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給您推送一組今日最值得讀的資訊
導讀
強大的移動直播技術只是新浪新聞直播優(yōu)勢的冰山一角,這次直擊快遞小哥12小時,他們用不經(jīng)意地方式告訴世人: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有意義,都值得被尊重,新聞可以這樣傳遞社會的溫度。
如果說從聯(lián)合國公開面試下任秘書長候選人到2016GICVR峰會讓我們看到新浪視頻直播高大上的話,那么新浪新聞資訊運營中心這次飽受關注的“12小時直播快遞小哥的一天”直播,則給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維度的新浪新聞:接地氣、講情懷、有活力、懂用戶。
近期一個快遞小哥因碰刮車輛遭扇巴掌的新聞引發(fā)廣泛關注,事件過后,似乎對快遞行業(yè)的關注又一切如常。新浪新聞的編輯們在反思,當輿論在談論“快遞小哥被打”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么?市民生活日益離不開快遞員,我們有沒有一種辦法讓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得以被報道、被認識,讓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這個職業(yè)?于是,他們發(fā)起了這場直播,旨在透過對一個普通市民的關注,去還原真實的快遞員生存狀態(tài)。
四大觀看渠道覆蓋,高曝光是新浪新聞必殺
新浪新聞派出資訊運營組的兩位編輯,聯(lián)系某快遞公司,進行了一場長達12小時的移動直播。
接地氣的新聞選題,吸引了用戶的廣泛關注。在新浪網(wǎng)和手機新浪網(wǎng)上,PV和UV均超百萬,分別為PV107.5萬和UV 105.2萬。在話題的微博傳播上,同樣火爆。頭條新聞5000萬+的粉絲投放,微博話題頁閱讀量:2812萬,討論數(shù)量:1.1萬,頭條新聞閱讀量:21.5萬。
面向6億微博用戶的全站點對點推送,任何直播都可實現(xiàn)超高量級曝光,或許正是新浪新聞直播的必殺技。在該視頻直播app上,獲得19萬點贊,9186評論。新浪新聞能夠聚合全網(wǎng)資源,整合客戶端、手機新浪網(wǎng)、微博微信等資源,全量推廣,正是新浪新聞直播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12小時不間斷視頻直播,用戶零距離體驗
人們正越來越習慣讀圖看視頻,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形態(tài)的移動直播,除了改變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正在悄然改變新聞現(xiàn)場的定義。直播團隊派出兩名編輯,聯(lián)系某快遞公司,進行了一場12小時“快遞小哥的一天”全天候直播。選題緊扣新聞熱點,立意溫暖貼近生活。
“我們的目的,是想從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向大家展示快遞小哥的原生態(tài)的、不帶任何修飾的日常工作內容。雖然這次長達12個小時的直播,展示的只是快遞員這一個行業(yè)的面貌。但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關注這一頗具代表性的人群,來讓大家看到更多基層工作者。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中享受到各種低成本的便利”,參與該移動視頻直播的資訊運營組編輯說道。
這一點,在上周一篇《新浪視頻直播頻頻領先還有什么法寶》的分析里,得到印證。文中引述新浪移動直播相關負責人的表述稱,新浪直播平臺通過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以及時事熱點的直播,打造即視感與零距離的用戶體驗;同時,將主動設置議題, 聯(lián)動話題資源,以形成新聞報道的記錄感與紀實感;而各方資源的匯聚聯(lián)動,雄厚的技術實力,讓用戶與直播更加貼近。
