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局,在住宅風水布局中的應用,黃天雄新派風水學
112 2025-07-03
“你爺爺的墳該不該遷?要選哪塊地?”這些年,村里人總拿著大米、老酒來找我,問風水、求指點。我家三代務農,從小跟著父親在田間勞作,也看著祖輩為一磚一瓦而精打細算。二十出頭,我因為愛琢磨,學了點陰陽五行、山形水勢,自覺有些門道,于是幫人看風水、點穴選址,風頭一年比一年勁。那時候,鄉里許多事講究個“風水保佑”,蓋房子、安祖墳,看重的便是求個吉利順心。
回頭想,誰的人生無風雨?就算我當初自信滿滿,說那里是“財源廣進”的龍脈,過幾年人家日子照樣有順有逆沒有誰真能一帆風順。張大娘家的新瓦房用我劃的線建的,她家兩個兒子的日子,一個做菜販子起早貪黑,不過能還清債過日子已屬不易;另一個跑到城里裝修,掙錢一樣辛苦,肚子里藏著病。房子光鮮,卻解不得柴米油鹽的愁。
近十年來,咱國家倒是對農村養老下了不少力氣,各地村干部也常宣傳:現在每年養老金連續上漲,政策一步步往農民身上傾斜。以山東為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已經漲到每月143元,雖說看起來比十年前強許多,但跟城市里那些退休職工一比,差距讓人直皺眉。數據顯示,鄉鎮60歲以上老人占比不斷加大,留守人口、獨居高齡老人愈來愈多。孩子們一代代往外走,小村莊只剩下斑駁白發。臨近年底,村口涮著玉米糝子的徐大爺,不避諱地問:“你說我這條命,是不是哪一步踩岔了什么風水?”
真遇到難事時,誰也怪不到“宅院沒選好”頭上。過去的鄉民信那些,更多是因為不知還能怎么辦,想求點心理寄托。現在信息多了、路途遠了,很多年輕人開始明白,無論房屋朝哪方、祖墳埋何地,老了以后更怕孤單怕病痛。全國農村每10個人里至少有1個長期慢病患者,需要常年吃藥,還得自己種菜養雞維持一家老小,醫療報銷雖說有“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可真正等用上錢,手續繁瑣又不起眼,內心低落的比比皆是。心理專家說,鄉下老人抑郁比例高,是因為缺乏陪伴和社會歸屬感,家門口成了圍坐麻將和嘮嗑的唯一樂趣,但養老終歸還是靠自己撐起來的煙火氣。
多少農民說風水好,其實是想給苦日子找點盼頭。習慣了聽老先生指點,希望祖先護佑,現實卻是一座房子結實耐用、不漏雨,勝過傳言中的“龍脈”。我后來外出打工,見識城市樓房鱗次櫛比,租客換了一茬又一茬,沒見哪個老外皺眉信“風水”,依舊把日子過得順風順水。
仔細一想,“風水”也就是選擇環境適不適合人居。真正讓人安心踏實的不是墻上的羅盤,而是房子冬天暖、夏天不漏雨,有地方種菜、圈點雞,老兩口有孫子關心、有鄰里打招呼。有養老保險能補貼點買米買藥的錢,有社區醫生定期來量血壓聊聊天,這才是安全感的根本。社會學的調查里說,老人群體最想要的是“陪伴”與“照顧”,而做夢都希望的其實不過是“平平靜靜,不拖累孩子”。
我家門前的小路年年修,今年也寬敞了,村里人用微信曬菜園豐收,晚上開著燈泡聊電視劇情,誰家都有點小病小痛,但鬧心的少了很多。有位老同學跟我說,別再糾結風水龍脈,老了之后家在哪里,哪里就是風水好地。生活本就不易,與其迷信玄虛,不如踏實把柴米油鹽安頓妥帖。
漸漸地,我不再和人談什么“點穴”、“驅邪”,有時還勸幾句:“相信‘風水’,還不如相信自己勤快點。只要住得舒坦、心里有盼頭,就是最好的風水。”畢竟,正如墨子所言:“與民偕樂,方得其樂。”老百姓的樂,是平安,是健康,是問心無愧地熬過一天又一天。
記錄完這段經歷,有人會笑我豁達,也有人覺得我“變世故”。可我明白,養老的幸福不是來自道場經卷的庇佑,也不是那聲“地理先生”的稱呼。當一個家庭、一個村莊全憑大家互相幫襯照料,就是積了最實在的“福氣”。這里沒有奇門遁甲,也沒有所謂的“絕佳龍穴”,只有春種秋收、笑語歡顏、雞犬相聞。有這一切,哪里還需要什么風水,人生自有屬于自己的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