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好風水的家庭,往往有 “三不動”,越是不動,福氣越好
198 2025-07-02
大家好,這里是@泡魚兒 的行攝江湖,點擊頭像關注我。今天帶大家去陜西尋訪一座神秘奇的古鎮。
一座隱藏在陜南深山的百年老街,
一座因漢水航運而興盛的繁華商埠,
一座因水運沒落而得以幸存的世外秘境,
秦漢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在此交融,
陜南民居、湖北民居、川東民居鱗次櫛比,
茶麻耳貝漫山遍野,
文化遺存散落田間。
前人因何棄船上岸,
在這道兩山陰陽交合的峽谷之中伐木壘墻,安家置業?
汽車翻過星子山,經過一段盤旋崎嶇的山路下到谷底,再順著渚河峽谷一路前行,經觀音、巴廟,一個群山屏障之下的狹長盆地敞開在眼前。同行的小伙伴說,碾子到了。
“一山鎖五鎮,最怕飛冬雪”,星子山是橫亙在鎮巴通往碾子、觀音、興隆等東部五個鄉鎮的一座大山。山不高,海撥也就2000米左右,但是每年從十月到來年開春,暴露在寒風之中的山頂陰坡路面便會結冰,數月不化。時值夏季,路面尚可,一條縣級公路彎彎繞繞,如線圈般纏繞在連綿不斷的群山之間,努力地向前延伸著。從鎮巴縣城到碾子這一百多公里的重重山路,我們還是用了近五個小時才到達。
閉塞的交通環境,必然隱藏著鮮有人知的風景。碾子地處鎮巴東北部,東接漢陰縣雙坪鎮,南依紫陽縣燎原鄉,北與西鄉縣兩河口鎮相連。在未通公路之前,這里水運十分發達,上溯可達巴渝川蜀之地,下行可入漢江,至漢中、安康等陜南重鎮。
相傳清嘉慶年間,湖北武漢一支朱姓族人因躲避戰亂西遷,在朱大有、朱大清兩兄弟的帶領下,從漢口逆水而上,經襄陽、鄖陽,到達陜西安康。船隊在漢陰縣漩渦鎮短暫休整之后,在一個叫老虎嘴的地方,進入漢江支流木梓河,繼續逆流而上,最終在碾子棄船上岸,在山谷之中筑屋定居了下來。
從空中俯瞰,碾子老街隨山就勢地建在一條狹窄的山溝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就像一個女人仰天躺在地上,雙腿呈張開之勢。更為奇特的是,在老街的正對岸,一座叫陽坡的山脈,直入納溪河。兩座山體陰陽交合,十分奇特。當地村民對此并不避諱,說這種地形叫“美女曬羞”,可是塊風水寶地啊。
傳說碾子老街開埠以后,當地女子風流多情,民風開放。 有人請來風水先生,一看地形,什么都明白了,于是在村口溪流處扎下了一根石柱,當地人稱“定心柱”。雖然這只是傳說,但那根石柱卻實實在在地挺立在村口,自此之后村里也再無紅杏出墻之事。即便是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匠們在建碾子區公所的時候,也不敢動這根石柱。
從老街沿納溪河往上游走兩三公里,就是一片地勢開闊平坦的土地,那里也是新碾子鎮的所在地。當初的人們為什么不把房子建在地勢平坦的地方,而是選擇在這條奇特的山溝里“安營扎寨”,娶妻生子?
帶著這個疑問,我來到老街,走訪了當地文史專家唐春陽先生。很多來碾子老街的人都會注意到墻壁上的老標語,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幅標語就出自唐老之手。
據唐老介紹,別看現在的碾子樹木不多,但在清代以前,這里卻是一個“草木茂盛、多禽獸”的地方。這里地處大巴山南低中山區,四周高山拱衛,中間是一條狹長的谷地。因為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盛產木耳、木(銀)耳、苧麻、茶葉、生漆等土特產,以及天麻、杜仲、五倍子等名貴中藥材,尤其是產自這里的“茶、麻、耳、貝”,在清代中期就已聲名遠揚,據說朱氏兄弟就是在販運木耳的時候知道碾子這個地方的。
看著滿山遍野的花櫟樹,朱氏兄弟就像發現了金礦一樣。這種樹可是種植木耳的上好木材,長出的木耳肉厚朵大、營養豐富,有著“山珍之王”的美譽。自己不僅懂得木耳種植技術,而且手中還握有客戶資源,何不在此安頓下來?