風格化直播 彰顯人文情懷
在內容繁多花樣頻出的眾多直播形式里,新浪新聞看到了視頻直播對于新聞現(xiàn)場的重新定義。從網(wǎng)絡上人們對快遞小哥被打事件的熱議,再到視頻直播快遞小哥的一天,新浪新聞打起了情感牌,從新聞中的一個主人公走進他背后這個群體的生活,體現(xiàn)了新浪新聞的人文關懷。理解一份職業(yè),尊重一個群體,記錄快遞小哥的酸甜苦辣,分享他與一座城市的故事。
在這次直播“快遞小哥的一天”中,新浪新聞兩名編輯采用聊天等平易近人的方式,而非傳統(tǒng)的采訪問答,首先拉近了自己和快遞員的距離,其次讓看直播的網(wǎng)友們也能夠有帶入感,看上去就好像是自己在和對方聊天,編輯代表的就是網(wǎng)友本身。雖然只是換了一種直播的方式,我們卻看到了新浪新聞在視頻直播上的又一個突破,或許是在別人看來意義不大的選題,卻流露出新浪新聞滿滿的人文情懷。
“直到今天,直播跟拍結束已有三天了。早晨被鬧鐘叫醒的瞬間,我依然感到渾身的酸痛和無盡的疲憊。這感覺,看樣子還要再維持好幾天。跟拍這一回,對于我來說是十二個小時,可對于他而言,卻僅僅只是一年從頭忙到尾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而他也僅僅只是千千萬萬奔波在大街小巷的他們之中的一份子!” 參與該移動視頻直播的資訊運營組編輯在手記里寫到。小編用他跟拍直播后的切身體驗向我們傳達了,作為一個普通快遞員每天都在經(jīng)歷著怎樣的勞苦奔波,用自己的體會換來大家對快遞員乃至快遞行業(yè)的更多一份認可和尊重。
這次的戶外直播,對于新浪新聞來講屬于嘗鮮式的初體驗。雖然新浪新聞自己認為直播還有提升空間,但“接地氣”的方式顯然讓我們看到了新浪新聞視頻直播未來的無限可能。新聞的準確判斷、換位思考的角度,新浪新聞編輯的專業(yè)素養(yǎng)或許會讓人文情懷的直播會成為新浪新聞的下一張王牌。
直播關注普通人群 傳遞新聞別樣溫度
一個編輯加上一臺手機,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直播。擺脫傳統(tǒng)的限制,創(chuàng)造無限的可能,選題雖小但卻溫暖人心,盡顯人文關懷,這就是新浪新聞直播的力量和溫度。從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走進背后的生活,還原一個人群真實狀態(tài),把焦點從常規(guī)報道到轉移到視頻直播,一個多維度看新聞的效果應運而生。
強大的移動直播技術只是新浪新聞的一環(huán),資訊運營組的這次直播,他們用不經(jīng)意地方式告訴世人: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有意義、都值得被關注有理解,有那么一種媒體會關注普通市民,有這樣一種媒體會傳遞新聞溫度。這一點,在這次新浪新聞直播數(shù)據(jù)中,用戶活躍的關注里,說明已經(jīng)得到了認可。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直播記者手記:跟拍快遞小哥的一天
文|石洋
導語
直播跟拍結束已有兩天,早晨被鬧鐘叫醒的瞬間,我依然感到渾身的酸痛和無盡的疲憊。這感覺,看樣子還要再維持好幾天。跟拍這一回,對于我來說是十二個小時,可對于他們而言,卻僅僅只是一年從頭忙到尾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為他們做些什么
在北京的一位快遞員被司機打罵的事件曝光之后,新浪新聞一直都在想替這群被某些人“不待見”的他們做出點什么來。后來,這個直播的方案就在討論中浮出了水面。
一整天的工作內容!這個方案頗為大膽,也極具挑戰(zhàn)。在直播前我們曾向快遞公司詢問過快遞員一天的工作狀況,依照他們日常的工作強度,直播將必須從早上一直持續(xù)到晚上。這么長時間的戶外視頻直播,是新浪新聞之前從未曾嘗試過的,真有人能耐得住性子看這漫長的直播嗎?
