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好風水的家庭,往往有 “三不動”,越是不動,福氣越好
198 2025-07-02
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說過:“一個人的房子,一個人的家具,一個人的衣服,他所讀的書,他所交的朋友——這一切都是他自身的表現?!?/p>
任何一個家庭,除了現金,房子就是最貴重的東西了。
通過房子,可以判斷一家人是否和氣,有什么遠大的計劃,境況如何。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數的人在農村,房子住了一代人又一代人。
但是現在不同了,很多人都在城里買房了,對老家的房子,不太喜歡,甚至都已經荒廢了。
當然,就是一直生活在城里的一家人,也會因為子孫去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不再喜歡祖輩的房子。
想一想,親人過世之后,老房子要如何處理呢?
我們要記住一句俗語:“房有四不動,動了害子孫。”
01
不動“買賣”,留住根基。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的習俗:父母過世后的頭一年,兄弟姐妹要在老家過一次年。主持過年的,多半是家里的老大。或者在長期在老家定居的人。
在老家過年,謂之“守孝”。
也有一些人,打破了傳統,很快就把房子賣掉。接著把得到的錢,大家一起分掉。
殊不知,這一次買賣,子孫“飯”都吃完了。子孫以后,都是無根的野草了。就是戶籍還在老家,也沒有地方可以安生。
到了清明節,回到老家掃墓,落腳的地方也沒有了。
更可怕的是,子孫都自私自利,都爭奪賣房子的錢,鬧得不可開交。
老家的房子,其實是人的根基,是人生的出發點。當你老了,還是落葉歸根的地方。
房子沒有了,老家就真的回不去了。想來,都是很心酸的。不做買賣,雖然少了一筆收入,子孫卻能夠尋根。
02
不動“靈位”,心存敬畏。
在我的老家,家家戶戶都有堂屋。
堂屋的中間,擺放著祖先的靈位。當父母過世之后,還會增加父母的靈位。
不管什么日子,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祭拜。
一些很講究的人,在親人過世后,還會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增加親人的靈位的,就在客廳的墻壁上。
《朱子家訓》中說:“宗祖雖遠,祭祀不可不誠?!?/p>
可惜的是,很多年輕人,不注重靈位了。
認為這是迷信的東西,也帶著不好的感覺。
其實祭祀這件事,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多是讓大家在逢年過節能夠想起祖先,知道祖先的來龍去脈,是傳承家風的表現。
現在很多人,可能問到“爺爺奶奶是什么名字”,都會搖頭,可見對家庭的了解,已經不夠了。
靈位上,多半有家庭延續的信息。供奉誰,和活著的人是什么關系。
多看幾次,大家對家族,也有了了解。家族中,那些有成績的人,有好的做法,也被大家記住了。
老屋里的靈位,是傳統習俗,是人的敬畏,是一種正能量,需要安排妥當,別亂動。
03
不動“家具”,學會珍惜。
很多地方,老人過世后,有燒毀衣服褲子、鞋子的習俗。
大家認為,這些東西,以后用不上了,還帶著病菌,燒毀了,就安寧了。
也有人認為,燒毀了,就是捎去了另一個世界,讓已故的人,不缺衣少食。
但是你不要燒毀家具。
祖輩留下的家具,其實已經成為了古董了。木板做的床,還帶雕花;柜子是別致的,古樸的;凳子是某個年代的代表物件。
我的老家,家家戶戶都有石磨,石臼。雖然用不上了,一般的人是不會賣掉的。
這是承載了一段記憶,見證了上世紀的農村,大家自己做豆腐、糍粑等。
門口的石凳,我們小時候也坐過,還用它當成牌桌。怎么就舍得丟掉賣掉呢?
把家具留下,常常清掃,這是子孫應該做的事情。
04
不動“樹木”,注重風水。
老屋門口,多半是有樹木、田野的,本是一道風景。
若是你很貪婪,把樹木都砍伐了,可能因為手續不到位,就違法亂紀了。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是硬道理,可是前人種樹,后人砍樹,就不是道理了。
從房子的布局來說,祖先是講究“依山傍水”的,也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把房屋周圍變得美麗,符合大家的審美觀。
樹木沒有了,那么老屋就顯得荒涼了。
一般來說,毀掉樹木的家庭,是兄弟姐妹不和睦,非得要把樹木變成錢。
古人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偌大一個地方,就怎么容不下一棵樹呢?這就像兄弟姐妹無法相容一樣。
有可能的話,子孫還要在老屋門口,或者后面的坡地,種上“和氣樹”。給以后的子孫乘涼。
大家一起把老屋前后,清理一次,保證溝渠干凈,能過流水,這才是正能量。
05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父母過世后,不僅沒有賣掉老屋,還重新修繕,珍藏了很多的書。
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以后尚祈卓識堅定,略存祖父家風為要。天下信地、信僧之人,曾見有一家不敗者乎?”
祖祖輩輩,好的做法,一脈相承,這是信義,是家庭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老屋有價,真情無價。分配親人留下的東西,這是習俗,但是我們要在其中遏制人的惡性,要帶著遠見看問題,也要有一份善心。
家業處理妥當了,也是給子孫教育,帶來家庭的安寧和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