛剛登基,正是收買人心、樹立威信的時候。
當時,一位小官范致虛,寫封奏折,說件很離譜的事。
他說:“皇上屬狗,狗乃陛下本命神獸,怎能隨便屠宰?
這套馬屁話不會被當真,可宋徽宗聽完眼睛一亮。他生性好玄學,喜歡道教、圖騰、風水那一套。有人把狗吹成神,他居然信了。
于是,宋徽宗一紙詔令:“禁屠犬,凡食狗肉者,流放三千里。”開封府還立一塊“犬神碑”,官員奉命捉拿吃狗的人。誰敢違令?殺無赦。
當時街頭巷尾靠狗肉糊口的屠夫、攤販、飯館非常多?突如其來的禁令讓整個城市炸了鍋。
反應激烈的太學學子,聯合上書:“神宗屬鼠,怎么不禁貓?怎地狗倒成神仙?”
這些人的大道理,對于當時皇帝來說,等于是打臉。
一夜之間,狗肉從合法商品變成“禁藥”,全國上萬人因“食狗”遭流放、拘押、家破人亡。
一些地方連賣羊肉的都遭殃,狗肉賣不得,商販就偷偷“掛羊頭賣狗肉”,這句成語就是那時傳下來的。
可笑的是,有些地方官為邀功,抓人不看有沒有吃狗肉,只看嘴角沾沒沾湯汁,真是草木皆兵。
民間狗肉鋪悄悄改成“咸湯館”,菜名不提“狗”字,菜單上寫“熱肉羹”“紅煮片”,懂的人一看就明白。大家也都心里有數:狗肉沾不得,一口下肚,說不定全家遭殃。
宋徽宗這道禁令,徹底把狗肉從“桌面”趕進黑市,不但改寫了食物的命運,也讓“狗”從食材變成禁忌,而范致虛因這封奏折,得賞銀兩萬兩,一躍升官。
朝中上下紛紛效仿,開始拿屬相做文章:誰屬牛,就說牛是神獸;誰屬雞,就說雞不可殺。
可惜,只有“狗”的禁令被執行得非常徹底,影響深遠。
時值今日,還有很多人說不出為什么狗肉不能上桌。
只是隱約知道,它“不吉利,但懂歷史的人都知道根子是從皇帝寵信一句“屬狗”的話開始的。
而清朝滿族的禁忌橫掃中原,狗肉被徹 底“摘牌”
而1634年,滿洲的努爾哈赤,在明軍圍剿中四處突圍,被追兵逼入冰封的江面,寒氣徹骨,眼看快逃不掉了,一條黃狗從身后撲上來,趴在冰上,用體溫慢慢融出一條水道,讓努爾哈赤渡江逃命。
沒跑多遠,又有一群烏鴉盤旋遮天,把他身形藏在樹林上空。
后來,這事傳開,滿洲人一口咬定:黃狗是救命恩犬,烏鴉是護主神禽,從此不許殺、不許吃。
等清朝徹底掌控中原,這條“狗不能吃”的家規,就成為對漢人強制推行的法律。
《大清律例》明文規定:“凡漢民宴席屠犬者,視為違制,輕者杖責,重者流徙。”
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家請客吃飯,桌上擺狗肉,都得挨板子、甚至發配邊疆。
而漢人千百年吃狗肉已成習慣,是一朝一夕能改掉的?
為了讓人“心甘情愿”不吃,清廷干脆動起文化手段。
一些道教、佛教的經文被刪改,原本中性描述狗肉的段落,被篡改成“穢肉”、“濁氣”、“損福”。
被下令“刪去狗肉菜譜”,連廟會祭祀也不得用狗做供品。
江蘇、山東一些原本以狗肉聞名的小鎮,廚師改做羊肉、豬肉,但菜譜還是老的,只是改個名字罷了。
百姓嘴上不說,心里有數。當時文人都怕寫狗肉,怕留下“逆清”的把柄,沒幾本書再記得這段“被剝奪的味道”。
代表性的變化,是狗肉在“滿漢全席”里被徹 底剔除。
可滿漢全席原意是體現南北融合、民族和解,狗肉連邊都不沾。
108道菜,一道“犬羹”都沒有。這個“缺口”,說明了一個政治立場,有些傳統,留不得。不止宴席,清朝還建立“狗肉舉報機制”。每逢年節,衙門都會派人巡邏,聞湯識菜,一旦發現犬肉,立刻拘人、罰銀、登報示眾。
很多家族不得不在門上貼“本宅素食,不煮犬羹”字條,以免惹禍上門。
從此,狗肉徹底被打入“食物冷宮”,成為吃不得、說不得、寫不得的禁忌食材。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
而進入現代,狗肉仍是個繞不開的飲食話題。
有人堅持它是美味傳統,有人認為它不該再存在,爭議從來沒停過。
在深圳的地方法條里,“犬類不得作為食品資源”,這句話直接封死狗肉的合法通道。
而2020年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也沒把狗列為“可食用家畜”,雖然沒有直接說“禁止吃狗”,但在法律層面,已經明確“你最好別吃”。
但爭議依舊存在,廣西玉林每年夏至狗肉節照樣熱鬧,盡管輿論兩J分化,當地仍視狗肉為傳統風俗,不愿割舍。
有人甚至從宋代以前的文獻找依據,說“狗肉乃古菜之祖”,想為它正名。
可惜,大量典籍在清代遭焚毀,能留下的也不多。
現代的年輕人,對狗肉沒興趣。大部分人以狗為寵物,食欲和情感交織,自然就遠離狗肉,一旦沒人記得狗肉曾經的地位,文化就被“改寫了”。狗肉的歷史就成了空白。
而在韓國、越南等國,狗肉仍有市場,甚至在節慶中有固定菜色。
越南河內的狗肉酒樓比比皆是,韓國則正處于“是否全面禁食”的過渡期,這些現象說明:狗肉不是天生的禁忌,而是文化的選擇與變化。
過去是政治決定命運,現在是輿論與法律在定義未來。曾經站上御席、扛過饑荒的狗肉,如今在“吃與不吃”的博弈中,走向一個模糊的結局。你有和看法?請到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