我們關注過一些直播平臺的內容,其中有不少主播專門進行戶外直播。他們的直播內容相當不按套路出牌,菜市場賣魚,或是當個專車司機拉客,或是出國旅游都能當做直播的內容。時間跨度大,內容話題也頗具趣味性,過程中穿插著與網(wǎng)友的良好溝通,能夠留住一大批人圍觀。
此外,我們還曾探討過讓快遞小哥隨身攜帶運動相機,或者干脆讓新浪新聞的編輯客串一天快遞小哥等方案,但是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最終還是決定以跟拍的方式視頻直播。
12小時=365分之一
4月25日早晨7點,我和同事就趕到了快遞公司。當時快遞員們正在進行緊張忙碌的分揀工作。我們與當天跟拍的快遞小哥見了面,見到我們他露出了標志性的微笑。最初面對新浪新聞的鏡頭時,小哥還略顯緊張與羞澀,后來途中的聊天讓我們漸漸熟絡起來。小哥是黑龍江人,干快遞員已有將近三年時間。平時沒有什么太多的休息日,周末和節(jié)假日也都要上班。他自從干了這一行,就沒有回過東北老家,不過好在父母都跟隨他一起來到了快遞公司,從事一些分揀的工作,一家人才不至于長期分開。
小哥負責配送的區(qū)域大部分是低層老小區(qū),僅有五六層高,卻不配有電梯。所以對于這一片區(qū)域的貨物,無論大小都得他自己親自爬樓配送。
在一開始,我們也曾拿著手機進入樓道內一起爬樓跟拍。但由于樓道內信號較差,中途出現(xiàn)了信號中斷的狀況,無奈只能選擇在樓下等待。后來小哥坦誠,幸虧無法跟拍到樓道里,否則一天的貨物不知要配送到何時。而即便如此,我們的跟拍還是多少影響到了他的配送進度。上午的工作,原本十一二點就能完成。可當天直到一點多,他才把近六十票貨物配送完畢。
由于結束時間太晚,為了能及時拉上下午配送的貨物,他只能直接騎回公司,在安排好下午的工作后,才匆匆吃上一碗泡面。午飯時間,小哥向我們展示了他右手食指關節(jié)上的一塊兒厚老繭,“這是敲門敲出來的”,一個不經(jīng)意的習慣動作竟然刻下了記錄他工齡的“年輪”。
休息了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又跟著他開始了下午的工作。一天下來,送件加攬件一共完成了大約一百五十票。快遞公司負責人透露,如果負責的是電梯樓或者商務樓這些能乘電梯且可以集中投遞的地區(qū),每天承擔的送件量將會更大,任務多的員工在一上午就能送近一百余票貨物。
這樣全程跟下來,到了晚上,未跟蹤爬樓拍攝的我們已是筋疲力盡。而快遞小哥在負重的情況下還得爬樓,運動量可想而知。
直到今天,直播跟拍結束已有三天了。早晨被鬧鐘叫醒的瞬間,我依然感到渾身的酸痛和無盡的疲憊。這感覺,看樣子還要再維持好幾天。跟拍這一回,對于我來說是十二個小時,可對于他而言,卻僅僅只是一年從頭忙到尾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而他也僅僅只是千千萬萬奔波在大街小巷的他們之中的一份子!
直播的意義?
不得不說“直播快遞小哥的一天”這個方案,自始至終都伴隨著一定的爭議性。在直播進行的時候,就有朋友質疑新浪新聞做這個直播的意義何在。
我們的目的,只是想從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向大家展示快遞小哥的原生態(tài)的、不帶任何修飾的日常工作內容。雖然這次長達12個小時的直播,展示的只是快遞員這一個行業(yè)的面貌。但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關注這一頗具代表性的人群,來讓大家看到更多基層工作者。正是他們的辛勤工作,我們才能夠在生活中享受到各種低成本的便利。
忐忑不安中收獲的欣慰
這次的戶外直播,對于新浪新聞來講純屬嘗鮮式的初體驗。直到開播前我們心里都一直忐忑不安,效果究竟會怎樣?
通過 “頭條新聞”微博、微博話題頁、一直播app以及新浪網(wǎng)和手機新浪網(wǎng)同步推廣,這次直播的總曝光量達到了3463萬。其中微博話題頁閱讀量達2308.4萬、頭條新聞閱讀量1046.4萬、一直播app上獲19萬點贊9186條評論、PC和手機新浪網(wǎng)上獲得PV 107.5萬UV 105.2萬。
雖然直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數(shù)次信號中斷、鏡頭搖晃顛簸等各種問題,但我們還是收到了很多網(wǎng)友的好評和鼓勵,這樣的直播方式雖然顯得“業(yè)余”,但卻很“接地氣”,或許這也是帶給我們驚喜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花兒朵朵選手個性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