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宣布加征所謂“對等關稅”,其大搞關稅壁壘和貿易霸凌的做法對世界經濟秩序造成嚴重沖擊,拖累世界經濟復蘇。從短期來看,美國加征高額關稅會對我國經濟和外貿帶來一定壓力,但是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大勢。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延續了穩中向好、穩中回升的態勢。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近日表示,一季度國內經濟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經濟回升勢頭。去年9月以來,我國逆周期政策加碼,效果顯著。其中,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今年一季度財政發債前置,廣義支出溫和回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直接改善了非政府部門的現金流,整個工業企業的收入盈利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也都在回升態勢之上。
當然,我們也要正視美國加征關稅對于國內經濟的短期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關稅沖擊本質上是外需下降,是需求沖擊。擴大內需是對沖外需下降的必備應對措施。”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當前的通脹水平較低,宏觀政策空間充足,我國要用好用足這些政策空間。“把內需擴大了,對美出口企業喪失的就業和盈利,可以在國內市場找到新的機會。對美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大公共投資擴大內需,給當地創造更多就業和企業盈利機會。”《報告》指出。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了系統全面的支持消費增長的一攬子方案,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擴大消費的完善支持政策等多項內容。“擴大消費是廣泛共識,不僅短期有作用,拉長時間對改善資源配置也有好處。”張斌表示,各地需要根據當前經濟情況,分出輕重緩急,分出優先順序,才能聚焦工作重點,循序落實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擴大消費。
針對如何進一步提振消費,《報告》指出,短期內擴大消費的背后是四股力量:一是GDP增長;二是初次收入分配;三是再分配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這股力量也會影響到消費傾向;四是消費傾向。當前我國還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戰,實際GDP增速低于潛在GDP增速。當前通過提升總需求水平,將GDP增速貼近其潛在水平,可以在短期內顯著提高GDP增速,在給定的消費率下,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速上升會顯著推動消費增速上升。
“最優先也是最見成效的是逆周期政策。”張斌認為,實施逆周期政策可以提高GDP增速,帶動全社會收入和消費在短期內顯著增加。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6%,回升1.1個百分點。其中,“兩新”政策尤其是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明顯,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新擴圍的產品實現了較高的銷售增速。一季度,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6.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1.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9.3%,家具類增長18.1%,僅這四項就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個百分點。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零時,消費者累計購買12大類家電以舊換新產品3571萬臺,發起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208.5萬份。
為了將潛在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中央財政拿出真金白銀,從供需兩側發力提振消費。根據預算安排,今年我國將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資金規模比去年翻了一番,有助于直接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
張斌同時提出了提振消費的多項建議。一是應盡快推出鼓勵生育、都市圈建設和農民工安家相關政策。這些政策符合局部優先、增量優先原則,且能夠顯著帶動部分群體的消費傾向提高。二是提高服務業占比的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以及增加對居民的投資分紅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深層次改革,很難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三是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政策。
總的來看,中國有14億多人口,市場規模巨大,現在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正處在消費升級的關鍵階段,市場成長性好,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空間都非常大,將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