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正在內娛突圍。
最近一兩年, 上至作品題材,下至 導演演員,女性的身影越來越多。
賈玲自導自演的兩部女主戲都成為票房冠軍;
趙麗穎也轉型成功, 百花、飛天、金鷹三獎齊飛;
馬麗也迎來自己的第一部大女主電影《水餃皇后》。
女性風口真的來了嗎?
女性電影風起云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女性電影越來越多了。
這里的“女性”是一個泛指,包括女性題材、女演員、女導演。
女性傳記和女性懸疑在這兩年異軍突起。
包括最近上映的《水餃皇后》。網友直言,很勵志,也很有話題度,但拍的一般。
而后者由于搭上了懸疑的風口,更是百花齊放。
張小斐有和陳思誠、韓寒合作的懸疑片《真相》。
趙麗穎手握與馮小剛合作的《向陽·花》,講述出獄女子的故事,目前官宣主演陣容均為女性。
小花更是扎堆涌入。
張子楓和陳正道合作了大女主懸疑片《花漾》,講述花滑少女謀殺案;還有和李玉、姚晨合作的“全女片”《下一個臺風》。
李庚希有大女主懸疑片《即興謀殺》,劉浩存、文淇有《想飛的女孩》,都是女性犯罪片。
女演員和女導演也在這兩年開始突圍。
春節檔,賈玲的《熱辣滾燙》以34億票房成為年度票房冠軍。五一檔,烏日娜執導的《末路狂花錢》以7.8億票房拿下檔期冠軍。
在這個整體票房水位偏低的年份,小成本女性電影也相繼挺進了“億元”梯隊。
比如《出走的決心》《喬妍的心事》《燦爛的她》等。
女演員更是如此。
典型如趙麗穎, 百花、飛天、金鷹三獎齊飛,讓她風光無限。
還記得當年FIRST電影節,海清懇求導演給女演員機會,如今看,似乎得到了回應。
女性風扎堆,但沒有抗票房的?
不過,雖然刮起了女性風,但看票房榜的時候,還是會有一種割裂感。
演技好正當年的男演員,票房和演技大都還算匹配,到女演員這里,就非常不均衡了。
拿了大滿貫的周迅章子怡們,盤點演技時常常出現,票房榜上高位查無此人。
更遑論高光時刻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的鞏俐張曼玉,更是活在互聯網傳說里。
既然女性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軍,為什么女演員卻仍擔不起票房重任呢?
一方面是因為女性及女性擅長表現的題材以細膩為主,這與追求刺激的商業片是相悖的。
男演員的主要作品多是成熟的商業類型片,而女演員則以愛情片和小成本文藝片為主。
愛情片不同于商業片和喜劇,它的受眾性別更明顯,電影投資更小,對明星的依賴度不如對劇本和宣發的依賴。
所以演員要靠這個類型形成強有力的票房號召力,本身就是件難事。
看看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就知道了,前50名里,愛情片只有《前任3:再見前任》《少年的你》《夏洛特煩惱》三部。
況且《夏洛特煩惱》能不能定義為愛情片都要打個問號。
類型不同決定票房差異。
撬動票房的主力軍不是那一小部分去欣賞視聽語言和影后表演的影迷,而是要去電影院看最原始刻板刺激的觀眾。
當參演陣容里有一堆硬漢,那么這個戲一定足夠暴力。
而如果諜戰片的主角是一個女人,那么極大可能就會從槍林彈雨變成兩性較量。
另一方面,票房高的電影里,女性的可替代性一般都比較強。
在中國內地上映的票房前50的電影中,除去好萊塢大片,國產片以戰爭動作片、科幻奇幻片、喜劇為主要類型。
戰爭動作片就不用說了,男演員的打戲是重頭戲,女性只作為一個性別符號而出現。
既然只是性別符號,那么余男張藍心盧靖姍可以,流量小花夠資本進組也不是不可能。
“你知道我都有多羨慕你嗎?我都拍了二十多年電影了,張藝謀都沒有找我演。”
科幻奇幻片也是如此。
它的內核是已知世界和新興世界的斗爭與位移,所以戲眼在權謀爭斗。
雖然《甄嬛傳》證明了女性也可以權謀爭斗,但電影的體量畢竟比電視劇短得多,兩個小時講完一個刺激人心的故事,有一道隱形的前提——要有現實可信度。
而在目前的男權社會里,危急關頭,男性角色力挽狂瀾的可信度,就是比女性高
所以主創會著墨于男性角色的刻畫,女性則淪為邊緣。
喜劇同樣。
對于觀眾來說,美的、矜持的女演員更能撬動消費欲;對于片方來說,自帶笑點的女演員肯定比情緒模糊的更不利于角色塑造。
所以,即便喜劇擁有強大票房號召力,也很少有女明星會主動往“喜劇人”形象靠攏。
只把“女性風”當流量的,都會被反噬?
這兩年,“女性”可謂是遍地開花。
電視劇首先走在前面。
職場、復仇、性關系……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女性題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成功和幸福模式,而是開始擁抱更多元化的人性探索。
比如《新聞女王》中的許詩情就是一個飽滿而深邃的女性角色,在她身上既可以看到社會對女性美貌的利用與物化,也能看到個體如何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我接納與重塑。
《黑色月光》和《小巷人家》則刻畫了女性之間的情感張力,還被觀眾們稱為“鳥嬛文學”。
綜藝里也是如此。
今年的脫口秀就是女性的勝利。
從菜菜調侃月經羞恥,到小鹿的“婚禮是我一個人的項目”,再到楊笠說自己這是最后一次參加線上脫口秀比賽類綜藝。
今年兩檔脫口秀節目中出圈女選手的比例比以往任何一季節目都高。
Echo講的“二姐”的故事雖然在線下錄制時拿到的是最低票,但在微博卻轉發2萬,上了兩個熱搜。
在線下,甚至還涌現了“全女模式”。
但是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卻要打個問號。
參照好萊塢,早在2015年,好萊塢就掀起了女性電影潮,但現在卻好像進入了倦怠期。
近兩年的女性制作越來越劍走偏鋒,搞起了“黑人女主”。
比如迪士尼的“黑美人魚”“黑白雪公主”,太多元素的疊加反而讓越來越多的觀眾審美無能。
而且迪士尼的女性傳記片《泳者之心》在北美表現也非常平庸,不像在國內好評如潮,并讓很多女性觀眾為其搖旗吶喊。
這么一看,在國內,“女性”可能的確是個風口。
在長期的人類社會發展中,女性是一種“處境”,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這種“處境”正在被更多人關注到。
雖然仍然存在“為強而強”、挑起雌競的情況,但在市場環境趨冷、投資越加謹慎的情況下,女性電影潮能夠有這樣的萌芽之勢已是不易。
這也讓我們更加期待這些作品之后的表現。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這個多彩的世界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發現它們的雙眼和勇氣~
本群0元起拍,包括首飾飾品、文創周邊、穿搭配飾、生活好物~當然還有店鋪內沒有的“小藏品”~
最最最重要的是,印客美學有的遠不止這些,甚至有機會成為印客的好物甄選官,賺點零花錢~
歡迎入群。拍賣活動上的成交,就是開啟新篇章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