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三不空,福祿自然來”,明日正月初十, 三不空是啥
177 2025-07-03
雨是一種很常見的天氣,但是在古代,人們卻認為它和家族的命運氣數(shù)息息相關。
有這樣一句俗語:“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
這句俗語就將雨水、喪葬、家族運勢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這句話啥意思呢?有什么依據(jù)呢?
墳,是逝者安息的地方,在古人的觀念中,祖先的地位特別的崇高,哪怕他們已經(jīng)逝去,但依然決定著家族的興衰榮辱。
而雨,在老百姓看來,是上天的恩澤。
墳地周圍的土地如果能得到雨水的滋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如同家族的根基得到了滋養(yǎng),象征著家族的繁榮昌盛。
當雨水灑落在墳上時,在古人看來,這是上天對逝者的眷顧,仿佛祖先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得到了上天的垂青。
而這種恩澤并不會僅僅是針對逝者的,人們相信祖先會將這份眷顧傳遞給家族的后代。
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和當時的生活方式有關。
在農(nóng)耕社會,雨水對莊稼的生長很重要,土地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根基,而莊稼則是他們生活的命脈。
每一株麥苗、稻穗,都承載著無數(shù)家庭的生計與希望。
雨水,就像是大自然恩賜的生命之水。一旦雨水降臨,原本干硬的土壤變得松軟起來,沉睡的種子仿佛被喚醒,開始生根發(fā)芽。
隨著莊稼的生長,雨水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如果雨水充足且適量,對老百姓來說,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豐收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夢想,因為豐收意味著家中的糧倉能夠充實起來,意味著一家老小可以度過寒冬,不用擔心挨餓受凍。
有了充足的糧食,就可以飼養(yǎng)家畜,用多余的糧食去換取生活所需的其他物品。
孩子們可以吃飽穿暖,甚至還能去讀書識字;人們也能夠安穩(wěn)度日,不再為生計發(fā)愁。
所以,“雨打墳,出貴人”這一說法,也反映了老百姓內(nèi)心深處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雨水打在墳上之后,墳地周圍的野草也會呈現(xiàn)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一種吉利的預兆,預示著家族后代將會擁有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這種美好的期盼也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社會中,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敬畏以及對家族延續(xù)和興旺的美好祈愿。
古代社會,人們的生活面臨著諸多的艱難困苦,自然災害、社會動蕩、疾病肆虐等問題常常困擾著人們,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下,人們迫切地需要一種精神寄托,一種能夠給他們帶來希望和力量的信念。
當看到雨打墳的現(xiàn)象時,就像一道曙光,給予人們心理上的慰藉。
它讓人們相信,盡管眼前的生活充滿艱辛,但家族中必定會有杰出的人物出現(xiàn)。
這種信念就像一顆種子,在家人的心中生根發(fā)芽,激勵著他們積極向上、努力奮斗。
家族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會覺得自己肩負著家族興旺的使命,從而會更加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品德的培養(yǎng),努力學習知識和技能,期望成為那個能夠改變家族命運的 “貴人”。
這種積極的心理預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家族的團結和發(fā)展,使家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相互支持、共度難關。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雨打墳,出貴人”符合陰陽五行學說。
在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備受推崇,人們認為只有陰陽平衡協(xié)調(diào),才能諸事順利。
在陰陽學說中,雨屬于水元素,象征著潤澤、生機和智慧。
而墳地代表著家族的陰宅,具有陰的屬性。
當雨水(陽)打在墳(陰)上時,形成了陰陽相互交融的狀態(tài),這種陰陽和諧的狀態(tài)正好能夠帶來吉祥的運勢。
從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來說,水能夠生木,木代表著生機和成長,這預示著家族將有新的生機和發(fā)展,也就是說家族中要出貴人,改變家族的命運。