話說當時的碾子,是湯五老爺和蔣八老爺兩大家族的勢力范圍。這兩位老爺可了不得,曾經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兩人互不相讓,坐著八乘大轎走了近半個月到縣城去打官司。
一個從外地來的異鄉人,要想從他們手中租點田種地絕無可能,更別提想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建房子了。無奈之下,一咬牙,就把家建在山溝里吧。
“碾子埡一條槽,二河兩岸都是毛,上街有個譚壇罐,下街有個擂(雷)不爛”。隨著“茶、麻、耳、貝”的生意越做越大,遠近的山民也跟著過來學會了種植技術,老街上的譚、雷、毛家,再加上中街的朱家,搖身一變,成了買賣做得最大的四大家族。
山溝溝里的人多了,房子也越蓋越多。一時間從湖北、四川過來的客商絡繹不絕,每逢農歷一、四、七趕集的日子,四鄉八鄰的山民們把狹長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南腔北調,各種口音的都有。
老街的規劃布局十分巧妙。上街是學堂和會館,中街是店鋪集市,下街則是牛羊牲畜交易的地方。
街上的建筑多為木柱檁梁、穿斗結構的兩層鋪面房舍,前店后坊,店鋪后基本上都是兩到三進四合院。
白天做生意時,卸下臨街的木板向外伸出,便成了柜臺;到了晚上,再將門板依序裝上,一家人圍爐而坐,其樂融融。
有了錢的湖北人在這條500來米長的狹長街道最上方蓋起了武昌會館和學堂,又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中街修了一座關帝廟和戲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武昌會館和學堂變成了學校,而關帝廟也被供銷社占據,如今人去樓空,已經無人看守,只剩下一個巨大的煙囪直沖云霄。
在關帝廟的山墻上,還保存著精美的磚雕,一些彩繪還依稀可辨。
在一道門楣上方,刻有“護鎮寧鄉”幾個大字。
在關帝廟附近,一戶人家正在修繕房屋,他們將泥土挑上墻頭,用的還是最原始的干打壘方式建房子。
因為毗連蜀地,又遠距秦川,秦漢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在此交融,你可以發現不同風格的建筑竟然神奇地擠在了一起。
青瓦屋面、青磚會館、石板房、木質穿斗式四開間商鋪,陜南民居、川東民居、湖北民居,都能在這條街上尋到蹤跡。
街上還住著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主人便會熱情地給你泡上一杯茶,給你講著好像永遠也說不完的老街趣事。
碾子老街還有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隨山就勢建起的暗河。這些暗河全部由青石砌成,里面足有一人多高。在暗河上方再鋪墊圓木、石塊,就成了民房的地基。這樣一來,即便是暴發再大的山洪,也不用擔心房屋被沖毀。
從納溪河碼頭登岸,經下街、中街,到上街,共15個平臺365步石梯。拾階而上的青石板路,串起層層疊疊的木板房、石板房和吊腳樓。狹長的古街,鱗次櫛比的房屋,相互交織,古韻悠然……
當年的蔣家老宅如今只剩下幾堵殘垣斷壁,年初還在的一扇石門,也被村民拆去做了地基。
在納溪河湯氏劉氏貞節牌坊的正對岸,我們找到了一塊倒在地上的湯氏宗祠碑刻,這些散落在荒野蔓草之間的遺遺物,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繁華的過去。
而碾子這座興盛于明、清兩代的百年老街,卻因為族群的文化傳習和相對封閉的生存環境,以及碾子鎮設部門的陸續遷出,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那根“定心柱”依然還守望在村頭……
Tips:
1、交通:
漢中西鄉縣有直達碾子的班車,每天一趟。
自駕從G7011十天高速西鄉或石泉、漢陰下高速,走316國道,經高川,轉茶碾路到達,約需3小時。
鎮巴星子山隧道目前還在施工中,前往碾子需要翻越星子山,經觀音、巴廟到達,約需3小時。其中星子山青獅段因路面施工影響,比較坑洼顛簸。
2、住宿:
老街上沒有食宿的地方,需要前往碾子鎮住宿。當地目前沒有星級賓館,都是私人開的酒店,條件一般。
3、門票:
不收門票,老街目前尚處于未開發狀態,當地已納入古建筑保護性修繕計劃范圍。
4、碾子老街奇特地貌的最佳觀看點在老街對岸的陽坡上,需要爬山走到幾戶人家那里,大約需要徒步半個小時左右。
5、碾子鎮四季分明,老街、蓮花貞節牌坊、油菜花梯田、候鳥白鷺、仙人床云?!鹊?,都是休閑旅游的不錯選擇。
旅行,攝影,看天下,我是@泡魚兒,每天與你分享旅行路上的那些事兒。