然而,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認識到“雨打墳”只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和“出貴人”根本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要想改變家族的命運,還是需要自身努力奮斗,僅僅靠著一種自然現(xiàn)象就斷言家族命運興衰,有點荒謬。
在古代,喪葬并單單是將逝者埋入墓地這么簡單,而是有一套復雜的流程。
當家中有人離世,親屬們首先要做的是報喪,先通知家族中的長輩和近親,再由近親向遠親及鄰里傳達。
然后再由其后人選擇棺材和安葬的地址。
最后,家屬們還會選擇一個好天氣,將逝者下葬,讓他們?nèi)胪翞榘病?/p>
整個喪葬期間,人們最害怕的就是下雨天,因為在傳統(tǒng)的喪葬文化中,雨水淋在棺材上被視為一種不吉利的現(xiàn)象。
棺材在傳統(tǒng)喪葬習俗里是逝者最后的安息之所,具有極高的神圣性和莊重性。
當雨水淋在棺材上時,就會讓棺材受潮,甚至透過縫隙,雨水進入棺材內(nèi)部,還會破壞逝者的遺體。
這在老百姓看來,是對逝者的不敬。
那時候,人們迷信,認為人死后,魂魄會離開肉體去往仙界,這時候魂魄也具有了一定的法力。
如果對逝者不敬,魂魄就會懲罰人們,讓人們做什么事都不順利,嚴重的還會家敗人亡。
還有說法認為,如果棺材淋了雨,那么就會影響逝者早登極樂。
逝者無法去往另一個世界,就會對家族中的人產(chǎn)生怨恨,這股怨氣也會影響家庭的運勢,導致“財人疏”。
雖然這種說法比較迷信,但我們不能否認,雨水淋在棺材上會給生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喪葬本就是一個充滿悲痛和哀傷的過程,生者在送別逝者時,希望一切都能順遂安寧。
如果是在出殯途中遭遇下雨,那么也會出現(xiàn)水淋棺的事情,這時候雨水會讓道路會變得泥濘濕滑,這給抬棺的人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難,很有可能會因為腳滑導致棺材掉落,進而破壞喪葬儀式。
當雨水淋棺這種不吉利的情況發(fā)生時,生者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擔憂之中。
他們會覺得這是上天的警示或者是對家族的懲罰,進而產(chǎn)生自責和不安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影響生者的心理健康,使他們難以從悲痛中走出來。
生者會不斷地在內(nèi)心追問自己是否在逝者生前有所虧欠,或者在喪葬的籌備過程中是否出現(xiàn)了差錯。
從實際生活來看,雨水淋在棺材上存在一些壞處。
棺材大多是木質(zhì)結構,雨水的浸泡會對棺材造成損害。
木質(zhì)在接觸水分后容易腐爛,這不僅影響棺材的完整性,也可能對逝者遺體造成損害。
而且傳統(tǒng)土葬方式,棺材是埋在土壤下面的,如果棺材被雨水浸泡,土壤就會受潮變得松軟,這就會導致墓室不穩(wěn)定,很容易出現(xiàn)坍塌的情況。
在老百姓看來,墓室塌陷預示著家族的毀滅,因此人們會避免棺材淋雨。
為了避開下雨天送葬,人們會邀請有經(jīng)驗的風水先生,根據(jù)逝者的生辰、死亡日期以及家族情況等因素,挑選一個吉利的出殯日期。
即便是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在傳統(tǒng)的黃歷中看到會標注宜喪葬、忌喪葬。
這些日期大多是經(jīng)過精心推算,考慮到天文氣象等諸多因素,盡量避開可能有降雨天氣的時段。
當然,人算不如天算,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降雨,古人們會用竹子和油布搭建一個棚子,這樣即使下雨,也可以避免棺材被雨淋。
到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有了更先進的預測天氣方法,在出殯前,大家也會提前查看天氣預報。
如果預報顯示出殯當天可能有降雨,人們往往會調(diào)整出殯時間。
雖然調(diào)整出殯日期可能會帶來一些不便,比如影響參加葬禮人員的形成,增加喪葬籌備的成本,但為了避免逝者受到雨水的侵擾,大家也只能被迫改期。
“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這句俗語,雖然源自傳統(tǒng)喪葬文化中的觀念,缺乏現(xiàn)代科學依據(jù),但它仍然對現(xiàn)代人有啟示意義。
在現(xiàn)代社會這個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每天都要應對形形色色的壓力與挑戰(zhàn),比如工作中的激烈競爭、生活里的經(jīng)濟壓力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等。
此時,“雨打墳,出貴人”這一觀念所傳遞出的積極心理暗示,提醒我們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
這種樂觀并非盲目,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能夠激勵人們在困境中尋找希望,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向著成功的方向努力奮進。
“雨打棺,財人疏”這一說法,雖然其中摻雜了不少迷信的成分,看起來像是一種用來“嚇唬”人的手段,但從本質(zhì)上講,它也有著一定的積極目的。
在傳統(tǒng)喪葬文化里,它目的是告訴人們自覺地遵守喪葬儀式中的各種規(guī)矩,尊敬逝者、傳承孝道。
哪怕是現(xiàn)在,我們也應該傳承這種思想,讓孝道在家族中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